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众山昏,潇潇风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潇潇,形容风雨很大的样子。那堪,怎么忍受得了。那,同“哪”。
听(tìng),这里是去声。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是一首律绝,押平声十三元韵,昏、繁、猿为韵脚字。“昏”“繁”“猿”三个字的韵母不同,但在古代属于同一个韵部。日、落、宿、一为入声字。
本诗写溪行所见、所听、所感,融情于景,抒写了对朋友深厚的友情。诗人在溪边走着走着,太阳缓缓地落下去了,远近的山色便暗了下来。昏暗的景色,本来就容易令人心情黯淡,更何况是日落雨来,“潇潇风雨繁”。野外的道路昏暗,对行人来说,自然是一件很糟的事情。人在孤独、落寞之中,自然更容易想念朋友。从太阳隐去、天色昏暗,再到风雨大作,这也是一个不短的过程。风雨之中,作者的怀友之情也逐渐地生发、积累,以至于喷薄而出:“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猿猴的叫声高而急,如人哭号,能传出很远。“两处宿”是实写,“共听猿”是想象。“一声猿”与“两处宿”虚实相间,形成了强烈对比。
近体诗在形式上的重要特征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所谓“篇有定句”,如绝句是四句,律诗一般是八句,排律句数不确定;所谓“句有定字”,是指每句诗都有固定的字数,比如最常见的五字句、七字句;所谓“字有定声”,是指诗句中每个位置的字的平仄有特定的要求。一句之中,要求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变化,以便形成参差错落的声调之美。
每首五绝由四句诗组成,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组成每句诗的句子,在字的平仄方面都有哪些要求呢?
我们标出《溪行遇雨寄柳中庸》的平仄,来观察这首诗的每一句平仄交替变化的特点:
通过观察可发现,每句诗2、4位置的汉字,平仄是相反的。如第一句“日落众山昏”,2、4位置是“落”和“山”,平仄相反;第二句“潇潇风雨繁”,2、4位置是“潇”和“雨”,平仄相反;第三句“那堪两处宿”,2、4位置是“堪”和“处”,平仄相反;第四句“共听一声猿”,2、4位置是“听”和“声”,平仄相反。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在五言近体诗的每一句中,2、4位置的两个字,平仄必然是相反的。第三句的第5字必定是仄声;第二、四句的第5字在韵脚上,因为近体诗押平声韵,这个位置的一定是平声;第一句的第5个字,如果入韵,则是平声,如果不入韵,则是仄声。至于第1字,通常与第2字平仄相同,第3字既可与第2字也可与第4字平仄相同,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便是每句诗中的字要求平仄“相间”的原则。
按平仄相间的要求组成的句子,称为“律句”,律句是组成近体诗的基础。我们说,“日落众山昏”“共听一声猿”是标准的律句,是“正格”;而“潇潇风雨繁”“哪堪两处宿”,并不是每一个字的平仄都与正格一致,则称“变格”。
那么,五言平仄的“正格”有哪几种类型呢?以唐代李端《听筝》为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得”“拂”在古代为入声字,属仄声。在“正格”中,每句五字,可以拆成“三二”或“二三”为单位来分析,一般以两个字为单位,平仄交替。三个字连在一起的,可以再次拆分成“二一”或“一二”,如“平平仄”和“仄仄平”。李端《听筝》共四句,恰好分别代表了五言律句的四种基本类型。律绝都是由这几种基本律句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
用五个字组成的句子,每个字都有或平或仄两种可能性。按照数学排列法,就是二的五次方,可以组成三十二种不同的平仄格式。律句的基本类型,却只有上述四种。至于把“仄仄平平仄”写成“平仄平平仄”,把“仄仄仄平平”写成“平仄仄平平”,把“平平平仄仄”写成“仄平平仄仄”,将第一个字而不是第五个字单独看待,也是可以的,因为第一个字不在节奏点上,可平可仄。因而,“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这三种句式,也是合律的。至于“平平仄仄平”,则不能把第一个字改成仄,否则除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称为“孤平”,是近体诗要避免的。无论五绝如何千变万化,都是由以上四种基本律句(包括其派生出来的三种合律句式),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
不过,考察唐诗的实际情况,有把“平平平仄仄”写成“平平仄平仄”的,第4字由仄声改成平声,同时相应地把第3字由平声改成仄声,以求得平衡;也有把“仄仄仄平平”写成“仄仄平仄平”的;均可视为特殊句式对待。这类“变格”句式,是初学者应避免使用的。
律绝为什么要讲平仄格律呢?程毅中先生认为:“近体诗是诗人在五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它和歌谣的关系已经很远了,因此需要用汉语声调的变化来补偿它的音乐美。”古人正是从音乐角度来讲究诗歌的音韵和平仄的。沈约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指出了诗歌音乐美和字音的关系。他认为,在句子中交替运用平仄声字,就形成了“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变化,这就是用字音变化来“补偿”诗歌的音乐美。
就五言律绝而言,五言四句,两两相对,组成首尾两联。一句之内,平仄相间,都是五绝的格律要求。实际上,像《听筝》这样全部用“正格”律句组成的绝句,非常少见。在写作中,律绝的平仄,只要符合相间、相对、相黏等基本规则,同时避免“孤平”等声病,还是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初学写律绝,不妨按照“正格”,至少使用合律的句子,来进行训练,而不必尝试特殊句式或完全不合律的句式。当然,如果要写的是古绝,就可以不管这些了。
1.课文里说,《溪行遇雨寄柳中庸》中,“潇潇风雨繁”“那堪两处宿”不属于五言律句的“正格”,说说它们对应的“正格”各是哪一种?这两句与“正格”相比,有哪些不同?
潇潇风雨繁 那堪两处宿
平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
2.我们说:“像《听筝》这样全部用‘正格’律句组成的绝句,非常少见。”你还能举出一首完全按“正格”写作的律绝吗?
3.按照普通话的四声造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出四个符合平仄的五言律句,互相交流。比如:“今天天气好”“路上行人笑”“一夜北风吹”“落叶纷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