



我们已经理解了主要矛盾如同战略枢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比理解更困难的,是在现实的混沌中,如何精准地将它识别出来。主要矛盾并不会在脸上贴着标签,它常常隐藏在无数次要矛盾的交织缠绕之中,甚至会通过一些假象来迷惑我们。因此,识别主要矛盾,本身就是一门需要深刻洞察力和科学方法的艺术,它考验的是决策者的智慧与定力。
首先,识别主要矛盾的第一个方法,是“追根溯源法”,也就是不断追问“为什么”,直到找到那个根本性的、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源头,目标是寻找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当一个企业面临销售额下降、客户流失、员工离职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时,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我们要问,销售额为什么下降?可能是客户不买了。为什么客户不买了?可能是转向了竞争对手。为什么转向竞争对手?可能是我们的产品没有吸引力了。为什么没有吸引力了?可能是技术过时了。为什么技术过时了?可能是我们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机制出了问题。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追问,我们很可能发现,那个隐藏在最深处关于“企业创新能力衰竭”的矛盾,才是当前所有问题的总根源,也就是主要矛盾。
其次,是“全局关联法”。主要矛盾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与其他所有矛盾都存在着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它像一张蜘蛛网的中心,几乎每一根丝线都与它相连。因此,在分析众多问题时,我们可以试着画一张“矛盾关联图”。把所有问题都列出来,然后用线条连接那些有因果关系或相互影响的问题。最终,你会发现,那个被连接线条最多、处于网络最中心位置的问题,极有可能就是主要矛盾。例如,在治理一个城市时,我们面临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空气污染、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所有的问题,都与“城市人口过度集聚与空间规划不合理”这个核心问题紧密相连。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比如通过建设卫星城、优化产业布局来疏解中心城区功能,那么交通、房价、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得到系统性地缓解。
第三种方法,是“瓶颈分析法”。一个系统,无论多么复杂,其整体效率往往取决于那个最薄弱的环节,也就是“瓶颈”。这个瓶颈,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在企业经营中,这个瓶颈可能是在生产环节,也可能是在营销环节,或者是人才供给环节。一个学生成绩无法提高,瓶颈可能不是不努力,而是他的学习方法或时间管理能力存在严重问题。找到并突破这个瓶颈,整个系统的水平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识别主要矛盾,就是要找到那块“最短的木板”,然后集中所有力量去加高它。
第四种,也是更考验智慧的方法,是“未来导向法”。有时候,主要矛盾并非当前表现得最激烈、最痛苦的那个,而是那个最深刻影响着事物未来走向的矛盾。这要求我们具备穿透当下的眼光,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国产家电企业活得相当滋润,它们当时最头疼的矛盾可能是如何扩大产能、如何与国内同行进行价格战。但少数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洞察到未来真正的、主要的矛盾,将是“缺乏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当时看来并不迫切,甚至可以被高额的代工利润所掩盖。但正是这个矛盾,决定了二十年后哪些企业能成为世界级的巨头,哪些企业只能沦为二三流的品牌甚至被淘汰。因此,识别主要矛盾,不仅要看脚下,更要看远方,要找到那个决定着“未来生死”的战略性矛盾。
识别主要矛盾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深入实际,进行艰苦的调查研究,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它要求我们摆脱个人情绪和偏见的影响,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去分析信息。它甚至需要我们进行反复的试探和验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
这门探寻的艺术是所有战略决策的起点。只有当我们耗费心力,从混沌中找到了那个真正的枢纽,我们后续的一切努力,才是有意义的、高效的。否则,我们所有的勤奋,都可能只是在南辕北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