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某,男,82岁,农民。
初诊:2018年6月3日。
主诉:乏力、胁痛1年余。
症状体征:肝区胀满痛,面色黧黑,腰部酸痛,右足趾红痛,舌胖苔白,脉弦滑。
检查:腹部超声提示肝脏右叶前后径48mm、上下径68mm,右叶斜径110mm,门脉内径12mm,肝包膜欠光整,回声密集、增粗,分布均匀,肝内血管走向欠清,肝内可见2个高回声区,形态规则,界清,其中一个大小17mm×14mm。胆囊大小66mm×20mm,壁光滑,透声尚可,胆总管内径5mm,脾已切除。
西医诊断:肝硬化;血管瘤;痛风。
中医辨证:肝血瘀积,痰湿凝滞。
治法:疏肝通络,除湿化瘀。
处方:当归15g,赤芍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柴胡10g,威灵仙12g,川牛膝12g,地鳖虫6g,马齿苋30g,狗脊10g,郁金10g。
2018年6月17日二诊:症同上述,苔白腻,脉弦细。原方加积雪草15g。
2018年7月1日三诊:关节酸痛,苔白腻,脉弦细。守原方继进14剂。
2018年7月15日四诊:续进原方7剂。
2018年7月22日五诊:痛风发作,难以下地,苔白腻,脉弦。
处方:当归15g,赤芍30g,忍冬藤15g,金雀根30g,桑枝30g,牛膝15g,木瓜10g,郁金10g,姜黄10g,威灵仙12g,山慈菇10g。
2018年7月29日六诊:痛风减轻,苔白,脉弦。续进原方7剂。
2018年8月5日七诊:胁痛减轻。腹部超声提示肝硬化,肝内高回声,血管瘤14mm×13mm。续进原方7剂。
2018年8月12日八诊:症同上,原方加生地黄30g、骨碎补15g。
2018年8月26日九诊:痛风缓解,肝胀,纳差,腿冷,舌黏腻,脉弦。
处方:柴胡10g,当归10g,炒白术10g,赤芍10g,茯苓10g,威灵仙12g,干姜6g,牛膝10g,丹参30g,马鞭草30g。
2018年9月9日十诊:口干舌燥,眼圈黑,目如压,舌隐红,苔少,脉弦。
处方:生地黄30g,当归15g,丹参30g,川断10g,枸杞子10g,石斛10g,赤芍30g,川芎10g,麦冬10g,马鞭草15g,地鳖虫6g。
2018年9月16日十一诊:肩胛部肿痛。原方加徐长卿10g、秦艽10g。
2019年2月17日,超声提示肝脏左叶前后径60mm、上下径72mm,右叶斜径129mm,门脉内径8mm,肝包膜欠光整,肝内回声密集、增粗、分布尚均匀,肝内血管走向欠清,肝内见数个高回声,界清,大者约10mm×8mm,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胆囊大小71mm×22mm,壁毛糙,透声尚可,胆总管上段内径约为4mm。胰腺大小、形态正常,轮廓清晰,内部回声均匀,主胰管不扩张。脾脏已切除。提示肝硬化,胆壁毛糙。
2019年2月24日,肝血管瘤续有缩小,自觉正常,苔白,脉弦。
处方:当归15g,熟地黄30g,川芎10g,红花10g,延胡索10g,桃仁10g,虎杖30g,柴胡10g,山慈菇10g,郁金10g,马鞭草30g。
2019年4月22日,超声提示肝脏左叶前后径50mm、上下径67mm,右叶斜径108mm,门脉内径11mm,肝包膜欠光整,肝内回声密集、增粗、分布尚均匀,肝内血管走向欠清,肝内见数个高回声,界清,形态规则,大者6mm×9mm。胆囊大小66mm×24mm,壁毛糙,透声尚可,胆总管上段内径约为4mm。胰腺大小形态正常,轮廓清晰,内部回声均匀,主胰管不扩张,脾脏已切除。
处方:原方加鳖甲10g、威灵仙12g。此后未间断服药,仍继续调理。
按语:肝硬化兼有血管瘤,在疏肝通络基础上加上活血化瘀,使痛风得清,血管瘤缩小,肝硬化明显好转,达到临床治愈。肝脾肿大属于中医学“积”“瘕”“痞块”范畴。《难经》称左胁下积块为“肥气”,脐上积块为“伏梁”,胃脘部积块为“痞气”,右胁下积块为“息贲”,少腹积块上至心下苦豚状为“息豚”。发病多因饱食所伤,情志不遂,邪气所客,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正气亏虚,与肝脾失调有关。若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则病在血分。本案患者肝硬化,胁痛固定不移,病位在肝,属肝血瘀阻之癥瘕,故以疏肝破瘀通络为治。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柔软食物为主;肝衰竭及肝性昏迷时蛋白质供应应减少;少食多餐,忌食煎、炸、炒、多骨刺食物,严格禁酒,亟宜低盐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