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几乎是在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中度过了旅程的前半段。身体的极度疲惫和骤然卸下重负的空虚感交织,让她无法像预想中那样兴奋或思考。她只是闭着眼,听着列车运行的单调噪音,感受着胸腔里那股积压已久的、名为“工作”的硬块正在缓慢地、一点点地融化。
当她再次睁开眼时,广播里正用柔和的声音播报:“各位旅客,列车即将到达梧州南站,请您收拾好随身物品……”
梧州南站。到了。
她拎起简单的行李——一个装了几件换洗衣物和相机的双肩包,随着人流走下列车。一股与之前城市截然不同的空气瞬间包裹了她。初秋的午后,阳光温暖却不燥烈,风中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清冽的植物气息,还有一点淡淡的、像是泥土被阳光晒过的味道。
站台宽敞而干净,人流量似乎也不像一线城市车站那样摩肩接踵。节奏明显慢了下来。人们行走的步伐不再那么急促,接站的人脸上带着闲适的表情,大声谈笑着本地方言,语调软糯,听起来像唱歌。
陈晓跟着指示牌走向地铁站。地铁车厢里同样不算拥挤,甚至有零星的空位。她坐下,看着对面玻璃窗上映出的自己。脸色依然有些苍白,但眼神里的焦灼似乎褪去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茫然的、正在适应新环境的陌生感。
地铁在地下运行了一段后,忽然驶出地面,跃入一片开阔的光明之中。她下意识地眯起眼,随即被窗外的景象吸引。
这就是梧市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高大茂盛的梧桐树,树冠交织,几乎遮蔽了整条街道。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片筛落下来,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上投下斑驳晃动的光影。尽管已是初秋,梧桐叶仍以深绿为主,间或夹杂着几抹早熟的浅黄,像一幅笔触厚重的油画。
街道不算宽阔,但干净整洁。路边的建筑大多不高,样式各异,有民国风的小洋楼,有爬满藤蔓的红砖房,也有颇具现代感的玻璃幕墙建筑,它们奇异地融合在一起,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有种时光层层叠加的沉淀感。许多临街的店铺招牌设计得颇有巧思,不是那种统一的、巨大的LED屏,而是木刻、手写字体或是复古灯箱,安静地悬挂在那里。
公交车缓慢地停靠站台,骑自行车的人慢悠悠地蹬着车,甚至能看到有老人提着菜篮,坐在街心花园的长椅上晒太阳,脚边围拢着几只不怕人的鸽子。
一种缓慢、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节奏,扑面而来。
陈晓在地铁报出她目的地附近的那一站下了车。走出站口,那股混合着梧桐叶和阳光味道的空气更加清晰。她按照手机地图的指引,拐进一条更窄一些的巷子。
青石板路面被岁月磨得光滑,缝隙里生长着顽强的青苔。巷子两旁是高大的围墙,墙内探出更多的绿树和花枝。偶尔有摩托车驶过,声音也不显得嘈杂。路边有小店,卖着本地特色的盐水鸭、梅花糕,香气诱人;也有安静的小咖啡馆,门口放着几把椅子,有人坐在那里看书,或者只是看着街景发呆。
她预定的那家民宿就在这条巷子的深处。一扇不起眼的木门,推开进去,却别有洞天。果然如评价所说,有一个小小的院子,院角那棵高大的桂花树已经结满了米粒大小的花苞,空气里弥漫着清甜的预兆。老板是个四十岁左右、穿着亚麻衬衫的男人,正坐在院里的石凳上泡茶,见到她来,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并不过分热情,递过钥匙时简单说了句:“二楼,‘听梧’那间。WiFi密码在床头卡上,有事叫我。”
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陈晓觉得很舒服。
房间不大,但布置得雅致干净。木制家具,白色的床品,窗外正对着那棵桂花树。她放下背包,在窗边的椅子上坐下,一时间竟有些无所适从。
太安静了。
没有不断响起的微信提示音,没有邮件弹出的窗口,没有项目经理追命的电话。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巷子里模糊的市声,以及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响。
这种巨大的、突如其来的寂静,反而让她感到一丝心慌。就像长期戴着镣铐跳舞的人,突然被卸去了所有枷锁,反而不知道该如何迈步。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适应这种安静。
看看时间,下午三点多。阳光正好。
她不想浪费这宝贵的假期时光,哪怕只是无所事事地待着,也应该换一个地方待着。她想起行前做的那点微不足道的功课里,提到梧市有一家非常著名的书店,似乎是每个来这里的文艺青年必去的打卡地。
就去那里吧。一个不需要太多思考的选择。
她重新背上相机,走出民宿。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她身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斑。她放慢脚步,像巷子里那些本地人一样,不疾不徐地走着。
路过一个卖糖芋苗的小摊,冒着热气的铜锅散发着甜蜜的香气。她停下来,买了一份。摊主老太太动作缓慢而细致,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问她:“姑娘,来玩的啊?”
陈晓点点头。
“好,好,慢慢玩,我们梧城,好地方哩,慢慢看。”老太太笑着把温热的碗递给她。
捧着那碗甜糯的糖芋苗,走在陌生的、布满光阴痕迹的巷子里,陈晓感觉心里那块坚硬的冰块,又融化了一角。
她跟着手机地图,穿过几条类似的、安静而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渐渐听到人声稍显嘈杂。拐过一个弯,那家著名的书店就在眼前了。
它是由一栋颇有年岁的西式建筑改造而成,保留了原来的门廊和拱窗,墙上爬满了常春藤。门口果然有不少人在拍照打卡,年轻人居多,脸上带着朝圣般的兴奋。
陈晓随着人流走进去。内部空间很大,挑高惊人,巨大的十字架还悬挂在原处,提示着这里的前身。书籍从地面一直堆叠到接近穹顶,需要借助高高的移动梯子才能取到顶层的书。柔和的光线从高大的窗户照射进来,空气中漂浮着细微的尘埃。人们大多安静,即使交谈也压低了声音,营造出一种近乎教堂般的肃穆和宁静氛围。
她在巨大的书架间漫无目的地穿梭,手指划过一排排书脊,并没有特别想找什么书。或许,她只是想感受一下这种被书海包围的、宁静的力量。
然后,她在一个相对僻静的角落,注意到了一面贴满了各种颜色、形状卡片的墙。上面写满了来访者的留言、心愿、感悟,或者只是一些随手写下的句子。
她被这面色彩斑斓的墙吸引,驻足观看。
大多是些常见的祈愿或感慨——“愿考研成功”、“希望永远在一起”、“XX一定要幸福”、“岁月静好”……她一路看过去,目光匆匆掠过,直到停在一张素白色的卡片上。
上面的字迹清瘦有力,用的是黑色的墨水笔,写的是:
“人们赞美玫瑰的娇艳,却常常忘记它扎根的土壤同样需要坚韧。现实是那布满碎石的土地,理想并非遥不可及的云端之花,而是深埋于地下、拼命向下扎根、最终破土而出的那股力量。看见裂痕,并相信光会从中照进来——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
没有落款,没有日期。
陈晓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呼吸微微一滞。
这冷静又充满力量的笔触,这直面现实却不失希望的内核……
太像了。
像极了高中某个下午,语文老师在全班传阅的那篇范文。那时她正因为一次重要的模拟考试失利而陷入自我怀疑的低谷,觉得未来一片灰暗。那篇文章,没有空泛的鼓励,而是冷静地剖析了困境的必然性与个体挣扎的价值,告诉她真正的强大是在认清现实之难后,依然选择相信某种可能。
那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她早已忘记,老师似乎也未特意提及,只说是上一届某位学长。但那些文字带来的震撼和慰藉,却在她心里停留了很久。
此刻,在这座陌生城市的书店里,她竟然通过一张匿名的卡片,再次感受到了那种熟悉的、直击心灵的共鸣。
她站在原地,盯着那张卡片看了很久很久。周围的一切声音仿佛都褪去了,只剩下心脏在胸腔里有力跳动的声音。
一种奇妙的、难以言喻的感觉在她心中蔓延开来。
这趟旅程,似乎从这一刻起,才真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