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逐步发展成为临床辅助决策与治疗方案优化的有效工具。近年来,随着并行计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发展,医学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显著进步,为中医学、中药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医药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众多科技企业的积极参与,有效促进了中医药行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在传染病防控实践中,我国通过加强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监测预警与医疗服务优化中的应用,这对中医药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医疗领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在多个行业中具有较高应用潜力。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产业的赋能效应,不仅体现在医疗活动中的成本优化与效率提升,更推动着整个医疗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在中医药智能化研究、辅助诊疗系统开发、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医学影像分析等领域取得实质性应用进展,部分国产医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现状详见表1-1,逐步形成“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的创新应用范式。
表1-1 部分国产医疗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现状
开展中医药人工智能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近年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综合性高等院校也相继开展中医药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推动中医药诊疗模式的创新发展,通过智能化分析患者多维数据、解析疾病演变规律、优化临床治疗方案,为中医诊疗服务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解决方案。从技术发展视角来看,这种学科交叉融合将促进现代中医药诊疗体系的转型升级,对提升中医药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的中医药学,积淀形成包含中医专家临床经验、临床诊疗案例及历代中医典籍在内的海量数据资源。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深入解析数据间的复杂关联网络,揭示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发现的潜在规律,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药数据标准化处理与结构化存储方法,整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积累的中药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成果,构建起系统化的中医药知识数据库。通过人工智能文献分析方法,可有效提取中药配伍规律中的核心药物组合及处方结构特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开发的中医方剂智能分析系统,能够辅助完成知识图谱构建与专业知识库建设;建立的中药方剂数据库,可系统整理并深度挖掘中医临床用药经验与规律。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诊断方法,实现四诊信息采集客观化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技术突破方向。人工智能技术为四诊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人工智能在中医诊断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规范诊断技术与数据采集标准提升诊断一致性。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舌象分析仪能够根据患者口腔环境与舌体形态特征进行自适应调整,完成舌象特征信息的标准化采集、数字化处理与结构化存储,并实现舌诊参数的量化分析。其次,基于四诊数据挖掘疾病诊断特征与疗效评价指标。在慢性病优势病种研究中,舌诊与脉诊参数分析技术已在疾病鉴别诊断与疗效评估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例如通过舌脉特征分析技术识别肝癌患者与健康人群的生物学特征差异。最后,通过四诊数据挖掘揭示证候分类规律。例如基于问诊信息、望诊特征及脉象图谱构建的冠心病中医证候智能辨识模型,可辅助临床辨证分型。
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研发是中医药现代化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海量方剂数据的人工智能训练与学习算法,可构建中医辅助诊疗决策模型。在中药调剂领域,智能处方审核系统能够自动识别中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等);在针灸治疗方面,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解析穴位配伍规律形成的智能针灸辅助系统,已在临床实践中取得应用进展。例如在2021年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期间,展示的热敏灸治疗机器人系统,能够实现自动穴位定位与标准化施灸操作,标准化复现热敏灸的循经、回旋、雀啄等灸法,单机可同时服务5~10例患者,有助于缓解热敏灸技术推广中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在临床研究体系中的资源配置与质量管控,有助于推动中医诊疗新技术的研发转化与临床应用,对提升中医临床诊疗的精准性与疗效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中医医疗机构通过整合多维度临床数据资源开展循证研究,能够系统解析疾病演变过程中的潜在关联规律,为诊疗方案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解析电子病历中的文本信息,为临床医师提供智能化辅助工具,辅助发现临床医学数据中的潜在关联特征,从而提升中医临床诊疗的规范性与效率。该技术的应用既加速了中医临床知识发现进程,又促进了中医诊疗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人工智能系统通过结构化处理电子病历文本信息构建的专病数据库,支持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全文本检索与语义关联分析功能,显著降低临床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工作量,为病例筛选与多维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人工智能分析范式与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存在方法论层面的共性特征,两者均强调整体性认知框架,注重系统要素间的动态关联特性,重视临床经验数据的积累与验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中医药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实现路径。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各类智能化应用产品持续涌现,但中医药智能化转型仍面临多方面技术挑战。具体表现在数据标准化处理技术体系尚不完善,中医诊疗特征量化分析存在技术瓶颈,中医药知识表示与推理模型构建仍需突破,以及智能系统临床适用性验证方法有待健全等关键技术问题亟待攻克。
中医药诊疗数据标准化建设面临多重技术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中医诊疗数据采集与处理尚未形成完整的结构化数据治理体系,导致数据客观化表征存在技术瓶颈。第二,中医诊断过程具有个体化诊疗特征,现有技术体系在关键诊断指标的量化表征与标准化评估方面仍需突破。第三,当前中医智能诊疗设备的临床应用仍处于示范推广阶段,不同设备厂商采用的数据采集标准与接口协议存在差异,导致多源数据融合应用与结果可重复性验证存在困难。此外,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依赖高质量标注数据集,而中医药领域普遍存在的多源异构数据与非结构化知识表达方式,对深度学习算法的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中医智能诊疗设备的研发应用面临多重技术瓶颈。第一,设备的中医理论模型构建与临床需求匹配度有待提升,存在基础理论研究深度不足与临床应用场景定位模糊等问题,导致现阶段产品主要服务于科研实验与教学演示场景,临床应用转化率较低。第二,中医四诊方法的临床应用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特性,医疗从业者与患者群体对新型诊疗技术的认知适应需要经历技术验证与临床实践检验周期。以脉象检测设备为例,现有系统输出的28种脉象分类参数与临床医师的脉诊经验存在认知差异,且脉象参数的家庭健康管理应用场景适配性不足,导致设备使用效能受限。
目前,中医药与人工智能交叉合作仍多处于形式化联合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学术思想交融与协同创新,具备人工智能与中医药双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稀缺,导致中医院校的人工智能研究水平有待提升,而综合院校的人工智能研究则缺乏中医药特色,难以充分契合中医药学科特点与实际需求。中医药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此类人才的培育将有效促进中医药科研创新与临床转化应用,同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
中医与人工智能在思维层面上展现出高度相似性,两者在思维特点上均注重整体性、强调开放性与动态性、重视经验积累,并关注预测推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不仅突破了人类大脑在信息处理速度、存储容量与记忆容量方面的生理限制,还通过增强“记忆”广度、提升计算速度及优化逻辑推理精度,显著扩展了人类思维能力的边界。
人工智能的潜力尚待深入挖掘。作为一股新兴力量,人工智能正为中医思维的演进开辟全新路径。在中医药领域,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已成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人工智能辅助,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构建、诊断方法优化、治疗策略制定及药物研发等环节均有望实现显著提升,从而加速中医药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与发展,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深度协同。
随着医学模式逐步向“健康模式”转型,国家正全面推进健康政策实施,坚持中西医并重,尤其注重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作为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标准、加快推进“互联网+中医”融合等具体措施,重点推进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及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建设。
在此背景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现代中医诊疗模式正逐步形成。通过智能算法对海量临床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该系统可为中医师提供更具科学依据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依托远程医疗与移动医疗平台,中医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获得明显改善,使更广泛人群得以接触优质中医诊疗资源。
科学源于数据积累,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础。中医研究者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从海量临床数据中挖掘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规律,为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中医临床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路径与方法体系。该技术既能够辅助解决传统中医研究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如辨证诊断过程中存在的主观性差异、治疗方案制定时的个性化调整难题等,又可支持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试验体系。这种技术融合有助于提升临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确保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临床实践,从而拓宽中医药技术的应用领域并增强临床认可度。
21世纪是循证医学主导的时代,也是数据驱动策略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大样本数据库为研究者深入探索重大临床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研究结论更贴近真实医疗场景。人工智能通过持续推动诊疗技术创新,有效提高了临床决策的精准度与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同时,基于四诊信息的客观化采集与辨证诊断的标准化处理,结合互联网技术构建的中医远程诊疗体系,可系统性地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该体系通过共享优质中医资源,既能弥补基层辨证论治存在的技术局限性,又可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规范化水平与可及性。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系列专项规划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体而言,《“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与《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重点实施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专项,系统提升中医药装备的技术集成水平。在科技进步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中医药智能设备的研发正进入技术迭代加速期,其发展空间持续拓展。未来,中医药智能设备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便捷化,为中医药服务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智能设备的研发既能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传统诊疗技术的传承保护,又能借助现代工程技术推动中医药理论的创新发展。这种技术融合将助力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构建坚实的技术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工程化应用阶段,其与中医药领域的深度融合为系统性突破中医药现代化瓶颈问题、推动中医药科技体系创新提供了技术路径。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构建的中医诊疗辅助新范式,通过推进诊疗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质控体系的规范化升级,可系统性地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这种技术融合不仅顺应医疗技术革新趋势,更凸显中医药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成为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1.人工智能有哪些流派?
2.人工智能与医学人工智能有哪些异同?
3.目前的人工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还是超人工智能?
4.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5.中医药人工智能发展面临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