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心脑血管病患者总人数为6.1亿,其中心血管病患者达到了3.3亿,冠心病患者有1.1亿,心力衰竭患者有0.9亿,心房颤动患者有0.5亿,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有0.5亿,高血压患者则有2.5亿。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简称《实施方案》),到2030年,建立覆盖全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心脑血管相关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水平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实施方案》明确了2023—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
中医药拥有数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药品种通过科技创新,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验证。这些研究不仅证实了中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还进一步验证了其安全性,为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二是不良反应小,中药多为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其不良反应相对于化学药物来说较小;三是适用于长期调理,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长期的调理和治疗,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反复发作的目的。
脑心同治理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赵步长教授、伍海勤教授及赵涛博士共同提出,结合现代医学对心、脑密切生理关系及心脑血管病变共同病理基础的认识,经过大量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创新理论体系。30年来,脑心同治理论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实践中凸显了重要价值,成为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典范。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推进,脑心同治理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我们期待脑心同治理论在中医药领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医学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和实践脑心同治理论,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2024年7月
注:杨宝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