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改完计划书,陈望秋和李梅开始找村里的人合伙。他们首先找的是村里的能人陈富贵。陈富贵今年四十多岁,早年在外面包工赚了不少钱,去年回村盖了栋小洋楼,还买了辆小汽车,是村里公认的有钱人。
两人来到陈富贵家,院子里停着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客厅里摆着真皮沙发和大电视,装修得比城里的商品房还豪华。陈富贵正在客厅里喝茶,看到他们进来,笑着说:“望秋,李梅,你们怎么来了?快坐。”
“富贵叔,我们是来跟你商量点事。”陈望秋坐下,把计划书递过去,“我想搞生态桑蚕养殖和米酒深加工,这是计划书,你看看有没有兴趣合伙?”
陈富贵接过计划书,随便翻了翻,就扔在桌子上:“生态养殖?米酒深加工?这都是小打小闹的生意,能赚几个钱?我最近正打算承包村里的一百亩地,种速生杨,三年就能成材,稳赚不赔。”
“速生杨是赚钱快,但破坏环境啊,而且种多了会导致土壤沙化。”陈望秋说,“我的项目不仅能赚钱,还能带动村里的人一起致富,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能当饭吃?”陈富贵冷笑一声,“我告诉你,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什么生态不生态的,跟我没关系。再说,你这项目风险太大,要是卖不出去,本钱都得赔光。我可没闲钱陪你瞎折腾。”
李梅赶紧说:“富贵叔,我们做过市场调研,蚕茧和米酒的市场需求很大,只要做好推广,肯定能卖出去。而且我们打算通过电商卖,成本低,销路广。”
“电商?我也听说过,可没几个能赚到钱的。”陈富贵摇摇头,“你们年轻人就是太天真,以为做点东西就能卖出去。我劝你们还是别搞了,望秋,你要是想赚钱,跟我一起种速生杨,我给你分红。”
“谢谢富贵叔的好意,我还是想搞自己的项目。”陈望秋站起来,“既然你没兴趣,我们就不打扰了。”
走出陈富贵家,李梅叹了口气:“看来找有钱人合伙是没戏了,他们只看重短期利益。”
“没关系,我们找普通人试试。”陈望秋说。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又找了村里的十几户人家,有种植大户,有养殖散户,还有在家闲着的老人。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合伙,要么说没钱,要么说怕风险,还有的说没时间帮忙。
有一户人家的老人倒是有点兴趣,可他儿子在外面打工,打电话回来坚决反对:“爸,你别跟着陈望秋瞎折腾!他一个城里回来的毛头小子,懂什么农村的事?到时候赔了钱,你哭都来不及!”
老人听了儿子的话,也不敢合伙了。陈望秋和李梅跑了几天,连一个合伙人都没找到,心里很沮丧。
这天晚上,他们坐在清溪河边的石阶上,看着河里的月亮,都没说话。过了一会儿,李梅说:“要不我们别找合伙人了,就我们两个人搞,从小规模开始,慢慢做起来。”
“两个人?本钱不够啊。”陈望秋叹了口气,“买蚕种、建蚕棚、买酿酒设备,至少得五万块,我现在只有两万多,还差一大截。”
“我这里有一万块,是我攒的私房钱,可以拿出来。”李梅说,“再找我妈借点,应该能凑够三万多,还差的一万多,我们可以找亲戚朋友借。”
陈望秋很感动:“李梅,谢谢你这么信任我。可这太冒险了,要是赔了,你的钱也没了。”
“我相信你,望秋。”李梅看着他,“我觉得你的项目肯定能成功,我们一起努力,肯定能行。”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一个声音:“你们要是差钱,我可以出一点。”
他们回头一看,是村里的老会计张大爷。张大爷今年六十多岁,退休前是村里的会计,为人正直,在村里很有威望。
“张大爷,你愿意给我们投资?”陈望秋很惊喜。
“我不是投资,是支持你们年轻人做事。”张大爷坐下,“我刚才在后面都听到了,你们的想法很好,我支持你们。我这里有五千块,虽然不多,但也是我的一点心意。要是不够,我再帮你们问问其他老人。”
“太谢谢你了,张大爷!”陈望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不用谢。”张大爷笑了笑,“我早就觉得村里该搞点新项目了,不能一直守着那点薄田过日子。你们年轻人有闯劲,有想法,我们老人应该支持。明天我就去跟村里的老伙计们说说,看看他们愿不愿意凑点钱。”
陈望秋和李梅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里的希望。他们知道,只要有老人的支持,他们的项目就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