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张奠宙先生(1933年5月21日—2018年12月20日)出生于浙江奉化,先后就读于烟台养正小学、烟台一中和家乡奉化中学;1950年考取大连工学院造船系,后转入应用数学系,一年后随着该系并入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而转到东北师范大学继续学习;1954年考进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研究生班,1956年毕业后留在数学系(现数学科学学院)长期执教,直至退休。

张奠宙先生毕生勤于治学,勇于探索,著述不辍,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广泛,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则聚焦于数学、数学史和数学教育,成果甚丰。在数学方面,张奠宙先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线性算子谱理论,是我国泛函分析研究上做出贡献的主要学者之一;在数学史方面,他对世界现代数学史和中国近现代数学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外甚有影响;而在创建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培养中国数学教育人才以及推动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方面,他更是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张奠宙先生于1995—1998年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Mathematical Instruction)执行委员会成员,成为首位进入该国际组织领导机构的中国学者;他又于199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International Eurasian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

经张奠宙先生家属和华东师范大学有关部门同意,我们决定编纂和出版《张奠宙文集》,一方面是为了比较全面地记载和反映张奠宙先生在数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等多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张奠宙先生的精神,推动我国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弘扬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上的优良传统。

《张奠宙文集》共分六卷。第一卷《数学研究与数学思想》(主编:胡善文、朱成杰)收集了十多篇数学专业的学术论文、专著《线性算子组的联合谱》和《现代数学思想讲话》的部分章节;第二卷《现代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主编:王善平)收集了数学文化与普及(含回忆文章)、现代数学史(含论文与传记)和数学教育史等内容;第三卷《数学史专著》(主编:王善平、倪明)收集了《中国近现代数学的发展》和《20世纪数学经纬》两部著作;第四卷《全球视野的数学教育》(主编:李俊、徐斌艳)收集了基于全球视角对数学教育论述的文章以及《我亲历的数学教育》一书中的相关内容;第五卷《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主编:李士锜、黄兴丰)收集了张奠宙先生主持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的有关论述,涉及从“双基”到“四基”、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论文;第六卷《数学教育随笔》(主编:熊斌,副主编:胡耀华、赵小平)收集了与他人一起进行的数学教育访谈、为自己或他人著作所撰写的前言、序跋、后记,以及长期为《数学教学》等杂志撰写的随笔或编后漫笔。前五卷所有收集的作品,除了第二卷中的《李郁荣传——生平与科学成就》为首次发表外,其余都曾以书籍出版,或在杂志、会议论文集正式发表过。第六卷的内容也都摘选自正式出版的书籍、杂志。

在编辑《张奠宙文集》过程中,我们遵循尽量做到全面、准确和忠于历史、忠于原作者的原则,尽可能反映张奠宙先生学术研究的全貌。另外,为了出版的规范与读者阅读的便利,我们特地成立了译名工作小组,对各卷译名做了统一处理。

在《张奠宙文集》即将出版之际,我们作为主编要特别感谢张奠宙先生家属对开展本套文集编纂和出版工作的授权,感谢张奠宙先生有关著述的合作者和出版部门的支持。我们还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有关领导和数学科学学院、亚洲数学教育中心等部门的支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文集立项与编辑出版过程中所给予的人力、物力支持。编委会各位同仁以及工作人员为文集的出版做了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我们向他们表示真挚的谢意。本文集的编纂工作还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数学教育基金的资助,我们对此也要表示特别感谢。

最后要说明的是,由于张奠宙先生一生著述量多、面广、时间跨度长,出版本套文集既有很多有利条件,在不少方面也有其复杂性和挑战性。虽然我们在编纂过程中作了很大努力,但一定会有疏漏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出,以便将来有机会修改或完善。

王建磐 范良火
2024年12月于华东师范大学 jqpxQVaTbFV2uJo5cafuRimeuvtqoMZKXfq++Ua8o8jCPyIBtE+4+G4NJ9aMR1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