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某,女,51岁,居民。
初诊:2010年10月14日。
主诉:右上腹满痛3年余。
症状体征:嗳气,乏力,纳逊,便秘,苔白腻,脉弦细。
检查:超声提示胆内结石,大小0.6cm×0.6cm。
中医辨证:胆郁气滞,烁津成石。
治法:疏胆理气,导滞排石。
处方:黄毛耳草30g,虎杖30g,郁金10g,姜半夏10g,广木香10g,生大黄10g,黄芩10g,茵陈30g,厚朴10g,柴胡10g,炮山甲10g。
2010年10月21日二诊:前述症状好转,苔白,脉弦。加石见穿15g,去丹参。
2010年10月28日三诊:痛止,纳增,气顺,苔白,脉弦。原方加党参10g、莱菔子30g。
调理一个月后,于2010年12月2日复查腹部超声提示:胆囊炎;胆总管扩张至0.8cm(结石已排出)。
按语:胆道结石为腑气不通,煎熬成石。笔者采用自拟验方黄虎汤使胆总管扩张至0.8cm,结石排出。自拟验方黄虎汤的组成:黄毛耳草30g,虎杖30g,黄芩10g,广木香10g,姜半夏10g,炮山甲10g,柴胡10g,茵陈30g,郁金10g,生大黄6g。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为主,多系胆汁不断浓缩沉积而成。笔者自拟验方黄虎汤以黄毛耳草、虎杖为君药,方中使用大黄不仅能增加肝胆汁分泌,又能弛缓oddi括约肌,且抗菌谱强,不良反应小,临床使用过程中可酌加路路通促进结石移动。
笔者撰写的文章《黄虎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发表于《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1999年第12卷,第4期,第5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