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策上将:军功盖世的秦王

大唐开国画卷上,如果说李渊是那位擘画蓝图的画家,那李世民无疑是那位将蓝图变为现实的最英勇战士。他前半生,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诗。当我们试图理解玄武门之变根源时,绕不开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李世民的功劳究竟大到何种地步?答案是,大到足以动摇国本,大到让储君之位都显得岌岌可危。他的封号——“天策上将”,本身就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它的设立既是荣耀顶峰,也是矛盾开端。

大唐武德元年,李渊虽在长安称帝,但天下仍四分五裂。西有薛举父子,北有刘武周、宋金刚,东有王世充、窦建德,南有萧铣。每一个都是拥兵数十万的枭雄,每一个都有问鼎中原的实力。对于刚刚立足关中的李唐来说,四面皆敌,稍有不慎便有倾覆之危。就在这种险恶环境下,李世民开始了传奇的军事生涯。

他面对的第一个强敌,是盘踞在陇西的薛举。薛举骁勇善战,一度在浅水原大败唐军,甚至连李世民本人也因身患疟疾而兵败。这是李世民军事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大败仗,但也正是在这次失败后,他展现惊人的韧性。薛举死后,其子薛仁杲继位。李世民抓住机会,卷土重来,同样在浅水原,他运用坚壁清野、后发制人的战术,将薛仁杲军队拖得人困马乏,最终一战而定,尽降其众。此战不仅为大唐消除西边肘腋之患,更让年仅二十出头的李世民在军中树立了初步的威信。

紧接着,北方告急。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悍然南侵,一度占据太原这个李唐龙兴之地。李渊甚至一度产生放弃河东的念头。是李世民力排众议,坚决请战。他渡过黄河,与刘武周、宋金刚精锐部队展开长达数月的对峙。他再次发挥自己后发制人的军事哲学,坚守不战,消耗敌军锐气。当时军中粮草短缺,将士们都有些急躁,但李世民却展现超乎年龄的沉稳。他告诉将士们:“敌军悬军深入,利在速战;我军背靠关中,利在持久。待其粮尽气衰,一战可擒。”果不其然,当宋金刚的军队陷入困境,准备撤退时,李世民抓住战机,亲率精骑,一日之内追击二百余里,连破敌军八阵,俘虏斩杀数万人。刘武周、宋金刚狼狈逃往突厥,河东之地尽数收复。

如果说平定薛举与刘武周,只是让李世民成为唐军中的一位杰出将领,那接下来的一战,则直接将他推上神坛。那就是虎牢关之战。当时,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已称帝,而河北夏王窦建德,则是另一位实力雄厚的霸主。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王世充难以抵挡,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亲率十余万大军,号称三十万,气势汹汹前来解洛阳之围。

此时李世民面临极其凶险的局面:内有洛阳坚城,外有窦建德数十万大军,自己被夹在中间,腹背受敌。唐军内部,许多将领都主张先行退兵,避其锋芒。李渊在长安也忧心忡忡,数次下诏,命李世民班师。然而,李世民再次展现他超凡战略眼光与决心。他力排众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围困洛阳,另一路则由他亲率一支精兵,前出至虎牢关,阻击窦建德援军。

虎牢关地势险要,是通往洛阳的咽喉。李世民深知,只要守住虎牢,窦建德数十万大军就无法前进一步。他在虎牢关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窦建德军队远道而来,士气高昂,连续数日挑战,李世民都坚守不出。他只是偶尔派出小股骑兵,骚扰对方粮道,打击其士气。双方对峙日久,窦建德大军开始变得懈怠、骄傲。他们认为唐军兵力单薄,不敢出战。

李世民等待的就是这个时机。他观察到夏军战线拉得过长,将士们牧马河北,毫无戒备。一个清晨,他做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亲率三千五百名玄甲军,直冲窦建德中军大营。玄甲军是李世民亲兵,人人身着黑甲,马匹也披挂铁铠,是当时最精锐的重装骑兵。当这股黑色钢铁洪流突然出现在夏军阵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李世民一马当先,左右开弓,所向披靡。他带着这数千骑兵,如同一把烧红的利刃,轻而易举切开了窦建德庞大而松懈的军阵,直捣黄龙。

窦建德数十万大军,在三千五百名玄甲军冲击下,竟一触即溃,全线崩溃。窦建德本人在混战中被俘。洛阳城内的王世充,眼见援军灰飞烟灭,也只能开城投降。李世民此战,毕其功于一役,同时消灭两大心腹之患,为大唐统一了最富庶的中原地区。这场胜利的意义是决定性,它标志着天下大势已定,李唐统治再无实质性挑战。

因这不世之功,李渊对李世民的封赏也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被封为秦王,同时兼任太尉、尚书令。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尚书令是最高行政长官,这意味着李世民几乎掌握帝国所有的军政大权。更特殊的,是“天策上将”这个封号的设立。这个官职,位在诸王之上,甚至可以自己开设府署,招募官吏,俨然就是一个“小朝廷”。

这个“天策府”成为李世民势力核心。府内人才济济,文有房玄龄、杜如晦,被称为“房谋杜断”,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等百战猛将,个个忠心耿耿,勇冠三军。天策府的实力,已远远超出亲王应有的范畴。它拥有自己人事权、财政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独立军事指挥权。

功劳太大了,权力太重了,威望太高了。这一切,对于身为储君的李建成来说,是何等芒刺在背。他眼看着自己的弟弟从一个并肩作战的战友,变成一个光芒万丈、让自己黯然失色的竞争者。军中将士只知有秦王,不知有太子。朝中大臣也纷纷向天策府靠拢。李建成作为东宫太子,虽然拥有法理上的正统,但在实际权力与声望上,已被李世民远远甩在身后。

在这赫赫战功簇拥下,李世民本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功勋卓著的亲王。他看到自己追随者们都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他相信,这个天下,主要是靠自己打下来的。他认为自己比长兄更有能力治理好这个国家。于是,曾经深埋心底的野心,开始像藤蔓一样疯狂生长。

“天策上将”的荣耀,最终变成一把双刃剑。它成就了李世民,也最终将他推上与兄长决一死战的道路。玄武门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在虎牢关辉煌胜利中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当一个臣子的功劳大到让君主都感到不安,让储君都感到恐惧时,那么,除了更进一步,他已别无选择。 pqXM1ec64pGCcLWRvuQW+0T1+zdU/RG2stPjLIMoQ2FmHq/ITq8dSetYyP0ctFM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