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晚上,陈默回到家,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休息,而是拿出一个笔记本,开始记录最近发生的所有异常事件。他想找出这些事件的规律,看看能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量。
他从最早的地铁晃动开始写:
周一早高峰,地铁轻微晃动,感受到周围人的焦虑情绪,眼前闪过淡紫色光晕(未确认是否幻觉)。
周一上午,办公室文件边缘轻微翘起,当时感受到王总的不满情绪。
周一下午,电脑屏幕花屏,当时有点烦躁。
周二中午,路口车祸,感受到强烈的悲伤和恐惧情绪,眼前出现红色光晕,安抚伤者后情绪减轻。
周二晚上,家里勺子、筷子自己移动,当时有点害怕。
周三上午,邻居家小宇哭闹,安抚后停止,手心发热,感受到他的情绪变化。
周三晚上,办公室资料、鼠标自己移动,日光灯闪烁,当时有烦躁情绪。
周五下午,被老张甩锅,情绪激动,办公室日光灯熄灭。
写完后,陈默仔细看了看,发现了一个明显的规律:所有异常事件都发生在他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要么是感受到强烈的他人情绪,要么是自己有强烈的情绪(烦躁、委屈、害怕等)。而且情绪越强烈,异常现象越明显,比如周五下午情绪激动时,灯直接灭了,比之前的闪烁更严重。
“看来情绪能量的强度和情绪波动成正比。”陈默嘀咕了一句,又想起书店老头说的“锚点”。他试着回忆让自己情绪稳定的场景:小时候和爸妈一起在院子里乘凉,妈妈给她扇扇子,爸爸讲笑话;大学时和室友一起去爬山,站在山顶看风景;工作后第一次得到客户的感谢……
他发现,每当想起和爸妈有关的回忆时,心里就会特别平静。比如小时候妈妈做的红烧肉的味道,爸爸教他骑自行车的场景,这些回忆像暖流一样,能驱散他的负面情绪。
“难道我的锚点是爸妈?”陈默笑了笑,决定做个实验。他故意想一些烦躁的事,比如被老张甩锅的场景,这时他感觉到手心发热,桌角的笔筒开始轻微晃动。他赶紧闭上眼睛,想起妈妈做的红烧肉,想起爸爸的笑声,心里的烦躁慢慢消失了,笔筒也停止了晃动。
“真的有用!”陈默兴奋地说,他终于找到控制情绪能量的方法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默一直在练习用“爸妈的回忆”作为锚点控制情绪。他发现,不仅在自己情绪激动时有用,在感受到强烈的他人情绪时也有用。比如周一上班时,他感受到同事小李的焦虑情绪,赶紧想起爸妈的回忆,焦虑情绪就慢慢淡了,也没有出现异常现象。
他还发现,自己不仅能控制情绪能量,还能轻微地影响他人的情绪。比如周二中午,同事小王因为和男朋友吵架而情绪低落,陈默在她身边坐下,想起爸妈的回忆,让自己的情绪保持平静,然后轻轻地对小王说:“别难过了,事情总会解决的。”小王竟然真的平静了不少,说:“谢谢你啊,默哥,我感觉好多了。”
陈默知道,这不是巧合,是他的平静情绪通过能量传递给了小王。他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自己能帮到别人,害怕的是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他决定以后尽量少用这种能力,除非万不得已。他把那个异常记录的笔记本藏在抽屉最里面,打算如果以后能力稳定了,就再也不碰它了。
可他不知道的是,那个穿黑色风衣的男人又出现了,就在他小区楼下,拿着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情绪共鸣强度2.5,已达到临界值,建议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