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某,女性,45岁,居民。
初诊:2010年3月8日。
症状体征:腰痛,眩晕,乏力,消瘦,面色黧黑,口干苦,舌紫暗、少津,舌苔白腻,脉弦细。
病史:2002年患者因原发性肝癌行手术切除,术后化疗两次。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肝胃阴虚。
治法:活血化瘀,柔肝养胃。
处方: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当归15g,赤芍15g,熟地黄30g,麦冬10g,石斛10g,川芎10g,桃仁10g,地鳖虫10g,蒸萸肉10g,丹参30g。
2010年3月15日二诊:胁痛,舌紫,脉弦细。原方加马鞭草30g。
2010年3月22日三诊:胁痛止,肝胀,舌苔白腻,脉弦细。
处方:柴胡10g,当归15g,枳壳10g,赤芍15g,香附10g,佛手6g,郁金10g,半枝莲30g,蛇六谷30g(先煎),马鞭草30g,党参12g,代代花6g。
2010年3月29日四诊:食欲差,舌苔白腻,脉弦细。
处方:当归15g,炒白芍15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鸡内金10g,炒麦芽30g,五味子6g,郁金10g,蛇六谷30g(先煎),丹参30g,石斛10g。
2010年4月5日五诊:腰酸,乏力,舌苔白腻,脉弦细。
处方:熟地黄30g,蒸萸肉10g,山药10g,牡丹皮6g,茯苓15g,泽泻15g,蛇莓30g,杜仲15g,续断10g,蛇六谷30g(先煎),黄芪30g。
2010年4月12日六诊:时发眩晕,乏力,经量少,舌紫暗,舌苔白腻,脉弦细。
处方:天麻10g,丹参15g,当归15g,赤芍15g,益母草15g,红花10g,女贞子30g,蒸萸肉10g,熟地黄30g,蛇六谷30g(先煎),黄芪30g,川芎12g。
2010年4月19日七诊:精神振作,食欲好转,偶尔便溏,乏力,脉弦细。
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扁豆15g,山药15g,薏苡仁30g,藤梨根30g,芡实30g,枸杞子15g,葛根15g。
2010年4月26日八诊: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原方加减。
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肝脏左叶前后径69mm、上下径69mm,右叶前后径114mm,门脉内径10mm,肝包膜欠光整,肝光点增粗,分布尚均匀,肝内血管走向欠清。胆囊大小66mm×22mm,壁粗糙,透声尚可,胆总管上段内径约为4mm。胰大小、形态正常,轮廓清晰,内部回声均匀,主胰管不扩张。脾脏厚35mm、长114mm,侧卧肋下未及,包膜轮廓清晰,回声均匀。超声诊断:肝占位术后,胆壁粗糙,提示肝硬化,建议定期复查。
现患者病情稳定,坚持治疗,能正常工作、从事家务劳动,至今身体健康。
按语: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湿热毒瘀加之久远,渐至痰浊阻络,积成癥瘕,瘀块肿痛,术后经络仍为痰滞,脾阳难以舒展。治宜活血化瘀,调理肝脾佐以治胃,胃气存则畅,津液涸则亡。活血要审慎,避免出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