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史上,许多伟大的公司,其决定性的转折点往往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或一个灵光一现的瞬间。对于泡泡玛特而言,这个瞬间就定格在创始人王宁与一个撅着嘴、有着湖绿色大眼睛的娃娃——Molly的相遇。这次相遇,以及随后对“盲盒”模式的全面拥抱,不仅拯救了濒临绝境的泡泡玛特,更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为公司开辟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阔无垠的商业蓝海。
在决定聚焦潮玩赛道之后,王宁和他的团队开始疯狂地寻找那个能够担当重任的核心IP。他们逛遍了各种玩具展,拜访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当时,他们发现店里卖得最好的盲盒产品是日本的Sonny Angel,但他们只是Sonny Angel的渠道商之一,无法获得独家代理权,更谈不上深度合作。王宁明白,必须找到一个属于泡泡玛特自己的“Sonny Angel”。
2016年初,王宁在微博上看到有网友在晒一款非常有特点的娃娃。这个娃娃有着金色的卷发、湖绿色的眼睛,标志性地撅着小嘴,表情里带着一丝傲娇和倔强。这个独特的形象立刻吸引了王宁的注意。他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了这个娃娃的设计者——香港的知名设计师王信明(Kenny Wong)。
Kenny Wong当时在设计圈已经小有名气,他创作的Molly娃娃,灵感来源于他在一次慈善活动中遇到的一个可爱又有点固执的小画家。Molly的形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可爱”,它不笑,甚至有点小脾气,但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反而让它显得更加真实,更能引发年轻人的情感共鸣。在那个流行“萌”文化的时代,Molly的“酷”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王宁立刻飞到香港与Kenny Wong见面。两人一拍即合。Kenny Wong作为一个艺术家,虽然创造出了Molly这个形象,但对如何将其商业化、规模化则力不从心。而王宁则迫切需要一个有灵魂、有辨识度的IP来承载他的商业构想。泡泡玛特向Kenny Wong展示了他们对Molly未来的宏大规划:不仅要生产玩具,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去运营这个IP,让更多的人认识Molly、喜欢Molly。这种对艺术家创作的尊重和对IP价值的深刻理解,打动了Kenny Wong。双方很快达成了独家合作协议。
拥有了Molly这个核心IP之后,泡泡玛特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为它匹配最合适的商业模式。答案早已在那款热销的Sonny Angel身上得到了验证——那就是盲盒。
泡泡玛特决定将Molly做成一系列的盲盒产品。他们推出的第一个系列是“Molly星座系列”。一个系列包含十二个不同的基础款,分别对应十二个星座;此外,还设置了一个数量稀少的“隐藏款”。消费者花59元购买一个盒子,在拆开之前完全不知道里面是哪一款。
这个模式瞬间引爆了市场。Molly那独特的、有点酷的形象,精准地击中了城市年轻白领和学生群体的心。而盲盒这种玩法,则将购买行为变成了一场充满了刺激和惊喜的“赌博游戏”。
首先是未知带来的诱惑。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对不确定的奖励感到兴奋。相比于直接买到一个确定的东西,这种“开奖式”的购物体验,能够持续地刺激消费者的多巴胺分泌,让他们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快感。
其次是收集的乐趣。当消费者抽到第一个Molly后,很多人就会产生“集齐全套”的冲动。就像我们小时候收集小浣熊水浒卡一样,这种集邮式的心理会驱使消费者不断地复购。而那个“隐藏款”的设置,更是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抽到隐藏款的概率极低,一旦抽中,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再次是社交的属性。抽盲盒很快就从一种个人消费行为,演变成了一种社交活动。“今天你抽到什么了?”成为许多年轻朋友见面的开场白。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抽到的娃娃,俗称“晒娃”。抽到重复的就可以在“娃友”群里进行交换,这又进一步促进了玩家社群的形成。而那些抽到隐藏款的“欧皇”,则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炫耀心理。
Molly的成功是IP与商业模式完美结合的典范。Molly独特的形象和人设,是吸引消费者的“魂”;而盲盒这种上瘾的玩法,则是让消费者持续投入的“术”。魂与术的结合,产生了一加一远大于二的化学反应。
第一个Molly星座系列在天猫上线后,短短几秒钟之内就被抢购一空。线下门店也排起了长队。泡泡玛特第一次尝到了拥有核心IP的甜头。他们不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不再需要担心库存,他们自己就成为潮流的定义者。
Molly的成功,也为泡泡玛特后续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他们开始复制Molly的成功模式,签约了更多像Pucky、Dimoo、The Monsters等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师IP,并将它们一一“盲盒化”。一个庞大的、以IP为核心、以盲盒为引擎的潮流玩具帝国,就这样从Molly这个撅着嘴的小女孩身上,开始了它的野蛮生长。泡泡玛特也彻底告别了那个迷茫的杂货铺时代,正式驶入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