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京都,有一座名为“罗生门”的古老城门,然而在黑泽明于一九五零年为世界影坛贡献的这部同名电影中,这座城门早已不是雄伟的城市地标,而是一座在连绵不绝的倾盆大雨中摇摇欲坠的巨大废墟。电影的开篇,三个男人——一个樵夫、一个和尚、一个平民——正躲在这座破败的城门之下,逃避着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冲刷殆尽的无情暴雨。这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雨,它更像一重巨大的、象征性的帷幕,笼罩着一个纲常败坏、人心叵测、真伪莫辨的末世。和尚的口中反复念叨着一句话:“我不明白,我真的一点也不明白……”
他所不明白的是一桩刚刚在公堂之上审理过的离奇命案。一个武士在山林中被杀了,他的妻子据称也遭受了凌辱,而案件的嫌疑人,一个声名狼藉的大盗也已被抓获。人证物证俱在,案情本应一目了然,然而当公堂之上召唤三位核心当事人——强盗、武士的妻子以及通过女巫之口发言的武士亡魂——来各自陈述案发经过时,一幅无比荒诞也无比恐怖的真相拼图却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他们每一个人都承认武士是自己杀的。
三个叙述者都给出了一个逻辑自洽、细节丰富却又截然不同、相互矛盾的故事版本。这便是《罗生门》这部电影为世界贡献的一个最伟大的思想母题,它将一部看似悬疑探案的电影瞬间提升到了一个关乎存在与真实的深刻哲学高度。它以一种极其冷峻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最古老也最令人不安的追问:到底什么是真相?在一个每一个人都在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而选择说谎的世界里,客观的真相是否还可能存在?
这部电影在当年不仅一举斩获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和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更重要的是,它让全世界的观众第一次真正地领略到了亚洲电影的艺术深度与哲学思辨。“罗生门”这个词也从此走出了日本、走出了电影,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符号。它被用来形容任何一种当事各方各执一词,使得真相扑朔迷离、难以判断的困境。无论是法庭之上、新闻报道之中,还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人际纠纷里,“罗生门”式的困局无处不在。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带领读者重返那座被暴雨冲刷的破败罗生门下,与那三位困惑的剧中人一同去重新地聆听那场发生在竹林深处的离奇罪案。我们不仅要去追寻“谁是凶手”这个浅层的答案,我们更要像一位心理分析师一样,去深入地剖析每一个叙述者他们那看似矛盾的谎言背后所隐藏的、那惊人一致的人性动机。
我们还将一同去探寻这部伟大电影的源头,去看电影大师黑泽明是如何巧妙地将日本文学巨匠芥川龙之介的两篇传世短篇小说——《罗生门》与《竹林中》进行创造性的融合与改写。我们更要去分析黑泽明这位电影天皇是如何运用他那神乎其技的电影语言——那变幻莫测的光影、那充满了仪式感的音乐、那借鉴于能剧的表演——来将一个文字的故事转化为一首震撼人心的影像诗。
最终我们希望能与读者一起去思考《罗生门》所留给我们的那个最沉重也最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一个充满了谎言与自私的、如同废墟般的世界里,我们究竟该如何自处?我们又是否还能够在废墟的瓦砾之中,寻找到那一丝足以让我们继续相信下去的、微弱的人性之光?这是黑泽明在半个多世纪前向全世界发出的天问,而这个“问题”在今天这个后真相的时代里,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