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稳定型心绞痛

一、研究背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最常见的类型。它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冠状动脉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还有炎症、栓塞、痉挛、创伤等,但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占95%~99%,因而临床上常以冠心病一词来代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是因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又称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指心绞痛反复发作持续1个月以上,而且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基本稳定,如每周和每日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累和情绪激动的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和疼痛的部位无改变、疼痛时限相仿(3~5分钟)、用硝酸甘油后也在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疗效。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二、发病机制研究

(一)西医研究

对心脏予以机械性刺激并不引起疼痛,但心肌缺血与缺氧则会引起疼痛。心肌氧耗的多少由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强度和心率决定,故常用心率×收缩压作为估计心肌氧耗的指标。心肌能量的产生需要大量的氧供,心肌细胞摄取血液氧含量的65%~75%,而身体其他组织仅摄取10%~25%。心肌平时对血液中氧的摄取已接近于最大量,对心肌氧供应的增加更多依靠冠脉管腔的增大带来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增加。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循环有很大的储备力,其血流量可随身体的生理情况而有显著变化。在剧烈运动心率加快的同时,小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阻力下降,冠状循环血流量可增加到休息时的6~7倍。当大的心外膜冠状动脉管径狭窄超过50%时,其传输功能受损,以至于对血流产生相对阻力,此时冠状循环的最大储备量下降。然而由于缺血可激活自身调节机制,造成小冠状动脉扩张,使总的冠状动脉阻力趋于正常,因此静息时血流量仍可保持正常,但当心脏负荷加重及其心肌氧耗量增加超过小冠状动脉的扩张储备能力时,则发生相对的心肌供血不足。这种由心肌需氧量增加最终超过狭窄的冠状动脉最大代偿供血能力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是稳定型心绞痛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对于正常心脏,心肌的需氧与冠状动脉的供氧始终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上述的需氧与供氧失去平衡,致使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绞痛发作。

(二)中医研究

稳定型心绞痛在中医学中属“胸痹”“心痛”范畴。“胸痹”概念最早见于《灵枢·本脏》,到《肘后备急方》首次提出“久心痛”,《诸病源候论》中鉴别“久心痛”及“真心痛”,至《圣济总录》则依据病机进展将心痛分为“卒心痛”“真心痛”及“久心痛”,其中后者与该病的临床表现最为类似。

本病“阳微阴弦”,病机本虚多以气、血、阴、阳亏虚使得心脉失养,标实则多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使得心脉阻滞。近几年对痰毒瘀互结证所致冠心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越来越多,正所谓“法无常法,法随证变”,作为心绞痛的新证型,其更加反映了现代临床辨证的重要性。

三、诊断要点

研究发现经历胸痛的患者约占25%,但其中有70%~80%的患者并不去医院检查;因胸痛到急诊室就诊的人群中,有45%~50%的原因与心脏病有关,其余50%~55%的患者可能是非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如胃食管反流病、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肺动脉高压、胸膜炎、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过度通气综合征、颈椎病等。胸痛的表现也呈多样化,有的甚至根本不典型。心源性胸痛,尤其是缺血性胸痛的临床表现常常被患者忽略,误认为是其他原因所致而未予以重视;若在医院,医师未予以科学的诊断评估也易引起误诊。因此,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掌握患者胸痛的情况。对疑诊胸痛的患者主要询问其五个方面的问题,以明确有无心绞痛的存在:①了解胸痛发作的背景、特征与进展情况;②胸痛的范围及是否有放射;③胸痛的触发因素;④胸痛发作的频率、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等;⑤能缓解胸痛的因素。大多数心绞痛患者的体格检查是正常的,因此了解胸痛的特征、自然变化过程、诱发因素,以及从前胸痛的病史情况,在判断是否有心绞痛的可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典型特征

疼痛发作部位多在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性质为压迫或紧缩感,患者可有焦虑表现,皮肤苍白,或出冷汗;疼痛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20分钟;有固定的诱发因素,常见有劳累或情绪激动等,饱餐或天气寒冷等也可诱发;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即可缓解;血压可略增高或降低;心率可正常、增快或减慢;可有房性或室性奔马律,心尖区可有收缩期杂音(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所致),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还可有交替脉或心前区抬举性搏动等体征。

(二)辅助检查
1.心电图

(1)静态心电图(ECG):近一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ECG正常,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表现是非特异性ST-T改变伴有或不伴有以往Q波心肌梗死图形。

(2)运动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作为一项冠心病诊断的筛查试验,尤其对心电图无异常改变,疑似冠心病低危的患者行运动心电图评估有临床意义。

2.负荷显像技术

负荷显像技术包括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及其他检查技术。铊-201心肌灌注显像不仅较运动心电图敏感性高,而且对于有心电图异常、女性患者负荷试验假阳性,以及有血运重建史的患者特别有价值,可对可逆的缺血区域行定量分析。

3.药物同位素负荷试验

不能运动者,特别是老年人及有周围血管疾病或有呼吸困难而运动受限者,可采用潘生丁或腺苷同位素负荷试验来检测有无冠心病的可能。对于哮喘者,可选用多巴酚丁胺同位素负荷试验检查。

4.心脏X线检查

无异常发现或见主动脉增宽、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5.冠状动脉造影

尽管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及无创检查结果对诊断稳定型心绞痛很有价值,但要明确显示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则需要进一步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研究显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后出现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各占25%,左主干病变占5%~10%,另有15%的患者无显著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小于50%)。

四、治疗研究进展

(一)西医治疗
1.治疗目的

防止死亡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症状、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

2.改善生活方式

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增强体力活动、降低体重、合理饮食等均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3.药物治疗

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种类较多,目前主要有传统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药物,以及能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

(1)抗心肌缺血药物:抗心肌缺血药物主要用于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胸痛症状。有硝酸酯类(短效与长效两种)、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三大类。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压而起到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是劳力性心绞痛患者的首选药物。服用β受体阻滞剂使静息心率降至60次/分左右较为合适,如果心绞痛频繁发作,活动耐量很低,还可将静息心率降至50次/分左右,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硝酸酯类和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而增加缺血区的血液供应。这些药物均能延长心绞痛发作的间隔时间,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但有研究显示这些药物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不能防止心肌梗死与心脏性死亡的发生。

(2)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药物:传统的抗心肌缺血药物是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如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或是负性肌力作用来改善心肌供氧/心肌氧耗之间的平衡以缓解症状,但对防止心肌梗死与死亡作用不大;而新推出的药物则以新的作用机制达到抗心绞痛的目的,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雷诺嗪:该药物为一种独特的抗心肌缺血的药物,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它是通过改善缺血心肌对代谢底物的利用,提高心肌细胞代谢效率。研究证实它能抑制晚期钠电流,从而控制细胞内钠的聚集与钙超载,改善心肌舒张功能。该药与阿替洛尔比较,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后能增加患者运动时间,改善心电图,使ST段下降1mm,有较强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曲美他嗪:该药物是一种代谢制剂,促进心肌细胞在单位氧耗的情况下增加ATP的产量,能降低负荷试验中心肌缺血的程度,但对患者预后尚无明显的改善价值。

尼可地尔:该药物可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增加心肌细胞ATP门控的钾离子通道的开放,可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二是该药为硝基供体,对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利。它不仅能延长心肌缺血发作的时间间隔、改善缺血程度,还能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预后。

(3)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

阿司匹林:每日服用阿司匹林75~325mg,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与死亡的危险性。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在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心血管事件方面作用强于阿司匹林,且临床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有研究显示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降低终点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方面,并不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死亡率的25%~30%。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已将LDL-C<100mg/dL作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防控的主要目标;NCEP-ATP Ⅲ将高危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防控指标定为LDL-C<70mg/dL。

ACEI: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ACEI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药物治疗与PCI或CABG的比较:总体来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药物治疗、PCI治疗,临床疗效是相当的。对于一些选择性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如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两支病变但其中一支为前降支近端严重病变、多支病变合并有左室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应考虑做CABG,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2)PCI与CABG比较:低危与中危的冠心病患者,PCI与CABG治疗的预后分析显示无显著差异,但PCI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更易接受。对于复杂病变,或有合并症的高危患者,CABG的优势更为明显。

PCI和CABG是目前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进行血管重建治疗的两种有效方法。PCI和CABG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应用建议:①严重的左主干病变应考虑选用CABG;②三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多应用CABG,对合并有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更为明显;③二支血管病变且合并有严重的左前降支近端病变,或合并有左心功能不全(EF值小于50%),或在无创检查中已经证实有心肌缺血患者,应用CABG;④二支血管病变且合并有严重的左前降支近端病变,解剖学上很适合导管治疗,左心室功能正常,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应用PCI;⑤一支或二支血管病变,无严重的左前降支近端病变,受累血管支配很大面积的存活心肌,并且无创检查提示高危的患者,应用PCI或CABG;⑥一支或二支血管病变,无严重的左前降支近端病变,有猝死抢救成功病史或有持续性室速发生的患者,应用CABG或PCI;⑦曾行PCI术后出现再狭窄,有大面积存活心肌和(或)无创检查结果提示高危的患者,应用PCI或CABG;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可以承受血运重建风险的患者,应用PCI或CABG。

5.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

(1)增强体外反搏:提高心脏舒张期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改善缺血症状。

(2)脊髓刺激:该治疗抑制缺血心肌内源性神经激活,改善心肌血流量。

(二)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突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恰与指南所示治疗目的契合。该病发病以血脉瘀滞、不通则痛为病机,中医药对此病的治疗历史悠久,有着独特而又丰富的经验,在整体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减方药使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中医药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可用于预防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甚至有研究显示中医药干预能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中华中医药学会对该病的基本证候特点、临床辨证用药规律等进行讨论并制定了专家共识。2019年公布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中规范了中医诊疗程序,提高了中医诊治水平,为从事冠心病防治的临床医师提供了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推进中西医结合。《黄帝内经》中“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强调机体正气不足、阴邪侵犯机体则脉道涩滞不畅可致瘀血形成,瘀而不通、不通则痛。

“急则治其标”,疾病发作时多用芳香药物以急开其痹,常见中成药如苏和香丸、速效救心丸、宽胸气雾剂(喷雾)等,亦可结合西药硝酸酯类药物以迅速缓解疼痛,在心绞痛发作时急用中西医结合诊治以助气血运行。

“缓则治其本”,《胸痹心痛古今名家验案全析》中发现冠心病核心用药有丹参、瓜蒌、薤白等,以健脾化痰、通阳散结、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结合患者临床不同表现可选不同方药加减进行治疗。

除了药物的治疗,中医非药物疗法如针灸、穴位贴敷、足浴、推拿等对缓解症状、改善心肌缺血也具有一定作用。下面仅介绍脑心通胶囊和丹红注射液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研究进展。

1.脑心通胶囊对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个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阻于心之络脉,虚为心、肝、脾、肾等脏腑亏虚,心络失养。病理实质则是本虚标实之证,主要病机为心络瘀滞、心络瘀阻、心络失荣,由于病变在络,故通络为其治疗之原则。

研究发现脑心通胶囊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疗效,组方为黄芪、地龙、水蛭、全蝎、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桂枝、牛膝等16味中药。方中选用黄芪补气,使之气旺以促进血液运行,为君药;以地龙、水蛭、全蝎等虫类之品,取其药性善走窜,可通经通络,是为臣药;以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以助上药破瘀通络之力,共为佐药;配桂枝温经通脉,行营血之滞,以牛膝逐瘀血、通经络、引血下行,共为使药。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病症自愈。已有研究验证了脑心通胶囊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保护心肌细胞,抑制血管内膜增殖,解除血管痉挛,保护内皮和微血管的完整性,还具有降脂、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黏附与血栓形成的作用。动物实验研究也证明脑心通胶囊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主要表现为显著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的供血;增加左室做功,使心脏的泵血功能加强,改善血管内血液的淤滞状态,有明显的调整和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近年研究证明内皮功能异常与多种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有关内皮功能保护的研究已成热点。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赵静静、孙爱军教授、葛均波院士开展脑心通经由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研究表明脑心通能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显著抑制斑块形成。脑心通能减少斑块内树突状细胞附着,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下调血浆中的炎性因子,提示脑心通可能部分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同时,脑心通能抑制巨噬细胞,增加斑块中平滑肌细胞和胶原含量,提示其有促进斑块趋向稳定的作用。相关SCI论文发表于荷兰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当代药物设计》)杂志,影响因子为4.868。

脑心通胶囊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将12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62例和治疗组64例,前者以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后者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疗程为8周。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和88.7%,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分别下降96.5%和82.1%( P <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硝酸甘油消耗量下降分别为96.7%和93.7%( P <0.01),但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静息心电图改善分别为68.7%和54.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01);两组NST和∑ST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 P <0.001),而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缺血改善优于对照组( P <0.01)。提示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脑心通胶囊对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也表明该药物能显著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电图提示缺血程度也有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研究将9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病情给予控制高血压、调脂、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口服,4粒/次,3次/天,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静息心电图和运动心电图评估,并做血液流变学检测。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8%与44.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 P <0.01);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心电图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1.1%与42.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1)。该研究进一步证明脑心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信度高。脑心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改善心肌缺血程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其综合疗效优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且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仍能使患者继续获益,充分显示脑心通胶囊不失为一种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有研究显示,脑心通胶囊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携带CYP2C19*2基因变异的PCI术后患者,可减少PCI术后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率,优化了现行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相关SCI论文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并入选2016年度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脑心通联合阿司匹林与华法林用于治疗携带VKORCl基因变异的高危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1年随访期内,在预防脑卒中和全因死亡的终点事件方面,脑心通联合阿司匹林可达到调整剂量华法林治疗相似的效果,但与华法林相比,联合治疗可降低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因此,脑心通联合阿司匹林可作为不耐受华法林的老年NVAF患者的替代治疗(临床试验编号ChiCTR-TRC-13003596)。相关SCI论文2016年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

有研究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内皮功能的影响,使用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RCT临床试验表明,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ACS患者PCI术后可以提高疗效,改善内皮功能,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有更好的改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该研究结果2018年发表于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

2.丹红注射液对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丹红注射液由丹参和红花提取物组成,其主要成分是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本草正义》中记载:“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通血脉散瘀结,为主药;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化瘀血通经络,为辅药,两药相辅相成,活血不留瘀,祛邪不伤正,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现代研究认为,丹参酮Ⅰ、丹参酮Ⅱ、丹参酮Ⅲ、丹参素及红花黄色素等,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冠状动脉阻力、改善微循环、改善缺血和修复损伤心肌、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等功能,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之一。丹参酚酸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显著降低血浆中血栓素A 2 (TXA 2 )水平;丹参酚酸和丹参酮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作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血液灌注,改善心肌缺血。红花对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有一定抑制作用,并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营养心肌细胞的作用,可明显减轻心肌细胞缺血程度,改善缺血心肌组织氧的供求关系。红花能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激活和释放TXA 2 ,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PGI 2 ),纠正外周循环中 TXA 2 /PGI 2 平衡失调,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丹红注射液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已经许多基础与临床研究验证。有研究将丹红注射液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可以观察到其血管壁粥样硬化斑块体积显著缩小,提示丹红注射液具有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斑块稳定性的作用。研究认为丹红注射液产生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主要机制为降低血清TC、LDL-C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脂质沉积于血管壁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此外,丹红注射液的显著抗炎机制也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丹红注射液对慢性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有研究将120例冠心病心绞痛瘀血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8例与治疗组62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心电图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炎症因子、内皮功能变化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心电图ST段缺血变化有显著改善,红细胞变形性与聚集性、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显著好转。此外,治疗组的血浆内皮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一氧化氮(NO)水平显著上升,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下降。该研究充分显示丹红注射液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瘀血证患者,较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保护缺血心肌、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以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有研究将300例该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40例和治疗组160例,对照组应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药物,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服用脑心通胶囊2粒,每日3次,疗程2周。结果显示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治疗组患者每天的心绞痛症状改善率与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92.5%和73.7%,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8.57%和54.29%);治疗组运动平板试验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该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MD44gsghDFuPTrLzc5B+rFCE8UcpE4rbcojzzcUOn+z+hcwPmiXex4UOYB6WiZJ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