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据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远在两三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不仅受其他生物的影响,外部的气候环境也对其造成了巨大威胁。恶劣的气候环境使病邪极易滋生,古人为寻求生存,千万年来不断与疾病斗争,力求维持强健的体魄,延长寿命,繁育后代。中国的医疗卫生文明伴随着祖先们前进的脚步而得以孕诞、萌芽。
人类对生命健康的追求是与人类历史相始终的。远古时期,医药文化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实践教化和口口相传。正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除此之外,原始人类用丰富多彩的图画来呈现对健康的认识,用符号记载有关健康的思想理念,在文化习俗中渗透着卫生意识。古代典籍中,关于原始社会的文献记载虽经后世加以整理,但从中我们亦可探寻到原始卫生观念留下的印痕。
随着文字的出现,有关医药卫生的文化活动逐渐变得有迹可循,《山海经》《诗经》《周礼》《左传》《史记》等古代文书中都有大量医事活动的记载,《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的初步形成,中医学开始走向发展。此外,医药的发现、职业医师的出现、医学的分科及巫医的分离,都对中医学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