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大革命发展的需要和黄埔军校提供的人才支持,建立统一的革命军队一事被提上日程。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后,将黄埔军校和所掌握的武装力量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到年底,编成6个军,共8.5万人,成为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军队。
国民革命军借鉴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制度,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共产党人周恩来、李富春等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四、六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当时各军党代表由国民革命军总党代表汪精卫兼任,副党代表实际负责军中的政治工作。
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标志着革命力量的重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革命事业尤其是后来北伐战争的进程。
至1927年春夏之际国共彻底决裂时,黄埔军校及其各地的分校共培养出1万多名学生,其中有2000余名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或共产党武装的参加者。这些人成了中国共产党最早进行武装斗争的种子。
北伐,统一中国,这是孙中山建立南方政府后的迫切愿望。可直至他1925年3月去世时,国民党不仅没有能北伐统一中国,连广东省都没能统一。
1925年7月,国民党在广州建立了国民政府,把广东的几派军队如黄埔军、粤军、湘军、滇军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其中力量最强的是蒋介石为军长的第一军,干部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武器由苏联供给。
最早重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建设的,是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
1924年11月,周恩来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中的部分党、团员为骨干,利用从苏联顾问那里筹来的一些钱和武器,招募士兵,建立起隶属于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共有120人。
铁甲车队建立后,实际归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主要跟随有“广东农王”之称的彭湃去保护农民运动。
周恩来根据苏俄的经验和国内实际,坚持在连以上单位都设立党代表,团以上单位都设立政治部。在行军作战时,党代表和政工人员要身先士卒。这为后来我党建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蒋介石看到共产党人在军队中开展工作后极为不满,不允许共产党在他的第一军中存在。
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员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图为油画《1924·黄埔军校》(潘嘉俊 画 中国美术馆藏)。
周恩来主张将共产党员完全从蒋介石的军队中撤出,另外建立军队,中央和共产国际方面却不同意这一方案。经过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努力,自筹经费,以铁甲车队为基础,于1925年11月在第四军内部建立了一个团,由刚从苏联学习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该团原称“第四军第三十四团”,翌年改称“第四军独立团”,在历史上被称为“叶挺独立团”。
这支在北伐开始前只有2100人的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山鼻祖。
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出发北伐,首战即遭到北洋军阀部队6个团的进攻。独立团利用雨天发起猛冲,并以农民武装一部迂回敌后助攻,结果不但打退了敌人进攻,而且乘胜追击,击溃敌人3个团,自己仅伤亡63人。当时叶挺独立团主要是靠“三猛战术”,即猛打、猛冲、猛追,连连告捷。由于敌我火力都不强,北洋军阀部队又腐败无能,叶挺独立团靠着英勇精神和迅猛进攻,加上当地农民的支援,便能以少胜多。
8月下旬,北伐军同军阀吴佩孚的部队进行了一场决战,即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叶挺独立团在熟悉道路的农民引导下于深夜插入敌后,使敌军腹背受敌。独立团首先夺取了汀泗桥,为全军打开了通道。在贺胜桥一战中,担任前卫的叶挺独立团顶住了敌人的反扑,双方白刃相向,待后续部队赶到后,合力击溃敌军,一直追到武昌城下。
叶挺独立团在攻城战中又出现了极其悲壮的一幕。攻城前各军选择奋勇队,独立团第一营全体参加。在共产党员曹渊营长带领下,大家把钱物都交付文书转寄家中,并写下了遗书,表示愿为革命牺牲。攻城令一下,一营官兵齐呼“革命万岁!”的口号,在夜幕掩护下冲到城下,以云梯爬城。因守敌投下炸药包、手榴弹并以机枪扫射,曹渊不幸牺牲。
经过前仆后继的顽强进攻,北伐军于10月攻克武昌。第四军因战功最突出而被誉为“铁军”,独立团又在军中评为首功,因此人们也习惯性地将独立团称为“铁军”。
北伐军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打败数量多于自己的北洋军阀部队,不仅因为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在作战中异常勇敢、不怕牺牲,使得全军士气高昂,更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的有力支援密不可分。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北伐军所到之处,工农群众运动立刻以空前的规模迅速高涨起来。其中以湖南、湖北、江西3省表现得最为显著。
1927年3月,当北伐军逼近上海时,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地下组织动员了80万工人罢工,并组织起几千名全副武装的工人纠察队,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驱逐了守城的军阀部队,使北伐军不费一枪一弹便开进了上海。
北伐战争进入高潮时,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各派军队都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
为壮大革命力量,当时中共湖北军委把北伐时第四军独立团留下的骨干力量集中起来,又补充了部分黄埔军校毕业的共产党员和招募来的新兵,将独立团扩编为5个团,分别是二十四师的3个团和二十五师的七十三、七十五团。
此外,独立团还抽出了一批骨干,与招募来的新兵一起建立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兵力约为2000人。这个团由于负责警卫武昌国民政府,被称为“国府警卫团”,后来成为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军事骨干力量。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虽然由于片面着重于民众运动,忽视对军队领导权的争取,导致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十分有限,但在血与火的战争考验中积累了建军经验,保留了革命火种。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反映了民众反帝反封建的强烈愿望,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因此,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支持。
青少年朋友,身处和平盛世的新时代,了解党史军史,牢记革命传统,不仅有助于你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同时也有助于你们培养敢于担当的血性豪情。在面对校园霸凌、违法犯罪等不良社会现象时,希望你们能够做个弘扬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