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某,女,49岁,居民。
初诊:2010年6月7日。
主诉:黄疸伴胁痛数年。
症状体征:乏力,消瘦,腹胀,少寐,蜘蛛痣,肝掌,苔白腻,脉弦细,舌底静脉青紫。
检查:腹部超声提示肝光点粗,肝内多增强光点,门静脉内径17mm,胆囊壁厚6mm,胆内见13mm×11mm大小的光团。总胆红素(TB)75μmol/L,ALT 112U/L,AST 86U/L。
病史:2001年患者因肝硬化、脾大、侧支循环形成行脾脏切除术。术后乏力,消瘦,右上腹痛,便溏泄。
西医诊断:肝硬化;脾已切;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
中医诊断:癥瘕(肝血瘀阻,脾失健运)。
治法:活血化瘀,健脾和营。
处方:柴胡10g,赤芍15g,当归15g,莪术15g,山萸肉10g,虎杖30g,大熟地30g,茵陈30g,党参15g,山药15g,黄芩10g,薏苡仁30g。
2010年6月14日二诊:胁痛改善,大便仍溏,苔白,脉弦细。
处方:柴胡10g,红花6g,赤芍30g,莪术15g,党参10g,黄芩10g,茯苓15g,生黄芪30g,牡蛎30g,黄毛耳草30g,煨葛根15g,茵陈30g。
2010年6月21日三诊:大便正常,乏力神倦,苔白,脉弦细。
处方:党参15g,生黄芪30g,炒白术15g,升麻6g,当归12g,柴胡10g,陈皮6g,黄毛耳草30g,赤芍30g,茵陈30g。
2010年6月28日四诊:右胁胀,食欲减退,苔白,脉弦细。
处方:柴胡10g,香附10g,鸡内金10g,枳壳10g,黄芪30g,郁金10g,党参15g,山药15g,薏苡仁30g,炒谷芽30g,马鞭草30g,茵陈30g。
2010年7月5日五诊:苔白腻,脉弦细。
处方:茵陈30g,柴胡10g,黄芪30g,党参15g,黄毛耳草30g,虎杖30g,牡蛎30g,郁金 10g,姜半夏10g,茯苓10g,六月雪15g,地鳖虫6g。
2010年7月14日六诊:口干舌燥,乏力,右胁胀痛,苔白腻,脉弦细。
处方:茵陈30g,炒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石斛10g,柴胡10g,六月雪15g,虎杖30g,黄毛耳草30g,郁金10g。
2010年8月2日七诊:复查TB 55μmol/L,ALT 82U/L,AST 62U/L。舌底青紫渐消退,肝区胀痛不适,苔白腻,脉弦细。
处方:柴胡10g,茵陈30g,赤芍15g,枳壳15g,泽泻15g,石斛10g,黄毛耳草30g,虎杖30g,麻黄6g,连翘10g,党参12g,当归15g。
2010年8月16日八诊:黄疸消退,腹胀渐消,形体消瘦,苔白腻,舌瘦、脉细。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WBC)2.7×10 9 /L,红细胞计数(RBC)2.5×10 12 /L,血小板计数(PLT)36×10 9 /L。原方去虎杖、黄毛耳草、麻黄、连翘,加阿胶10g(烊冲)、苦参6g、鳖甲10g。
2010年8月30日九诊:前述症状均有所改善,食欲增加,苔白,脉细。原方去枳壳,加熟地黄30g。
2010年9月13日十诊:续进中药以补元益气,柔肝健脾。
处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0g,当归15g,熟地黄30g,川芎10g,炒白芍15g,生黄芪30g,阿胶10g,桂枝6g,茵陈30g。
该患者前后调治八年余,病情稳定。中药加减如下:黄疸加茵陈、黄毛耳草、麻黄;腹胀加鬼针草、大腹皮;胁痛加虎杖、郁金、马鞭草;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加黄芪、石韦;白细胞低下加苦参、鳖甲;红细胞低下加阿胶、熟地黄;血小板低下加花生衣、鸡血藤;肝功能指标异常,加垂盆草、田基黄。
2018年11月8日查腹部CT提示肝硬化,肝右前叶上段处高血供结节灶,肝右后叶动脉血管迂曲增粗,下腔静脉管壁钙化斑。
2019年7月8日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查提示小三阳。复查肝功能提示TB 20.4μmol/L,直接胆红素(DB)7.9μmol/L,ALT 36U/L,AST 36U/L,ALP 173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71U/L,总胆汁酸(TBA)17.7μmol/L。HBV-DNA<30IU/mL,甲胎蛋白(AFP)20ng/mL。
腹部CT提示肝硬化,脾脏术后缺如,肝右叶富血供结节灶,肝右后叶肝动脉血管迂曲增粗改变,下腔静脉管壁钙化斑。
腹部超声提示肝硬化,肝左叶前后径68mm、上下径49mm,肝右叶因气体遮挡未显示。门脉内径12mm,气体严重干扰,可见部分肝脏膜呈锯齿样改变,肝内回声密集,分布欠均匀,可见散在结节,其中一个大小为17mm×15mm,肝内血管走向不清。
2020年3月7日,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无痛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残余曲张静脉再以内镜下结扎。
复查血常规提示WBC 5.1×10 9 /L,RBC 3.2×10 12 /L,血红蛋白(Hb)118g/L。肿瘤标志物检查提示AFP 1.5ng/mL,癌胚抗原(CEA)2.17ng/mL,糖类抗原50(CA50)33.2U/mL。AST 37U/L,A/G 0.96,GGT 68U/L,TBA 22.6μmol/L。
2020年3月8日,复查TB 7.6μmol/L,DB 4.3μmol/L,ALT 41U/L,AST 69U/L,ALP 198U/L,GGT 78U/L,TBA 24.3μmol/L。肌酸激酶-MB亚型95IU/L。血常规提示WBC 4.3×10 9 /L,RBC 3.26×10 12 /L。凝血酶原时间12.6秒,乙肝小三阳,细胞角蛋白-19片段4.13ng/mL,糖化血红蛋白5.1%。
2020年3月10日,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诊断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切除术后。
患者目前病情稳定,纳食、睡眠二便与常人无异,能坚持家务劳动,能带孙子,能外出旅游。
按语:喻嘉言在《医门法律·胀病论》中言:“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本案患者以气滞血瘀为主,经中医长期疏肝活血、化瘀导滞治疗奏效。经过前后十年的不间断治疗,终于使脾切后的肝硬化肝功能复常,HBV-DNA<QL,门静脉恢复正常,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肝硬化在可控范围内。患者黄疸退尽,归功于患者的坚持治疗和配合,也彰显了中医药的治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