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完蚕茧,陈望秋开始跟着爷爷学习米酒酿造技术。爷爷很认真,从选米开始教起,告诉他们什么样的米适合酿酒,怎么挑选饱满、无杂质的米;然后是泡米,要泡多久,水温多少,都有严格的要求;接着是蒸米,要蒸到软硬适中,不能太烂也不能太硬;蒸好的米要冷却到合适的温度才能加入酒曲发酵,发酵的温度和时间也很关键;最后是蒸馏,要控制好火候,才能酿出好酒。
陈望秋学得很认真,每天都跟着爷爷在米酒坊里忙碌,记笔记、拍视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李梅也跟着学习,帮着泡米、蒸米、打扫卫生,两人配合得很默契。
米酒坊是爷爷以前开的,在村子的角落里,有两间房,里面放着蒸米的大灶、发酵的缸、蒸馏的设备,虽然有点旧,但还能用。陈望秋和李梅把米酒坊打扫干净,修理了一下损坏的设备,又买了一些新的工具,米酒坊终于重新启用了。
第一次酿酒,陈望秋和李梅都很紧张,按照爷爷的指导,一步一步地操作。选米、泡米、蒸米都很顺利,可到了发酵环节,出了点问题,发酵的温度不够,米没有发酵好,有股酸味。
爷爷尝了尝,皱了皱眉:“温度太低了,发酵不充分,这缸酒废了。”
陈望秋很沮丧:“都怪我,没控制好温度。”
“没关系,第一次酿酒都这样。”爷爷拍了拍他的肩膀,“失败是成功之母,下次注意就行了。”
李梅也安慰他:“别着急,我们再试一次,这次一定能成功。”
第二次酿酒,他们吸取了教训,在发酵缸周围围了一层棉被,保持温度。这次发酵很成功,米变得松软,有股淡淡的酒香。蒸馏的时候,爷爷亲自操作,教他们怎么控制火候。当第一滴米酒流出来的时候,陈望秋和李梅都很兴奋。
米酒酿好后,爷爷尝了尝,点了点头:“不错,有我当年的水平了。”
陈望秋和李梅也尝了尝,米酒入口醇厚,酒香浓郁,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好。他们把米酒装在玻璃瓶里,贴上标签,标签上印着清溪村的风景和“清溪米酒”四个字。
接下来就是卖米酒了。他们按照卖蚕茧的方法,把米酒的照片和酿造过程视频放在网上,还推出了礼盒装,适合送礼。因为有了之前卖蚕茧的口碑,米酒很快就卖出去了几十瓶,反响很好,很多顾客都说:“这米酒味道正宗,比超市买的还好喝。”
有了收入,陈望秋又扩大了养殖规模,租了十亩桑园,买了更多的蚕种,还雇了村里的几个留守妇女帮忙。李梅的电商生意也越来越好,不仅卖蚕茧和米酒,还帮村里的其他农户卖土特产,成了村里的电商带头人。
王支书看到他们的项目做得越来越好,也很开心,帮他们申请了乡村振兴的扶持资金,还联系了县里的媒体,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很快,清溪村的生态桑蚕和米酒就出了名,很多人都来村里参观学习,还有的企业想和他们合作。
陈望秋的爸在医院里听说了这些事,病情恢复得更快了,已经能坐起来了。他看着来看他的陈望秋,笑着说:“望秋,你长大了,爸为你骄傲。”
陈望秋握住爸的手:“爸,这都是大家的功劳。等你好了,我们一起把清溪村建设得更好。”
走出医院,陈望秋看着清溪村的方向,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爷爷的支持,有李梅的帮助,有老人们的信任,他一定能把清溪村变得更美好,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