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敢作敢为的“布尔巴基”

张奠宙

一九三九年,用法文写的《数学原本》(Éléments de mathématique)出现在书架上。书的作者署名“布尔巴基”(Nicolas Bourbaki),他在数学界名不见经传。《数学原本》以后陆续出版,一九六五年出到三十一卷,一九七三年出到三十五卷。四十年来,“布尔巴基”名闻全球,连中学教材改革,也把布尔巴基的结构主义思想奉为经典,其影响真是非同小可。

那么“布尔巴基”究竟何许人?人们早就猜测它是一个“笔名”,代表一群数学家。但直到一九六八年,“布尔巴基”学派创始人之一迪厄多内教授在罗马尼亚数学研究所发表演讲,人们才知道了它的一些内情。

一九二四年,现今蜚声国际的著名数学家迪厄多内和韦伊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那时他们只有十八岁。经过几年的学习,他们萌发了一个思想:能不能用一种新观点把五花八门的现代数学给以新的概括呢?一九三四年,韦伊、迪厄多内、谢瓦莱等第一次碰头,打算写出一套《数学原本》。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真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他们说干就干,结果一直干到今天。

布尔巴基学派不仅有宏大的志向,更有踏实的工作态度。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博览群书,全力消化,把现有的一切数学知识统统按照结构主义观点重新加以分类、组织,构成别具一格的布尔巴基体系,形成独特的布尔巴基风格。他们写书的过程十分艰苦。一九三九年以后,布尔巴基成员已在全国各地教书,平日分散,每年集中二、三次。集中时先拟订一本书的模糊提纲,然后由一个成员起草初稿,到下一次会议上大声朗读。据迪厄多内教授说,布尔巴基会议上的批评确实是“残酷无情”的,然而反驳也从来不落后。某些请来旁听聚会的局外人,总是带着出席了疯子集会的印象而去,他们不能想象这些人为什么因数学问题而大喊大叫。但是最后一切都会平静下来,人人面带笑容。这时,那份“初稿”往往已被撕成碎片,甚至原来的提纲也遭到推翻,于是再请第二个“可怜虫”去起草。布尔巴基的书都是经过五次、六次甚至十次这样的考验才送去付印的。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布尔巴基体系才能以严密、精细、清晰的特色而著称于世。

布尔巴基学派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成员到了四十岁自动把活动舞台让给更年轻的人。他们十分注意挑选青年人。一些有才华的大学生常被请去列席,接受布尔巴基讨论的熊熊烈火的考验。这些接受试验的“小白鼠”必须参加讨论,沉默不言的人多半不再被邀请。他们应该敢于接受自己还一无所知的课题,因为一个数学家必须能强迫自己把一个问题搞懂,并试图解决它。正是由于这样的选拔、锻炼,严格的要求,布尔巴基学派终于历时四十年而不衰,后继有人。

布尔巴基的结构主义观点认为,数学的基础是三种基本结构: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数学原本》着重阐述了这一思想,它不可能包含全部数学。例如重要的概率论、数学物理方程等竟未涉及。最近,一位布尔巴基成员来华访问时说:《数学原本》暂不写新书,正在将已出各卷重新修订。他们每三个月举行一次讨论班,在某一个星期六、星期日和星期一的连续三天中,每天下午作两个“一小时半”的报告。布尔巴基学派的老成员照例参加,但作报告的都是年青人。报告的内容是关于当代数学发展的各个方面,优秀的报告立即收入《布尔巴基讨论班丛书》(Séminaire Bourbaki)出版。

布尔巴基学派的特点就是大家讨论。这一点历经半个多世纪始终不变。正是一批敢作敢为的年轻人,通过志同道合的集体讨论,终于在数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编者注: 原载于《光明日报》1980年2月4日第4版。 uKPSzJzlquycmwFPd6YInkH0QtwvW2tdUsKT2WDoA/DUiHJD6OAQzyfstN7hI44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