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的午夜,猫耳巷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林夕正忙着给煤炉添煤,忽然听到巷口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不同于其他食客的疲惫或匆忙,这脚步声里带着几分试探和好奇。
木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穿着藏青色风衣、背着黑色双肩包的男人走了进来。男人约莫三十岁,中等身材,头发梳理得整齐利落,鼻梁上架着一副银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明亮而锐利,像鹰一样扫视着食堂里的每一个角落。他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手指无意识地在封面上敲击着,透着一股职业性的敏锐。
“老板,您好。”男人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我路过这里,看到灯亮着,就进来看看。请问这里有什么推荐的菜品吗?”
老陈从柜台后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着男人:“我们这里都是家常菜,阳春面、青菜豆腐汤、红烧肉,你看看想吃点什么?”
男人在靠窗的位置坐下,将双肩包放在旁边的椅子上,打开笔记本,却没有立刻动笔,只是笑着说:“那就来一碗阳春面吧,听说您家的面做得很不错。”
林夕端着水杯走过去,给男人倒了一杯热水。男人接过水杯,礼貌地说了声“谢谢”,然后状似随意地问道:“小姑娘,你是在这里帮忙的吗?这家店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应该开了很久吧?”
林夕心里微微一动,觉得这个男人有些奇怪,不像是普通的食客。她笑了笑,回答道:“我也是刚过来没多久,具体开了多久,您得问陈叔。”
男人点了点头,目光落在煤炉上炖着的砂锅上,又问道:“你们家的食材看起来都很新鲜,是每天早上采购的吗?我看这附近好像没有菜市场,采购起来应该不太方便吧?”
林夕正想回答,老陈端着阳春面走了过来,将面放在男人面前,笑着说:“我们的食材有专门的供应商,不用操心采购的事。你快尝尝这面,凉了就不好吃了。”
男人拿起筷子,夹起一根面条放进嘴里,细细品味着,眼睛却依旧在观察着食堂里的环境。他注意到墙上挂着的旧时钟,指针正好指向午夜一点;看到柜台后放着的一本线装旧书,书页上还夹着干枯的花瓣;还看到林夕手边的那个旧笔记本,上面写着“观察日记”四个字。
“这面确实不错,”男人放下筷子,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汤鲜面劲道,吃起来很舒服。老板,您的手艺真好,有没有想过把店开得大一点,让更多人知道?”
老陈摇了摇头,语气平淡:“我开这家店,只是想给深夜里需要温暖的人一碗热饭,不想搞那么复杂。”
男人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又聊了一些关于猫耳巷的话题,从拆迁传闻问到巷里的老住户,话语间总是不经意地打探着心灯食堂的情况。林夕渐渐明白,这个男人很可能是记者,来这里是为了挖掘新闻。
临走前,男人从包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老陈:“老板,我叫李明,是《云州都市报》‘奇闻轶事’版块的记者。如果您有什么故事想分享,或者店里有什么特别的活动,都可以联系我。”
老陈接过名片,看了一眼,随手放在柜台边,没有说话。李明笑了笑,转身离开了食堂。林夕看着李明的背影,有些担心地问:“陈叔,他是记者,会不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啊?”
老陈摇了摇头,眼神平静:“不用担心,他要是真想写什么,拦也拦不住。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给需要的人一碗热饭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