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课
言志

【诗例】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杰,杰出、优秀的人。鬼雄,鬼中的雄杰,用于称颂壮烈死去的人,尤指为国捐躯的英雄。项羽,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猛将,曾与汉高祖刘邦争夺天下。他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打败,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最终兵败自杀。

【诗律】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古绝,押上平一东韵,首句不入韵,雄、东为韵脚字。第三句第二字失黏。作、杰、亦、不为入声字。

【诗意】

前两句直抒胸臆,指出人活着就要“作人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理想而死,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讽刺了当时的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短短的二十个字,铿锵有力,流传千古。

【诗法】

春秋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晋国的赵文子(名武)访问郑国,郑简公热情地接待了他。在宴席上,他对郑国大臣子展、伯有、子西、子产等人说:“七位大臣陪君主侍宴,是对我赵武的恩宠。我想请你们赋诗,以完成君主的恩赐,同时让我了解你们内心的想法。”众人先后赋诗,纷纷表达对赵文子的恭维与奉承。赵文子对他们所赋之诗,有称赞,有感谢,有谦辞,也有批评。其中,大夫伯有赋《鹑之贲贲》,因为诗中“人之无良,我以为君”的句子,有影射郑简公生活腐化的嫌疑,暴露了君臣之间的矛盾。赵文子批评道:“床笫(zǐ)之言不逾阈(yù),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意思是床上的话不出门槛,何况传到外面呢?写这些是不应该的。宴会结束后,赵文子私下里对叔向说:“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后来伯有主持国政,和贵族发生争执,被杀身亡。

赵文子所说的“诗以言志”,就是指赋诗言志。战国时期,“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了。如《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说:“《诗》言是其志也。”以上所说的《诗》,往往是指类似《诗经》里收录的那些诗篇。《尚书·尧典》里说: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里是说,用诗把心里的想法——志——写出来,用歌把写出来的诗咏唱出来,歌咏时要用乐音而不是普通的声音。“永”即“咏”。“律和声”,配合歌诗的音乐要符合律吕即乐理的要求,乐声与歌唱的声音两相谐和。这个意思,在汉代《礼记·乐记》里说得更清楚:“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于心,而后乐器从之。”司马迁《史记》引用《尚书·尧典》里面的那几句话时,把“诗言志”写成“诗言意”。志、意是同义词,简单地说,就是内心的想法,一般说成“志向”。后来,有人把先秦时的“诗言志”细分为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并视为我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作诗言志”,是把“诗言志”和写诗联系起来。

事实上,“诗言志”确实是古代诗人写诗时的自觉追求。李清照作《夏日绝句》,就是体现“诗言志”的典型例子。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任江宁知府,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虽然后来被赵明诚的下属击败,可是赵明诚自己在叛乱之际,却带着两个随从,利用绳子从城墙上缒(zhuì)下,连夜仓皇逃跑了。因此,赵明诚被朝廷革职。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携带着大量图书文物,在向江西方向逃亡,经过乌江时,李清照站在项羽当年兵败自刎的地方,眼看自己就要渡过乌江向东逃难了,想起项羽拒绝渡江逃亡的往事,对比丈夫弃城逃跑的行为,不禁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汉高祖刘邦称赞开国功臣韩信、张良、萧何为“人杰”;屈原《国殇》有“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之句。首联议论,直抒胸臆:“生”当建功报国,成为人中豪杰;“死”应气壮山河,做个鬼中英雄。起句发唱惊挺,承句波澜壮阔,连用两个典故,做足了铺垫。后一联则顺势而下,第三句表达对项羽的思念,思念项羽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句“不肯过江东”,对此做了回答。项羽兵败,退至乌江边,乌江亭长劝他说:“江东虽小,方圆也有千里之广,不如过江称王,以图再起。”项羽以“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了亭长的建议。他明知寡不敌众,仍旧返身与汉军激战到底,兵败自杀,成为一位悲情的英雄。唐代杜牧曾有诗感叹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为项羽之死表示惋惜,并设想他如果渡江逃亡,在楚汉之争中,很有可能反败为胜。虽然李清照与杜牧对项羽兵败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是诗人心中之“志”,诗人心中之“意”。

诗人往往把不便明言的内心想法,通过诗歌委婉地表达出来。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字面上歌颂的是失败的英雄项羽,实际上讽刺的是弃城逃跑的懦夫,痛惜的是兵败如山倒的国家危险形势,三者均是此诗所言的“志”。

【诗课】

1.诗歌的“言志”,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志向,一是表达自己的某种意愿。很多时候,这两方面密不可分,互相影响。阅读下面两首诗,指出哪首侧重于抒发“志向”,哪首侧重于表达“意愿”。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雨中送客

(唐)崔曙

别愁复兼雨,别泪还如霰。

寄言海上云,千里长相见。

2.读一读。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2)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孔颖达《毛诗正义》) me7ji/qb+Vpl//OgP6TYsILdFjsaprxeRoZ6HPiMPLymgpm5KJaAHdS2rtpslI6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