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艇,即小船。不解,即不懂、不明白。浮萍,一种漂在水面的绿色小植物。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是一首律绝,押平声十灰韵,回、开为韵脚字。白、不、迹、一为入声字。
这首诗记叙了儿童偷采白莲的趣事。前二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回来。他是去干什么了?原来是偷采白莲去了!小孩胆子不小,但经验不够。且看后二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十个字出来,画面一下子就动感十足了。既然是去偷,那必然是轻手轻脚,划水移船,注意不发出声响来。但是,他再小心,还是露出了马脚。因为这铺满浮萍的水路,每当小船划过,碧绿的浮萍都向两边漾开,经久未合。这样,就再也无法掩藏小船的行踪了。
我国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周顒(yóng)等人,发现了汉字的四声,即四种声调,当时,很多人自觉地把四声运用在写诗上面。梁武帝萧衍有一次问周颙的儿子周舍道:“什么是所谓的‘四声’呢?”语气似乎有些不快。周舍略加沉吟,缓缓答道:“‘天子圣哲’,是也。”萧衍听了,不觉点头笑了。原来,“天子圣哲”四个字,不仅不动声色地歌颂了问话的皇帝是圣明聪敏的人,而且和“平上去入”这四个字一样,分别对应“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那么,什么是声调呢?
汉字的实际读音,有高低、有升降、有曲直、有长短等“调值”的变化,不同的调值构成了不同的类别。普通话里,共分阴、阳、上、去四种声调,称为“调类”。调值和调类,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汉字的“声调”。但这只是普通话的情形,其他地方话,如沪方言、粤方言、湘方言和赣方言等,却并不全是如此。古代汉字的声调,也不全是如此。
实际上,古代汉字的四声,与普通话分为阴阳上去四声不同,而是分为平、上、去、入。这四声又可分为平仄两类:平声字读音又高又平,没有高低变化,称为“平声”;而上声、去声、入声都有高低、升降、长短、曲直等变化,统称“仄声”。“仄”就是倾斜、不正的意思。
古代大多数汉字的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并没有什么差异,但有一类声调却消失了,那就是“入声”。如“哲”“入”二字,都是入声,现在,前者变成了阳平,后者变成了去声。再如《池上》一诗中,“白”“不”“迹”“一”四个入声字的读音,在普通话中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白”字在普通话中读阳平,“一”字读阴平,都属于平声;另一种是“不”“迹”二字,在普通话中都读去声,属于仄声。其实,入声字读音的变化,还有第三种情形,如柳宗元《江雪》第四句“独钓寒江雪”中的“雪”字,是个入声字,在普通话中读上声,也属于仄声。也就是说,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变成了平声、上声和去声。人们便把入声字读音的变化称作“入派三声”。
古代的平声比较多,在韵书里被分成上平声和下平声两部,上、下的分类只是序列的不同。古代的平声,今天分成了阴平、阳平两类,叫“平分阴阳”。关于声调的古今演变,除了“入派三声”“平分阴阳”之外,还有“浊上归去”的规律,指一部分古代的上声字变成了普通话的去声字。但上声和去声都属于仄声,不影响我们阅读古诗时对诗句平仄的判断。
讲究平仄是五绝以及其他近体诗如七绝、五律、七律最重要的格律要求。宋词、元曲都应用了律诗的平仄规则,因此,王力说:“我们讲诗词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1.阅读和写作近体诗五言绝句,首先要弄清汉字的平仄,古代入声字可通过《平水韵表》的入声韵来了解。前人总结出汉字声调古今演变的规律有三条: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浊上归去。熟读课文,说说你对这三者的理解。
2.课文说:“汉字的实际读音,有高低、有升降、有曲直、有长短等‘调值’的变化,不同的调值构成了不同的类别。”那么,调值与调类的关系如何呢?请参考下图:
如图所示,在普通话中,阴平,是高平音,从高到高,音调平稳而无升降,调值是55;阳平,是上升音,由中上升到高,调值是35;上声是曲折音,由半低降到低,再上升到半高,调值是214;去声是下降音,由高降到低,调值是51。
普通话四声的调值如上。那么,古代平、上、去、入四声如何发音呢?读一读下面两个口诀,加以体会。口诀如下: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
普通话中的平声是高平音,古代平声可能是中平音,发音可以参考阴平,音高略低一点;上声和去声,参考普通话的相应声调;现代不同方言中的入声发音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并不知道古代入声的标准发音是什么样子,大抵可以参考去声,而发音更急促、短暂,调值降得更低,或尾音略有上升。
3.试根据普通话读音,给下面这首诗标出平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并把它写下来,根据普通话读音标出你说的这段话的每个字的平仄。阴平和阳平算作“平声”,上声和去声算作“仄声”。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