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脑心同治三十年回顾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二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心脑血管病专家赵步长教授,协同伍海勤教授、赵涛博士创新性地提出“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脑心同治理论,奠定了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的医学理论基础。在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赵步长教授结合30余年的临床诊治经验,反复筛选,研制出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创新成果脑心通胶囊等,对脑卒中和冠心病疗效显著。脑心通胶囊等是脑心同治理论的代表药物,也是实践产物。脑心同治理论及其代表药物脑心通胶囊获得了我国陈香美院士、陈可冀院士、王永炎院士、高润霖院士、陈凯先院士、张伯礼院士、葛均波院士、胡大一教授、胡学强教授,以及美国Muhlestein、严干新教授等的高度认可。

步长制药每年投入脑心通的科研经费达千万余元,目前累计投入上亿元,开展了60余项课题研究。脑心通获中国发明专利17项,其中脑心通胶囊的发明专利(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可用于治疗中风和胸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法”,专利号ZL01128760.8)获得2009年国家级中国专利优秀奖;脑心通大品种改造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35项;获省部级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多项[2008年“‘脑心同治’理论与中药新药——脑心通胶囊”获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一等奖,证书编号2008120105;2010年“‘脑心同治’理论及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胸痹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证书编号201001-04 ZY-21;2010年“脑心同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进展”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证书编号XS20101-10 LC-18-R-01;2013年8月“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治(脑心同治)’的现代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编号20138901A;2020年“基于‘脑心同治’理论的复方中药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200841C;2021年“基于整合策略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剂复杂作用解析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证书编号202101-07];2011年获“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3项(中药大品种脑心通胶囊技术改造研究,项目编号2011ZX11201-26;中药大品种脑心通、冠心舒通、稳心颗粒中有害物质限量控制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1ZX09401-308-2;动物类中药的提取分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1ZX09401-308-8);2015年获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脑心通药效物质及治疗缺血性疾病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DFA30430);2016年获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中药标准化项目1项(脑心通胶囊标准化建设,项目编号ZYBZH-C-QIN-45);获陕西省“十二五”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2012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开展“脑心通调控ADP信号途径(P2Y12通路)抗血小板作用的机制”,项目编号81202798;201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展“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脑心通胶囊有效成分群与网络靶标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81203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1项(2016年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展“基于药物代谢与生物效应关联的补阳还五汤类方与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项目编号81630105);省部级专项4项,省部级奖7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支持的脑心通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2200例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平行对照的RCT循证课题研究证实,相较于对照组,脑心通可提高3%的疗效,再发率降低3%,相关论文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

截至2024年12月,国内外发表脑心通胶囊相关SCI课题论文111篇,其中脑心通胶囊有效性的Meta分析15篇(包括脑梗死3篇、血管性痴呆2篇、冠心病心绞痛3篇、不稳定型心绞痛2篇、心力衰竭1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篇等)和系统评价6篇,国内发表脑心通相关论文共计1994篇。

截至2023年6月,脑心通已被18个脑梗死和冠心病领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3个相关疾病的专家共识、2个临床路径、2部大学教材选为推荐用药。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版)》显示,脑心通胶囊科技因子为71.28,在心脑血管疾病口服中成药中排名第一。2019年10月,张伯礼院士发起的循证中医药研究联盟发布的《中医脑病——中成药临床评价年度报告(2018)》显示,临床疗效证据指数脑心通胶囊排名第一。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经济学研究证实脑心通疗效优于同类药品,有效安全,更经济实惠。作为脑心通胶囊的研发机构,步长制药也将为中医药振兴,继续发扬生产科技第一、安全性第一、科研投入第一、循证医学证据第一、药物性价比第一的精神,为老百姓提供物美价廉的优质中药。

第一节 脑心同治研究院简介

脑心同治研究院于2012年12月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与步长制药正式共建,由陈凯先院士、赵步长教授担任顾问,万海同教授担任院长。该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步长教授的支持和指导下,基于脑心同治理论,开展了大量生物医药研发、实验及临床研究,如脑心通胶囊、丹红注射液、谷红注射液、参芎注射液、冠心舒通胶囊、通脉降糖胶囊等制剂在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与作用机制方面的各项研究。

脑心同治研究院团队负责人万海同为岐黄学者,二级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河南中医药大学学术副校长,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心脑血管病研究院院长、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脑心同治研究院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浙江省151第一层次和重点人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基础、中医药工程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中医脑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脑病)、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省生物工程重点专业、优势专业负责人,浙江省制药工程新兴特色专业负责人,浙江省本科院校生物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浙江省高校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

万海同教授领衔的脑心同治研究院团队,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课题4项,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厅局级2项;已有国家级人才荣誉称号获得者3人,省部级人才荣誉称号获得者4人;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IF>5.0者40余篇);出版著作9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各2项,申请专利10余项;举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8次;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5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博士后5人。

中医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擦亮中医药文化瑰宝,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

第二节 十年磨一剑,创脑心同治研究重要里程碑

2020年6月7日,浙江省中医脑病(脑心同治)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益气活血类方治疗脑梗死/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2019YFC1708600),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2019年3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全国心脑疾病患者达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心脑疾病占我国居民总死亡原因首位,占比>40%。2020年,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分别为48.00%和45.86%。2003—2016年,在脑血管病方面,全国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农村高于城市。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命与生存质量。

面对严峻形势,浙江中医药大学脑心同治研究院万海同院长科研团队提出了脑心同治理念的病因病机、创新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方案,所研中成药有三个方向:一是纳入国家数据平台,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国家大数据库提供100个中药品种和50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循证依据;二是影响国家医保报销目录;三是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方案指出四个具体目标,分别是:①临床辨治优化研究,形成直接临床疗效证据;②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明确证候分布、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填补心脑血管疾病共患的脑心同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空白;③疗效与机制研究,为优化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④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为优化临床诊疗方案提供佐证。

在启动会上,万海同教授具体介绍了这一科研项目,从立项依据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项目特色与预期成果、研究基础与平台条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包括完成益气活血通络方代表药物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心肌梗死稳定期的临床辨治优化研究,形成中医防治方案的高等级证据,为优化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关键临床证据;完成横断面与前瞻性队列等临床流调,探索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动态、整体的证候分布与病因病机演变规律。

该研究方案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对中医药工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指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继续深入研究脑心同治理论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在启动会上,时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赵步长教授总结发言时指出:“这是贯彻落实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的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要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本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启动会意义重大,产学研共同发力,将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理论发展推向新的台阶,为保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多贡献。

在脑心同治研究院近几年获得的科研项目、科研奖励、发表著作、专利申报、中医中药优势建设、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等综合性因素的基础上,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批复成立浙江省中医脑病(脑心同治)重点实验室。

2019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陈凯先院士、时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步长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陈忠校长和万海同教授共同为浙江省中医脑病(脑心同治)重点实验室揭牌。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四个研究方向:药效物质基础、生物学基础、临床疗效与生物学、创新中药研发。由陈凯先院士担任主任,由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9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指导研究方向,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及制定两年短期目标,在人才层次、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团队创新能力等方面持续提升。在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规划中长期发展目标,建成国内外先进水平中医脑病研究平台,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及国家级科学技术奖。

一、产学研一体化中西医结合抗击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1年9月18日,坚持秉承“团结广大中西医药、民族医药同道,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通过中西医结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宗旨,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际行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为目标。脑心同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走过了数十载道路,其特色是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和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把产学研结合发挥到极致。

2013年2月,步长制药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药资源中心)成立脑心同治研究中心,王永炎院士、赵步长教授分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主要致力于脑心同治理论的深入研究。

2019年12月11日,步长制药与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共建步长脑心同治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领导等参加探讨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发展战略。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单位和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共同完成的“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治(脑心同治)’的现代研究”获得2013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单位完成的“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电生理以及分子机制研究”获得2014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脑心同治理论、“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被写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9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

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的系列药物,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实践、循证医学验证,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方面有显著优势,由郭继鸿教授负责牵头编写的《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于2017年1月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由陈可冀院士负责牵头编写的《脑心通胶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分别于2017年9月、2018年4月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为推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学术交流,加强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标准研究及临床产品应用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自成立至2023年6月,已连续召开十三次中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2016年,第六次脑心同治大会乌镇会议参会人员高达2600人次。2018年4月14日,第八次脑心同治大会在深圳落下帷幕。2018年4月15日,秉承改革开放40周年,践行“一带一路”精神,脑心同治理论走向国际,国际脑心同治协会在中国香港成立,致力于联合海内外的医生,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以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世界各地医生救治心脑肾病患者。

二、互联网+创新脑心同治慢病管理

2020年6月7日,由万海同教授带领的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开展了由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保障支持的“中西结合 脑心同治慢病管理”线上公益学术论坛,据统计在线观看人数达到3万余人次,是各地“中西结合 脑心同治慢病管理”线上公益学术论坛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截至2020年6月11日,在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的公益支持下,已在上海、河南、宁夏、新疆、江西、四川、广西、青海、安徽、广东、贵州、吉林、陕西、福建、湖南、山东、江苏、云南、浙江、天津共20个省市,累计邀请到87位省级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知名专家开展了20场“中西结合 脑心同治慢病管理”线上公益讲座,共有84位地市级脑心同治主任委员在线交流讨论,线上学习人数累计达到103785人次。学习内容涉及中医药预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其康复期的中医药应用经验,中成药的合理应用,心律失常、脑卒中、糖尿病、头痛、冠心病、高血压、睡眠障碍等常见慢性病的防治,医院管理等。

三、借东风推动区域脑心同治产学研融合发展

2020年6月9日,脑心同治研究院许昌市中心医院分院成立仪式在许昌市中心医院举行。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浙江中医药大学脑心同治研究院、许昌市中心医院三方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以许昌市中心医院在当地的龙头地位,提升基层群众的慢性病防治意识,在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的协助下,通过“互联网+”收集慢性病人群、典型病例人群大数据。目前三方已经开展国家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冠心病心衰中医(冠心舒通胶囊)综合治疗方案循证优化研究项目合作,通过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显著提升医院各科室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提升科研实力。通过统筹规划、结合实际、完善机制、提高专业化科研学术管理水平和优势,培养人才,助力建设健康许昌。

2020年6月10日,在“脑心同治百县巡讲,血管健康千村同行”基层医师培训暨科普讲座暨高危人群筛查泌阳行活动中,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和泌阳县人民医院携手共建“互联网+脑心同治健康管理中心泌阳基地”,充分利用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平台,进一步加强基层服务能力,推进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分级诊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生对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管理水平,提升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筛查和救治服务能力,推广中医药防治慢性病临床诊疗方案,如益气活血通络方代表药物脑心通胶囊用于脑梗死恢复期、心肌梗死稳定期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努力促进泌阳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2020年6月11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第一个脑心同治防治慢性病南阳临床基地。

本次战略合作的确定,将充分发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临床医疗资源优势,积极协调南阳市相关医疗单位,协同开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临床研究,收集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的代表中成药在南阳区域防治慢性病的典型病例;并充分发挥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平台作用,贯彻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关政策,协助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整合,实现医疗资源结合、互动、下沉,开展心脑血管等慢性病健康科普讲座,提高南阳市基层群众慢性病防治意识。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时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赵超的议案之一就是“关于建立常态化中西医协作机制的建议”,广大媒体也纷纷报道。此次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创新研究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对于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防治慢性病,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药现代传承研究,实现中成药精准用药关键技术突破等为目标,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十年砥砺结硕果,跃马扬鞭启新程

2020年10月16—18日,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议在美丽的曹魏故都——河南省许昌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分会、许昌市医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承办,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协办。本次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涛大夫”平台全程实时直播。

长度带来厚重感,深度催生影响力。作为一年一度国内外专家学者了解和交流脑心同治研究最新科研和临床实践进展的盛会,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以“脑心同治科普 走进千家万户·强化脑心同治理论的科技支撑”为主题,设置一个主会场和六个分会场,吸引了600余名中西医学专家汇聚一堂,探讨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基层慢性病防治策略,以提升基层慢性病诊疗水平。

五、专家云集盛会,共同交流脑心同治

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脑心同治理论体系目前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整体观思维的创新思维体系,受到中西医专家认同。在“人民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看来,脑心同治是一种创新,既符合临床需求,又属于中医模式,是治疗领域的一种新策略。

十年坚守,初心未改。2011年9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脑心同治在理论和临床上取得了创新性突破和进展。10年来,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始终为降低国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而努力,为慢性病防治创新思路,提供解决策略。

在2020年10月16日举办的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致辞,对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多年来在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领域进行的科学研究、学术推广、产业化推进、医疗公益活动,以及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专业委员会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作为脑心同治理论的提出者之一和推动专业委员会发展的“领头羊”,赵步长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并提出做好三年规划的六点要求。第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面向”战略部署,充分领会科技部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益气活血类方治疗脑梗死/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对于脑心同治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做好脑心同治相关科学研究,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第二,注重科技创新,以科技成果论证脑心同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第三,大力开展“脑心同治科普 走进千家万户”活动,增强基层群众防治慢性病意识。第四,3年内在所有地级市成立脑心同治防治慢性病临床基地,与基层医疗机构融合,实现医疗资源结合、互动、下沉,并落实本区域100例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的中成药防治慢性病临床典型病例收集方案。第五,坚持开展“共铸中国心·脑心同治走基层”公益活动,助力基层百姓健康和乡村振兴。第六,广泛吸纳优秀的中青年学者、临床医师担任委员,积极培养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促进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事业长足发展。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时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赵超在开幕式上表示,未来步长制药将一如既往坚持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深度挖掘中药临床价值、科技价值、产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全力支持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高质量发展。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在会议学术交流环节,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西医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此外,此次盛会还设置了六个分论坛,聚焦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领域,开展慢性病管理策略、典型病例交流;还举行了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分会年会、许昌市医学会脑心同治分会年会,以及河南省脑心同治走进千家万户基层医师培训会。

六、产学研一体化,加速中西医结合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上升较快。从数据来看,慢性病导致的经济负担占所有疾病负担的近7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居首位。

“实践表明,中医药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病方面具有辨证施治、标本兼顾等独特优势。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背景下,中医药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赵步长教授介绍,为促进脑心同治理论研究,2012年12月,脑心同治研究院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揭牌成立,通过深入研究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中药制剂的成分及作用机制,使临床用药更具有方向性,同时也加快了产学研合作步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赵超表示,步长制药以脑心同治理论研究为基础,部署“聚焦大病种、培育大品种”发展战略,针对疾病谱变化,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创新中药组方,并结合现代科技和质量控制体系,开发出一系列满足市场需求的中成药大品种。

“传承中医传统文化,恪守疗效才是硬道理。”赵超介绍,步长制药除面向慢性病中医药防治用药需求开发培育重点品种外,还积极开展和参与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医疗帮扶活动,并通过新媒体、移动医疗平台等推广防治慢性病技术方法,为10年内实现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20%的防治目标添砖加瓦。

七、勇担社会责任,多措并举助力健康扶贫

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不仅连续召开十三次中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议,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还开展了健康科普、慢性病防治、公益扶贫等工作。全国已建立30个省级脑心同治学会、292个地市级脑心同治学会,同时在海外建立了脑心同治分会,通过资源整合,组织广大中西医工作者投入脑心同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为将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诊疗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携手各省(区、市)脑心同治学会、“同心·共铸中国心”组委会联合发起“脑心同治走基层”大型公益活动,组织全国知名心脑血管疾病专家走进基层医院,为基层医师培训最新、最先进的诊疗技术,同时为基层患者提供义诊服务,以增强当地群众防病治病意识,推动“治未病”理念传播,为降低基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作出贡献。

十年朝乾夕惕,十年砥砺奋进。自2012年9月“脑心同治走基层”走进新疆阿勒泰以来,截至2020年6月,来自全国的近9000名专家,已走过了516个地方,支援了761个县乡镇基层医院,为基层患者提供义诊115459人次,培训基层医生21290人次,查房会诊1530人次,捐药捐资逾千万元。此外,步长制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按市场价格收购农民种植的中药材,收购地区覆盖全国各地,积极促进乡村振兴;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丝路博爱基金”捐资,支持中巴急救走廊建设等。“从‘心’开始,共同绘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赵步长说。

在“互联网+”时代,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充分认识“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重要意义,依托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将中医药脑心同治高级人才群、基层医护人才群、慢性病人群、慢性病疾病谱群、典型病例群、联合用药群等大数据互联互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医疗服务,充分发挥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医药优势,显著提升长期用药患者就医购药的便利性,打通基层群众慢性病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被誉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国人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防治慢性病方面,更是离不开中医药的长期调理和治疗。”赵步长表示,10年只是开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将继续秉承“团结广大中西医药、民族医药同道,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通过中西医结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宗旨和“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际行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目标,勠力同心,群策群力,努力为全方位、全周期防控慢性病,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节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进入脑心同治时代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全面介入、全程参与,彰显特色优势,发挥了中医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独特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医药不仅可担负应急救治的重任,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病等方面更具特色优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中医药要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背景下,中医药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建设健康中国,发挥中医药特色

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我国有3.3亿人现患心血管疾病,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力衰竭(简称“心衰”)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简称“房颤”)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2020年,心血管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占农村死因的48.00%,占城市死因的45.86%。随着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慢性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020年,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2428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15%左右;其中,心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1289.94万人次,占7.80%,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1138.89万人次,占6.89%,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负担。不仅如此,脑卒中发病后存活的患者中,70%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所致的偏瘫、失语、手脚不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领域大有可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超表示,我们应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的科普教育工作,倡导公众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防止慢性病发生;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慢性病早期防治,从而减缓和逆转病情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急性期治疗中的优势,通过及时有效的中医药干预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应用中医药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加快慢性病患者痊愈进程,有效降低致残率。

二、坚持传承创新,开创慢性病防治新篇章

2021年1月23日,在第六次安徽省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高峰论坛上,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文明说:“防治心脑血管病应注重脑心同治。”临床表现既有心慌、胸闷,又有头晕、肢麻的患者应该先到心血管科就诊,还是先到神经内科就诊?心脏和大脑二者中的一个出现问题,另一个是否也隐藏着危机?心脑血管的结构或功能都不正常,血压目标值的设定应该高点还是低点,应该优先治疗哪个?针对上述问题,杨文明提出,临床上对心脑血管疾病必须有全新的考量和认识。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中医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入络入血等特点,其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慢性迁延性疾病。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综合来看,不外乎本虚标实,即心肾阳气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为标。同样的病理基础、同样的危险因素造成不同的疾病,可以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即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共同干预,控制血管危险因素,从循环系统改善心和脑的供血,减轻心和脑的病理损害,达到既治已病又治未病的目的。

赵步长、伍海勤和赵涛潜心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中医理论“异病同治”“脑心同源”“脑心同病”进行探索,在中医学及西医学“脑心相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心、脑密切的生理关系及心脑血管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创新性地提出脑心同治理论,从整体观角度来诠释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与治则,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经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证明这是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创新性理论。

该理论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整体观的创新与发展,强调早期防治疾病可以减缓病情的发展,对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的缺血性疾病或内皮功能障碍与炎症的各种临床疾病的统称,包括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这一概念的提出促进了心脑血管疾病同诊同治理念的建立。

脑心同治理论是指在治疗脑血管病时,应兼顾心血管病;在治疗心血管病的同时,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脑心通胶囊是脑心同治理论的代表药物。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代专利中药,其在治疗理念上注重从预防(一级和二级预防)入手,通过防治结合系统解决心脑血管病的诸多共性问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脑心同治理论诞生以来,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及临床验证,得到医学界广泛认可并形成专家共识。脑心同治理论、“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等内容被写入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9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基于脑心同治理论的创新中药,如脑心通胶囊、丹红注射液等,也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不忘初心使命,不断深化研究

挖掘、整理、改进、提高,脑心同治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发展,以及持续深入地推广应用,关键在于研究者们坚持科研赋能,为该理论提供了扎实的科研数据支撑。全国已正式成立30个省级脑心同治学会、292个地市级脑心同治学会,以及六大脑心同治研究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脑心同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步长脑心同治研究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步长脑心同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泛血管病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脑心同治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步长脑心同治广州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导完成了丹红注射液的医院集中监测和上市后临床研究。参与研究的医院共37家,分布于全国6个省份,至2013年8月完成了30888例丹红注射液用药患者的集中监测,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评价显示,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0‰,属偶见不良反应,且症状轻微,可迅速恢复。

2020年6月,浙江省中医脑病(脑心同治)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了2019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益气活血类方治疗脑梗死/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该项目将促进产学研共同发力,将脑心同治理论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2020年年底,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广基在出席浙江省中医脑病(脑心同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2020年总结会时强调,要结合中医理论,用现代医学和系统医学方法来阐释脑心同治的理论基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和临床相结合,开展更高水平循证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更好地体现中医的临床价值。

2020年,脑心同治科研成绩斐然。有研究系统阐述了谷红注射液治疗心/脑缺血性损伤的作用与机制,明确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物代谢特征,探讨了现代先进研究方法与中医药学研究的相融性。另有研究证实了心律失常“虚、瘀、悸”的核心病机和“气阴两虚、瘀阻致悸”的高发证候,创新发展了中医药稳心合律的理论内涵;发现了中药稳心颗粒对房颤具有选择性,明确了量效关系;发现了稳心合律中药的蛋白靶点网络,证实了其网络效应机制可归因于中药药效组分的各自贡献度。该项成果促进了脑心同治理论防治心律失常研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在过去10年的创新发展历程中,脑心同治理论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了健康保障,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带来了希望。在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上,时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步长教授联合与会学者,提出了“脑心同治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六点要求”,强调不仅要做好科研,更要做好科普宣传,让脑心同治理念和知识普及千家万户;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从预防做起,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中西医结合理念,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在全国各级脑心同治学会的支持和努力下,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专业委员会的发展之路。

四、开展脑心同治研究,惠及亿万民众

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中具有独特优势,发挥好中西医结合的协同治疗效应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责无旁贷。作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的守正创新研究成果,脑心同治理论不仅在以往的基础科研和临床实践中显现出价值,更要在将来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发挥重大作用。

“脑心同治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六点要求”提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将在全国各个地级市均成立脑心同治防治慢性病临床基地。基地要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融合,实现医疗资源结合、互动、下沉。

2020年6月11日,第一个脑心同治防治慢性病临床基地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随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中医院、陕西省商洛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等临床基地也相继成立。

临床基地将充分发挥当地医疗资源,积极协调相关医疗单位,协同开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的临床研究,在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研发中成药并收集典型病例;充分发挥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平台的作用,贯彻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政策,开展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健康科普讲座,增强基层群众慢性病防治意识。同时,临床基地还要将脑心同治高级人才群、基层医护人才群、慢性病患者群、典型病例群、联合用药群等大数据互联互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疗服务。

为将脑心同治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携手各省市脑心同治学会、“同心·共铸中国心”组委会,联合发起了“脑心同治走基层”大型公益活动。“脑心同治走基层”公益活动组织了全国知名的心脑血管疾病专家走进基层医院,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最新的诊疗技术,并为患者提供义诊服务,增强群众防病治病意识,为降低当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作出贡献。

2021年4月24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自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江西省的30余名医学专家和志愿者相聚井冈山,拉开了“脑心同治走基层”公益活动的序幕,为革命老区群众送去了形式多样的健康关爱。启动仪式上,步长制药捐赠了55.5万元的药品,涉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多个病种。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将继续秉承“团结广大中西医药、民族医药同道,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通过中西医结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宗旨和“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际行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目标,群策群力,高质量发展脑心同治理论和方药,为筑牢慢性病防治之基和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贡献。

五、深研中医理论,优化诊疗方案

2023年3月27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益气活血类方治疗脑梗死/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课题绩效评审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广基、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赵步长等9位评审专家及各课题组负责人参加评审会,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课题项目总技术指导万海同教授主持评审会,介绍了脑心同治理念的中医学理论依据,在全面梳理本团队及有关学者工作基础上,项目组发现气阴虚、血瘀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基本病因病机,通过临床辨治循证优化、流行病学调查、作用与机制验证、药效物质基础筛选和评价等研究方法,明确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规律,为优化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并形成直接临床疗效证据。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丁志山、广东省中医院教授孙景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教授尚菊菊、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徐彬分别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任务完成情况、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成果水平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

脑梗死、心肌梗死虽病变部位不同,但有共同中医病因病机和西医病理基础。在异病同治、证同治则同等理论指导下逐步形成的脑心同治理念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其病因病机异同、治则治法与组方用药方案等尚需进一步科学验证。

基于此,该项目完成“气虚、阴虚、血瘀、络阻(心脑)”基本病因病机和证候体系下益气活血类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恢复期和心肌梗死稳定期的临床辨治优化研究,为两种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完成横断面与前瞻性队列等临床流调研究,探索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动态、全面、整体的中医证候分布与病因病机演变规律;阐明了益气活血类方防治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生物学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为优化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与会评审专家认真听取报告后,对各课题组取得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尤其是在2020—2022年完成的两项临床研究和一项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并就后续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项目组将深入研讨并针对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方案进行创新。

六、搭平台,聚合力,谱写脑心同治新篇章

“脑心同治理论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人民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第十三次中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致辞中表示,13年来,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的研究成果逐步得到医学界认可,并应用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脑心同治理论既符合临床的需求,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独特优势,同时为解决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策略。

“一系列丰硕成果,阐明了脑心同治理论的科学内涵,同时也验证了脑心同治理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认为,脑心同治理论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公认,对减少我国卫生经济压力和减轻家庭负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始终为降低国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而努力,为慢性病防治创新思路,提供解决策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赵步长在发言中回顾了脑心同治理论30年以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13年来所取得的标志性成绩,并作出对未来神经心脏病学的延伸发展和标准化工作的展望。他希望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们继续凝心聚力促发展,将脑心同治防治未病健康科普知识传递给更多百姓,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在学术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杨宝峰以题为“基础研究与转化”的精彩报告,高屋建瓴地为本次学术交流会拉开了序幕。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洪军教授、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团队负责人朱彦教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分别带来题为“基于整合策略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剂复杂作用解析研究”“从丹红注射液和‘脑心互作’探讨‘同治-异治’的科学内涵”“复方中药的现代评价新模式研究及在脑心通胶囊中的应用”的精彩学术报告,令人耳目一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红旭教授对北京中医医院脑心同治实验室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分享,展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优秀范例。

主论坛大气磅礴,分论坛同样精彩纷呈。在第十五届长三角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我为群众办实事脑心同治走基层”、“健康三保中国行、助力乡村振兴”等分论坛上,专家们围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进入脑心同治时代”“神经心脏病学”“中医脑心同治标准化”“我为群众办实事——脑心同治走基层”“健康三保中国行系列活动”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学会组织一定要‘听党的话’,创造条件‘写文章’,久久为功做好‘传达会’,大力挂牌‘建基地’,踏踏实实‘走基层’,海纳百川‘培养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超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在党建、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科普宣传、公益活动、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并表示2023年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要着力开展好学术交流,启动脑心同治标准化工作,编写《神经心脏病学》,创新组建“肺肠同治”专家组,推动脑心同治组织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七、走基层,建基地,深耕慢病管理服务

为了积极响应“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促进基层诊疗水平提升,向基层弱势群体提供卫生医疗救助,践行健康中国理念,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联合北京同心共铸公益基金会、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等单位,发起了“脑心同治走基层”系列公益活动。

“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是社会组织,要大力推动公益活动,要继续深入县级、乡镇社区开展活动,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解决问题,助力乡村振兴”,赵超主任委员表示,第十三次中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对10余年来开展的“脑心同治走基层”活动进行了阶段性汇总和经验交流,以更好地服务基层医疗。

截至2023年6月,“脑心同治走基层”公益活动已坚持了12年。这12年来,成立了30个省级“脑心同治走基层”志愿组,“脑心同治走基层”志愿者始终贯彻落实赵步长教授的脑心同治理论,在各省市、地级市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科普教育。截至2023年6月,“脑心同治走基层”活动已经走进全国600个地方,带动近万名爱心医生参与其中,共计支援了800多个县、乡、镇基层医院,直接受益群众近13万人。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最大限度方便基层患者。2018年,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携手步长制药、北京中卫公益基金会、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等公益组织、学会团体共同探索试点“跑起来——医疗健康数据走基层”系列公益活动,走进甘肃、宁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义诊、送医送药、健康科普宣讲、医疗培训教育等线上线下的一系列健康帮扶,让优质的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延伸,加强基层医生对危重及疑难病例的诊断能力,促进了分级诊疗,推动大医院同基层医院的“同质化”,增强群众就医的获得感。

疫情期间,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再次联合步长制药发起面向全国基层医生、药店店员、患者的线上科普讲座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脑心同治健康科普进万家”。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累计开展科普讲座活动9000余场,邀请了9000余名基层副主任及以上脑心同治专家在线上讲授健康科普知识,累计观看人数约400万人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使脑心同治理论指导研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病、妇科疾病等慢病领域的优秀药品得到合理、有效的临床应用,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步长制药已在全国建立多个“脑心同治走基层”志愿组,打通基层渠道,包括县级医院、村卫生室、基层诊所、乡镇药店,解决偏远乡镇卫生院药品缺乏问题,确保群众能在家门口买到放心药、救命药,提高基层医药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在防治慢性病,助力优质医疗资源结合、互动、下沉基层的道路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多措并举。在全国各地成立30个省级脑心同治学会,292个地市级脑心同治学会,建设256个脑心同治防治慢性病临床基地、227个县区级“互联网+”脑心同治健康管理中心,充分利用当地医疗资源,协同开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临床研究,并支持各个基地每年收集100例(县级健康管理中心收集50例)脑心同治理论指导研发的中成药用于临床防治慢性病的典型病例,目前已通过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素枢系统收集了近万例。

2021年,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科普部关于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承办了中国科协交给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为群众办实事——健康三保中国行”公益活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紧密配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更好地为基层的女性健康科普作贡献。

赵超表示,“健康三保中国行”活动是“健康三保”理念的生动实践,将会切实服务于基层妇女群体;“健康三保中国行”活动还是中西医结合学会开展的服务基层群众品牌活动,要切实做到深入群众、扎根基层。

在走基层、建基地的过程中,赵步长深刻感受到只有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惠及百姓。因此,他提出,步长制药作为志愿者单位,要全力支持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的各类活动下沉到区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倡导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互动交流等方式积极开展正规多样的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议和临床诊疗培训指导、技术帮扶,提升基层医师诊疗水平,推动规范诊治和多学科协作,助力基层医疗服务“强”起来。

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挥好中西医结合的协同治疗效应,是为国分忧,为民造福,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责无旁贷。时至今日,脑心同治理论历经30年创新发展,已在国内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及药学界获得广泛认可,相关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对该理论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研究,并为之赋予了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

正如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文明在大会采访中所言:脑心同治理论提出了30载,到今天已深入人心,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手段、策略,已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理论的再创造再完善再升华。我们欣喜地看到脑心同治时代已经来临!期待全体脑心同治理论工作者、临床工作者、产学研工作者一起,把脑心同治理论一以贯之,在理论创新、临床突破、科技研究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节 脑心同治理论携手蒙医药,同助民族医药发展

2024年1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以下简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年度项目“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蒙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理论与评价系统研究”启动会在西安召开。这是继2020年“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益气活血类方治疗脑梗死/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于2023年3月顺利结题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取得的又一硕果,掀开了脑心同治理论携手蒙医药共同助推民族医药发展的新篇章。

“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元素”,赵步长教授介绍说,该理论自提出30余年来,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记“责之重者”,在传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医药和汉族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开展脑心同治产学研一体化活动,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搭“国重”计划快车,蒙医药发展正逢其时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是心血管病患者。

蒙医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完备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心血管病的诊疗有特色和优势疗法。18世纪,蒙医学经典《四部甘露》就记载了心刺痛的病因病机、治法、用药,后逐步形成“促运气血,镇心刺痛,调理白脉”的诊疗思想。“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蒙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理论与评价系统研究”是基于蒙医学理论探索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案的一次开创性实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13部委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0年,要在民族地区建立较为完善的少数民族医药健康服务网络,提高健康服务能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产业化水平,健全标准化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全面传承保护少数民族医药。

“该项目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大力发展民族蒙医药恰逢其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时提出,要统一思想、提高站位,站在拯救人类生命健康的高度,始终保持争先进位、攻坚克难的使命感,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努力让蒙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切实扛起推动民族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

“蒙医药治疗冠心病等虽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与优势,然而许多临床应用多年的‘成熟’蒙药的临床证据、干预时机、优势人群、药效物质、作用机制等并不十分确切或清楚”,项目总负责人、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万海同道出了项目的关键。为破解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找准症结、集智攻关,基于蒙医“冠心病认识-诊疗技术-特色用药”一体化理论与脑心同治理念,通过临床循证,研究蒙药对心血管病变时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不同阶段的干预效应,明确优势人群、环节、阶段等;阐明相关蒙药作用机制、药效物质基础;并通过一体化评价体系和关键技术,凝练蒙医诊疗理论,构建冠心病全链条精准治疗方案,制定凸显蒙医优势诊疗标准等,为明晰蒙医药干预时机、优势阶段、优势病证等提供关键疗效证据,也为形成蒙医诊疗方案等提供证据。

本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包括四大课题,分别是“蒙药冠心舒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纤维化临床循证研究”“蒙药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临床循证研究”“蒙药抗冠心病/心肌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蒙医药治疗冠心病诊疗理论提升与一体化评价技术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四个课题相辅相成,互为佐证,形成了蒙医药理论和人用经验、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临床试验“三结合”的研究体系,深入开展系统性联合研究,形成高水平证据体系。

课题一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的特木其乐教授在采访中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作为民族医从业者,有幸参与到这个项目,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推动民族医药的发展,在中医药这个大家庭里茁壮成长。”

“项目整体方案的落地实施,离不开各课题组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持,离不开企业的强力支持,也离不开关心关爱民族医药事业有志之士的提携和帮助”,课题四负责人内蒙古医科大学松林教授表示,四个课题组竭诚合作,一定会出色完成研究任务。

启动会上,项目和课题负责人分别对项目和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汇报。项目组针对专家意见召开内部研讨会,讨论并完善补充实施方案内容,制订详细工作规划,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的开展实施,将深入研究蒙医药与脑心同治理论,收集更多明确证据,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具有重大意义”,冠心舒通胶囊发明人、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教授奥·乌力吉说。

二、与脑心同治携手,蒙医药理论更上层楼

“脑心同治理论与蒙医药理论之间的相互支持促进,可以充分发挥民族医药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中的重要作用,系统性地总结蒙医药脑心同治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安全使用要求及标准规范,能使民族医药发展更具科学性、指导性,为各族人民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带来更有效的诊疗方案,助力民族医药的创新发展,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赵步长教授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上说。

万海同教授也特别强调了脑心同治理论在本项目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赵步长、伍海勤教授和赵涛博士潜心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中医理论“异病同治”“脑心同源”“脑心同病”进行探索,在中医学及西医学“脑心相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心、脑密切的生理关系及心脑血管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创新性地提出脑心同治理论,从整体观角度诠释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与治则,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指导临床实践。经过大量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证明脑心同治理论是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创新理论。

30年来,中西医专家及医药科研人员基于脑心同治理念开展系列研究,经过大量临床与实验验证,不断补充完善,以脑心同治为切入点已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和广泛共识。

为充实脑心同治理论研究,2011年9月18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全国累计成立30个省级、292个地市级脑心同治学会,还在海外建立脑心同治分会,在学术交流、组织建设、继续教育、科普宣传、公益活动、产学研一体化机构建设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传播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临床应用,促进理论成果的转化。

挖掘、整理、改进、提高,脑心同治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应用推广持续深入。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积极携手院士级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联合重点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建立了六个脑心同治研究院、研究中心等,围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共性问题开展合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2012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脑心同治研究院成立,负责人万海同教授一直从事脑心同治理论实践研究,获得系列突破性成果。2020年,他牵头的“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益气活血类方治疗脑梗死/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是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理论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并于2023年6月30日,本项目获得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正式批复,综合绩效评价结论为通过。2023年3月15日,万海同教授牵头申报的“中医脑心同治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脑梗死合并心肌梗死中医诊疗指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立项;2023年6月6日,“益气活血类方药抗脑缺血作用与其在缺血性中风分期分证中应用”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该项目系统阐述了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的缺血性中风气(阴)虚致血瘀络阻病机的变化特征。

“蒙医学理论与脑心同治理论同根互源”,万海同教授介绍说。蒙医学将人体中的连接脉分为白脉和黑脉两种,认为大脑是白脉之海,与心脏通过白脉、黑脉相连,白脉和黑脉互相依存、制约、促进,病理上互相致病,临床治疗时要求白脉病与黑脉病兼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蒙医心-脑轴学说。其对冠心病的优势治法“促运气血,镇心刺痛,调理白脉”及其方药得到医学界关注与认可,与脑心同治理论共同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整体辨治、证同治同的异病同治提供了治疗思路与方法,丰富和发展了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诊治内容。

在脑心同治理念指导下,万海同团队进行蒙医药文献整理并出版蒙医著作。开展蒙药冠心舒通胶囊等方药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的临床试验,心刺痛(冠心病)证候横断面临床流调等,明确蒙医防治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重要临床价值;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下,开展益气活血类方治疗冠心病、脑梗死临床循证试验;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资助下,开展清热活血方治疗糖尿病、冠心病临床循证等研究,取得确切临床疗效证据。

“冠心舒通胶囊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由北部战区总医院、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牵头,国内12家三甲医院共同参与研究,结果表明,冠心舒通胶囊有利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研究显示,中医证候整体有效率高达90%,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硝酸甘油使用显著减少,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循证研究结果发表在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BMC补充和替代医学》);《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用药指南》推荐意见指出,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联合冠心舒通胶囊,可有效调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脂,降低炎症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目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艳教授正牵头制定《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她表示:“几十年来,冠心舒通胶囊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经临床观察,其对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此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能够充分挖掘蒙医药临床治疗优势,优化冠心病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合理用药,也为中医药标准化作出巨大贡献。”

三、产学研一体化,谱写民族医药新篇章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后,项目组专家赴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对蒙药冠心舒通胶囊生产质控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承接项目产业单位——步长制药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车间,坚定了做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信念。

“作为产业单位,步长制药非常荣幸能协助承接科技部交给我们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任务,这是脑心同治理论携手蒙医药共同助推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时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超在该项目启动会上介绍说。步长制药始终以“中药现代化,市场国际化”为目标,持续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充分发掘民族医药的优势与潜能,努力为推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事实上,正是在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步长制药将创新组方与现代制药工艺相结合,借助现代技术方法进行药效、毒理与临床评价,深入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机制,研发出了一系列创新中药,如心脑血管领域四大拳头产品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丹红注射液和谷红注射液,以其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推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进入脑心同治时代。同时,促进中医药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到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再到中医大健康产业丰富的业态、产品和服务,形成一个足够长而且辐射人群广泛的产业链,带动了从第一产业的种植到第二产业的中药加工制造到第三产业的中医服务业的发展,从中医药农业的乡村振兴到美丽中国建设,为拉动就业、经济强国、健康中国作贡献。

脑心同治理论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步长制药不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发起并赞助的大型公益活动“共铸中国心”项目,自2008年以来,组织以首都医疗专家为主的志愿者队伍,连续16年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健康志愿服务,内容涵盖地方病调研、义诊巡诊、爱心捐赠、医疗培训、健康讲座、先心病患儿筛查及救助等。从2010年起,这一活动被纳入中央统战部“同心工程”,改称为“同心·共铸中国心”,并荣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国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中华慈善奖。

发展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靠人才。本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也将培养更多蒙医药国家级、省级人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博硕士研究生,为蒙医药发展延续有生力量。

赵超表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国家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开展的研究,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部署,尤其是落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调动一切资源,确保课题顺利进行,产学研携手共同推动民族医药事业朝着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防治慢性病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UkP/YmbQiJXnjvDId7X3NKhdsqKhGOx0GutKFkDgYhudDepXPIrnVOIeJ/twsy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