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是我们阅读和写作中,经常遇到的最短小的诗歌体裁。它在形式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每句五个字,每首四句,共二十个字。基于平仄、押韵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类。
五绝受汉魏五言乐府和古诗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仅仅着眼于形式,就可以视为从五言古诗中截取出来的微型“五古”。南朝梁、陈间的徐陵(公元507-583年)所编《玉台新咏》卷十收录了题为《古绝句》的四首诗,都是和魏晋南北朝民歌中的五言四句体相似的小诗。如第三首这样写道:“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这首作品与唐朝受律诗影响而形成的五绝有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但与之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平仄比较自由,每句的平仄和相邻诗句间的平仄关系都没有特定的要求;二是押的仄韵,韵脚字“绝”“别”都是“入声字”。南朝流行的“吴歌”和“西曲”等民歌中,有大量类似的作品,北朝民歌也有少量类似作品。南北朝时期的何逊、谢朓、庾信等诗人模仿它们创作的五言四句小诗,形式上都具有相似的特点。我们把这类具有古体诗特点的五言绝句统称为“古绝”。这类古绝,在唐朝之前就大量地存在,所以,唐朝及后世诗人写作时,不自觉地受到传统的影响,所作五言绝句,古绝占了一定的比例。
不过,随着南朝诗人发现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的奥秘,他们对诗句用字的平仄搭配和用韵提出了特定的要求,而且,南朝诗人还热衷于讨论诗句对仗问题,追求诗歌的形式之美。他们积极创作讲究对偶和声韵的新体诗歌,成为唐代近体诗的先声。随着唐代五言律诗的流行,到盛唐时期,王维等诗人创作的五绝,既有古绝,也有像律诗一样押平韵、使用讲究平仄的律句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搭配组合的五言绝句。我们把这种格律化的诗歌称作“五言律绝”,并把它和同样讲究格律的那部分七言绝句一起,统称“律绝”。
那么,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怎样区分“古绝”和“律绝”?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写作要求都有哪些呢?它们又是如何表现社会生活,如何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呢?课文便围绕这些主要内容展开。
本册教程共分八个单元,每一单元四课,不仅为我们初步介绍了诗歌抒情、言志、写景、叙事的基本特征,以及达意、选材、扣题、呼应等构思要求,而且分别从节奏、平仄、押韵和对仗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五言律绝的格律特征和古绝的形式特点。除此之外,还以五绝为例,就思乡、送别、题咏、赠答等八种题材类型,揭示了古代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对我们今天如何理解、运用这种诗歌形式有效地表现时代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富于示范性和启示性。
由于本册教程是全套教程的第一册,是基础性的起点,所以对于声韵中独特的“入声”字,只在“诗律”部分详细指出例诗中的哪个字属于“入声”,不另做特别的标示,但在第14课、第15课时会对声韵作初步讲解,后续《七绝》《五律》《七律》分册则会对“入声”进行着重标示,以起到循序渐进的强化功效。
学习中,建议熟读并背诵诗例,以了解其作品大意和格律规范为基础,重点掌握“诗法”的基本内容,并通过“诗课”部分提供的适当练习,进一步了解有关五绝的知识。每首诗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不得不采取“分解”的办法,所以每课的“诗法”都只是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学习时,要注意结合相关知识,逐渐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一首诗。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相信同学们通过不断地学习,一定能为欣赏和写作五绝,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