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瓜汤与竹扁担

在井冈山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根毛竹做的扁担,上面刻着“朱德扁担”和“不准乱拿”8个字。这根扁担既体现了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光荣传统,也记载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艰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急欲将其扼杀在摇篮中。蒋介石调集湖南、江西两省兵力,连续“进剿”井冈山。

毛泽东和朱德创造性地提出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他们指挥红军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特别是1928年6月下旬龙源口一战,红军歼灭江西敌军1个团、击溃两个团,缴枪千余支,取得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以来最辉煌的胜利。

广大军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他们编了一首歌谣,广为传唱:“朱毛会师井冈山,率领工农打胜仗。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这“两只羊”指的就是江西国民党军的两个师长杨如轩和杨池生。这两人都是朱德在云南讲武堂的同学,如今却成了朱德的手下败将。

龙源口大捷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可问题也随之而来。

根据地经济上陷入困境,粮食、食盐、布匹、药材等必需品奇缺。当时红军筹款主要是靠打土豪,而根据地内的土豪几乎已被打光,所以红军连每天每人5分大洋的伙食钱也难以保障。

严冬到来,战士们依然光着脚,穿着单衣,天天吃的是南瓜,嚼的是野菜。当时,在红四军中流传着一首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歌谣既反映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当时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了下山挑粮运动。

宁冈县的大陇是当时的粮食集散地,从大陇挑粮上山,来回需走50多公里。

朱德当时已年过四旬,还是经常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翻山越岭,顶风冒寒,不辞劳苦。他脚穿草鞋,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米和战士们一道爬山。战士们见朱德年纪已大,经常连夜开会研究军事,还和年轻人下山挑粮,生怕他累坏了身体,都劝他不要去了,可朱德仍然坚持下山挑粮。战士们见劝说他不起作用,就商量着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以为他找不到扁担就不再下山挑粮了。

这天出发时,朱德找来找去也找不到自己的扁担,以为谁拿错了,就让人用毛竹又做了一根,并用毛笔在一端写上“朱德扁担”,另一端写上“不准乱拿”,以防止别人再拿错。

朱德带头挑粮的故事在井冈山上被传为佳话。战士们编了首歌谣赞颂道:“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 ISd6oMjH9bwU5ZOE6KVH3GWB4SEAbNGERSxO5iQChBUiGuzm67M6FouNl8PYv5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