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应激、唤醒及焦虑

插图3-1 篮球运动员最后1秒钟的罚篮,好像是站在天堂和地狱的十字路口(奥尼尔正在准备罚篮)

在一场冠亚军争夺战中,离终场还有一秒,你所属的篮球队落后一分,对方犯规,由你主罚。此刻,你走向发球线准备主罚两个球中的第一个。刚刚还是人声鼎沸的全场,突然宁静了下来,似乎一根针落在地上也会发出响声。你抬头举球,面对着篮筐……不,也许你面对的不是篮筐,而是焦虑的父母、期待的女友、希望的观众、与你同窗奋斗十年的队友以及紧张得埋下头的教练,面对的是你有生以来最严重的挑战……

应激、唤醒与焦虑不但对运动员的比赛发挥水平产生着重大影响,也在运动员日常生活的脚步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本章将从概念、结构、类型及作用等方面讨论应激、唤醒与焦虑对运动活动的意义。

第一节 应激过程

一、应激的概念

应激在有些心理学教科书中被翻译为压力(Rice,石林等译,2000),指有机体遇到干扰自己平衡状态或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过程,包含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评价和应激反应三种主要成分。

应激刺激(stressor)也被称作应激源,指对有机体形成威胁并引起有机体产生变化的各种内在及外在的影响因素。例如,肠胃不适是典型的内在的应激刺激,裁判错判是典型的外在的应激刺激。应激刺激要求有机体作出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指有机体对应激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变化,包括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以及认知上的改变。例如,肠胃不适后产生的呕吐,裁判错判后发生的争吵,都可视为应激反应。我们经常看到,遇到相同的应激刺激时,不同的人其反应相去甚远,这是因为应激刺激与应激反应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单一的,这种关系还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图3-1)。

图3-1 应激的前因后果

引自Zimbardo & Gerrig,1999,p.504

应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生物过程。从图3-1可以看出,应激过程包括应激刺激、对应激刺激和应激资源的评价,以及根据这种评价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三个因素。其中,对应激刺激和应激资源的评价受到人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特点的制约。对应激刺激(威胁)的反应可分为不同水平: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和认知的;有些反应具有适应性,有些反应不具有适应性,甚至带有毁灭性。

二、应激的诱发原因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高考、谈恋爱、找工作、伤病、比赛等,都可能对我们的应对能力形成挑战,使我们感到难以应对,因而造成应激,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我们把打破日常平衡并对人的应对能力形成明显挑战的事件称为生活事件。即便有些生活事件带有明显的积极性质(如彩票获奖、结婚),但由于这些生活事件打破了日常的宁静和平衡,需要我们适应新的环境,因此,也具有明显的应激性质。霍姆斯和拉赫(Holmes & Rahe,1967)曾编制了一个《社会再适应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简称SRRS),旨在对重大生活变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做出量化评定(表3-1)。该量表列出了43种大部分人所经历过的生活变动事件。这些生活变动事件可分为愉快的和不愉快的两大类。研究人员在研制过程中,曾要求来自不同职业、阶层和身份的成年人评定每一事件所需要的再适应程度,然后再与“结婚”这个事件相比较,以此决定该事件本身的变动数值。研究人员将结婚的数值规定为50个变动单位。这样,如果要求被试从所有43种生活变动事件中选出过去一段时期中他/她所亲身经历的那些变动事件,再合计所选出的生活变动单位的总数,即可得到该段时期内这个人所承受的应激程度。

插图3-2 愉快事件也会带来应激?(瑞典网球名将文斯奎拉胜利后的表情)

表3-1 《社会再适应量表》

SRRS的理论与测量可能存在两个问题(张亚林、杨德森,1993):第一个问题是,同一生活事件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及至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是,SRRS假定,生活事件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造成应激。但有研究发现(刘破资、杨玲玲,1989;郑延平、杨德森,1990;Sarason,1978),消极的生活事件与疾病的相关最为明显,但中性的和积极的生活事件的致病作用并不明显。有鉴于此,杨德森和张亚林(1990)根据中国人的特点发展了一个《生活事件量表》(表3-2)。该量表包含48种在中国人中较常见的生活事件,涉及家庭生活(28种)、工作学习(13种)和社交及其他方面(7种)。量表还另设了两个空白条目,以供被试填写经历过的、但量表未予列出的生活事件。该量表要求被试填写所经历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判断事件的性质、对心理的影响程度以及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研究者根据以上参数分别计算积极事件刺激量、消极事件刺激量和总的生活事件刺激量。该量表似乎更适合于中国社会的情况,同时评定也更为精细、合理。

表3-2 《生活事件量表》条目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人的影响固然明显,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有时也会给人带来困扰,比如训练迟到而受到教练批评,与朋友约会但路上塞车,考试时钢笔没墨水了,等等。这些小事累加起来,也会产生破坏身心健康的效果。

三、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常会看到,面对同样的应激刺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激反应。比如,面对比赛失败,有的人捶胸顿足,有的人暗自神伤;有的人从此颓废,有的人发奋图强。原因何在?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的认知评价不同。所谓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或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出的判断。实际上,人们面对应激刺激时,在作出任何实际的应激反应之前,就先对应激刺激的性质进行了评价。如果人们觉察到某一情境具有威胁性,可能造成伤害或挫折,那么,该情境便可诱发应激(马启伟、张力为,1996;Martens,Vealey & Burton,1990;Spielberger,1972)。如世界杯决赛,学习一个高难动作,服用兴奋剂后又必须参加药检等情境,对于运动员来说,都是具有潜在威胁的应激刺激。如果人们将一个应激刺激看做是危险的或是有威胁的,那么,不管这一危险是否客观存在,都将导致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威胁感作为一种主观认知,是联系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调节着两者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应激反应在强度上的差异和随时间变化产生的波动受到主观觉察到的威胁的大小和多少的影响。应激过程三个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时间序列表示:

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或评价—→应激反应

从主观上分析,威胁(threat)指可能产生的危险或可能造成的伤害。这种危险和伤害可能是生理性的,如长期训练造成的腰肌劳损;也可能是心理性的,如比赛失败造成的自尊受伤。对一个特殊应激刺激的反应取决于个体对该应激刺激有多大威胁的认识。对威胁的评价当然要受到客观状况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把客观上具有危险性的应激刺激评价为带有威胁的刺激。但是,由于个体的应对技能不同,早先在相似情境中的经验不同,由特殊事件诱发的思维和记忆也不相同,因而使得对同样一个应激刺激,有的人觉得是个威胁,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挑战,而有的人则视为与己无关。比如,对即将进行的一场奥运会选拔赛,新队员可能由于从未经历过大赛场面,生怕第一次大赛打不好而毁掉自己的整个运动前程;年轻队员可能会认为这是表现自己、超过他人的好机会,跃跃欲试;而那些肯定能入选的尖子队员或入选无望的队员,都可能认为选拔赛对自己仅仅是一个过程而已。

对威胁的评价有两个特点:第一,定向于将来。一般来说,它与对尚未发生但可能造成伤害的事件的期待有关。第二,受知觉、思维、记忆和判断等参与评价的复杂心理过程调节。把当前或将来的事件评价为威胁是产生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应激反应可促使一个人采取避免受到伤害的行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没有客观危险,但只要将一种情境知觉或评价为具有威胁,就足以传送出应激的关键信息,导致各种应激反应。

四、对应激刺激的生理性反应

(一)紧急反应

有机体面对内在威胁(如细菌的侵犯)和外在威胁(如对手的挑战)时,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将调节身体各器官的活动,使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除了这些内部变化外,喉咙和鼻子的肌肉会放松,使更多的空气得以进入肺部。另外,也会产生强烈的面部表情。这一信息会传到平滑肌,以中止某些身体功能,如消化作用。因此,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很少会有饥饿的感觉。

自主神经系统在应激过程中的另一功能是促使肾上腺分泌两种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会通知身体其他器官执行特殊功能,如脾脏会释放较多的红细胞,这样,在身体受伤时,血液可迅速凝结;骨髓会制造更多的白细胞,以抵抗感染;肝脏则会制造较多的血糖,以增加身体能量。一般认为,肾上腺素在恐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而去甲肾上腺素则与愤怒反应有密切联系。

应激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也会促进内啡酞的分泌,这些脑内麻醉物质与吗啡的作用相同,都可减低疼痛程度。在比赛场上,运动员受伤后(如足球运动员被冲撞后受伤)也会觉得痛感较低,显然,这有助于运动员带伤坚持战斗,应对当前的挑战,但也有可能过度使用与伤情有关的机体部位而使伤情加重。

插图3-3 应激过程有助于降低运动员对疼痛的知觉

脑垂体接收从下视丘传来的信息后,会分泌两种激素以对抗应激。一种是甲状腺刺激激素,它会刺激甲状腺制造更多的能量以供身体之需;另一种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会刺激肾上腺的皮质分泌类固醇。类固醇在新陈代谢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会促使肝脏分解糖类进入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会传递信息至身体各种器官,分泌出大约30种激素,而每一种激素均参与身体“备战状态”的调整。

(二)一般适应症候群

加拿大内分泌学家汉斯·薛利(Hans Selye)是第一位研究持续性高应激如何影响身体反应的学者。他在医学院读书时,一次他的老师在介绍完5种疾病之间的差别之后,他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所有这些疾病的相似之处是什么呢?从此,在半个世纪的研究生涯中,薛利在蒙特利尔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他发现,尽管存在多种应激刺激(包括所有疾病,以及其他许多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但有机体在维持和恢复自身的完整上所需要的适应性反应都是相同的。除了对特定应激刺激的特殊反应以外(如寒冷时血管的收缩),另外还有一种非特定性的适应性生理唤醒反应,这是个体面对重大应激刺激(并且是一种持续性的威胁)时都会出现的反应。薛利将这种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简称GAS)。他发现这一症状包括三个阶段,即警觉阶段、抗拒阶段和衰竭阶段(Selye,1976a,1976b。图3-2)。

图3-2 一般适应征候群

警觉阶段是由各种生理变化组成的,这些生理变化可使受威胁的有机体迅速恢复正常的功能。不论应激刺激是来自身体方面的(如饮食不当、睡眠不足、伤病),还是心理方面的(如比赛失利、考试落榜、失去亲人),警觉反应都由相同的一般形态的生理和生化变化所组成。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罹患不同疾病的人们,常常抱怨有相似的症状,如头痛、发烧、疲倦、肌肉和关节酸痛、没有胃口,以及普遍的不舒服的感觉,等等。警觉反应动员身体的防御系统来恢复内在的平衡,这不同于对抗外界危险事件的紧急动员所引发的反应。

假如个体继续处于这种应激情境中,则继警觉反应之后,会跟着出现抗拒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体显然已发展出对应激来源的抗拒。即使扰乱的刺激继续出现,但第一阶段所出现的症状却都消失了。另外,在警觉反应时期,被搅乱的生理过程现在也都恢复到了正常状态。脑垂体前叶与肾上腺皮质的大量分泌似乎有助于个体对应激刺激的这种对抗。

在第二阶段中,虽然个体对原先的应激刺激有了较大的抵抗力,然而对其他应激刺激的抵抗力却反而降低了。这时,即使是一个轻微的应激刺激也可能会造成强烈的反应,这是因为个体的大部分资源都被用于对抗先前的应激刺激去了。比如,一个人如果得了感冒,你会发现他也比较容易发怒。

假如处于有伤害性的应激刺激中时间过长的话,有机体可能再也无法维持对应激刺激的抵抗,这样就会进入一般适应症候群的第三个阶段——衰竭阶段。这时,脑垂体前叶和肾上腺皮质再也无法继续分泌对抗应激的激素,这意味着有机体再也无法适应长期性的应激。这时许多警觉阶段的症状又重新出现。假如应激来源依然持续,有机体将会面临死亡。

科学是需要实证的。薛利的证据来自动物实验。长期处于应激刺激的实验室动物死亡后,薛利曾将其解剖,结果发现,这些动物的肾上腺肿大,淋巴结和胸腺(参与免疫作用的器官)萎缩,胃部充满了溃疡。由此可见,长期持续的应激已造成这些动物身体组织的大量破坏。当然,在大部分真实生活情境中,很少有应激在达到完全衰竭的阶段前还未得到解除的。

插图3-4 汉斯·薛利是研究应激问题的专家,一般适应征候群的发现者

引自Rice,2000,4页

薛利是位医生,他的研究着重于实验室动物(如老鼠)对应激刺激的身体反应,所以他的理论很少提及人类应激过程心理层面的重要性。他的批评者认为,他过度强调非特定的组织因素在应激引起的疾病上扮演的角色。同时,以动物为被试,自然无法探讨人类应激过程中对威胁的认知评价所具有的重要性。但无论如何,薛利仍然被认为是探索应激反应的先驱,他的洞察力和研究促进了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出现和发展。

五、对应激刺激的心理性反应

对应激刺激的生理反应是自动化的和可预测的固定反应。正常情况下,我们对这些生理反应不具备意识上的控制能力。但是,心理反应则不同。心理反应是后天习得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环境的知觉与评价以及我们应对应激刺激的能力。

(一)应激的行为反应

应激刺激引起的身体反应可以集中和动员能量,因而可以适应较大的身体消耗。显然,这对于体能性运动项目(如长跑、自行车、游泳)以及体能和技能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如足球)尤其重要。

插图3-5 竞赛作为一种应激刺激,可以诱发攻击行为

应激刺激可以诱发攻击行为。研究发现,动物面临各种应激刺激(如隔离、过度拥挤、吗啡戒断、电击)时,会表现出攻击的行为反应。比如,把一对动物关在无法逃离的笼子中,并给予电击,则当电击开始和结束后不久,它们便会打起架来。当只有一只动物被关起来时,同样的电击只是引起吃食行为(Azrin,1967)。体育竞赛中对方的粗野动作或出乎意料的失败等应激刺激诱发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和球迷斗殴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

对人类而言,进食也是一些人应对日常应激事件的典型行为反应,就像一位肥胖妇女报告的那样:“有时候我认为自己完全不感到饥饿,我只是为某些得不到的东西感到沮丧。而食物是最容易得到并可使我觉得舒服与美好的东西。”(Bruch,1973)

(二)应激的情绪反应

应激刺激可诱发多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反应,积极的情绪反应包括精神振奋,但更普遍的是消极的情绪反应,包括暴躁、愤怒、焦虑、忧郁和沮丧等。消极的情绪使人感受的那种不愉快感,会促使个体以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方式降低不愉快的程度。

(三)应激的认知反应

应激刺激引起的身体反应可以促使个体提高警觉程度,集中注意,对环境线索更加敏感。在运动竞赛中,如果这种效应引起个体将注意指向任务相关信息,如对手反应,则促进运动操作;如果这种效应引起个体将注意指向任务无关信息,如观众反应,则妨碍运动操作。

应激刺激引起的身体反应可以促使个体缩小注意范围,应激刺激越强烈,这种效应就越明显。因此,对信息加工量较小的运动项目或非对抗性运动项目(如举重)而言,这种效应可能促进运动操作;而在信息加工量较大的运动项目或对抗性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中,由于运动员需要同时注意和分析多个对手、多个队友的位置、移动及其与球、球筐、场地的关系,因此,如果应激刺激引起过强的身体反应,而导致注意范围的过度缩小,则可能阻碍运动操作。

专栏3-1
人到紧张的时候,只知道用力

1982年5月21日,英国伦敦,第十二届国际羽毛球(汤姆斯杯)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国对印尼。

林水镜好不容易把比分追成平局,却失去了放松自然的竞技状态。在他看来雨过天晴,形势很好,希望快一点杀下我来,恰好背上了我刚刚甩下的包袱。有一个很好的球,只要杀下去就可以得分,可他却用尽了全身力气去杀。人到紧张的时候,只知道用力,拼呀,杀呀,忘记了巧。结果好好的球竟杀到了界外。我在几分钟后又以16∶14领先,只要再拿一分就结束战斗了。这小小的一分,关系到中国队的大比分能不能由二变成三,关系到今晚的胜负……(斜体为作者所加)

韩健,1985,140页

应激刺激通过身体反应而缩小注意范围的效应,除了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上以外,还会表现在对内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上,即可能干扰运动员对相关记忆内容的提取和恢复。比赛中经常见到的一个现象就是,运动员在关键时刻忘记了比赛前教练员反复叮嘱、自己也反复准备过的有效的战术,而采用了无效的战术。

对内外信息提取和分析的困难会导致思维的变通性降低,使人以刻板和僵直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一般来说,强烈应激可能有助于某些固定化的、非随机应变的认知操作或运动操作,但却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六、应对应激的方式

生活中,困难、挫折和挑战常不依我们的意愿而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带来短期的或长期的影响,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些困难、挫折和挑战。假设你即将参加一项重要的选拔赛,成功与否将决定你的整个运动生涯,而你又将运动视为第一生命;又假设你的恋爱朋友提出与你分手;或者你决定不再跟从现在的教练训练了,而他/她一旦知道你的决定,定会十分愤怒。在这些挑战面前,人们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应对应激。下面,我们将讨论人们一般的应对方式。在第十三章“心理技能训练”、第十四章“比赛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以及第十五章“运动损伤与过度训练的心理分析”中,我们还会详细介绍应对应激的其他方法。

(一)第一评价与第二评价

第一评价(primary appraisal)是对应激情境严重性的最初评判,涉及的问题包括“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与我有关吗”,“这件事对我不利吗”,“这件事对我已经造成了伤害还是可能造成伤害”以及“我有必要采取什么行动吗”,等等。一旦你确认需要采取行动,就会开始进行第二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你会评价可以利用的那些个人资源或社会资源,并考虑需要采取什么行动,所涉及的问题包括“我有能力自己应对这件事吗”,“我能不能请别人帮助”,“我应不应请别人帮助”,“有谁可以帮助我”,“我可以采取哪些行动”,“这些行动有作用吗”,等等。作出应对反应时,评价会继续进行,所涉及的问题包括“这样做有效吗”,“需要改变策略吗”,等等。如前所述,认知评价是影响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关系的调节变量(moderator variable),因此,在同样的应激刺激面前,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

(二)问题定向的应对策略与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

根据应对行为的目的,可将应对行为分为问题定向的应对(problem focused coping)和情绪定向的应对(emotion focused coping)(Billings & Moos,1982;Laza rus & Folkman,1984)。问题定向的应对旨在面对和解决应激刺激带来的问题,采取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直接行动,以改变应激刺激或个体与应激刺激的关系;情绪定向的应对旨在减轻应激刺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但并不试图改变应激刺激或者个体与应激刺激的关系。表3-3列出了这两种应对方式的区别。问题定向的应对行为对于那些可控性较大的应激刺激是有效的和适宜的。例如,对于比赛失利、训练受伤这类的应激刺激,就可以采用问题定向的应对策略。相比之下,情绪定向的应对行为对于那些可控性较小的应激刺激可能更为有效,也更为适宜。比如,对于身患重病的母亲,你有责任长期照顾护理,即便这给你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可能更为有效,也更为合理。

表3-3 应激应对方式的分类

面临应激情境时,可资利用的应对策略和资源越多,我们就会越坦然;可资利用的应对策略和资源越少,我们就会越紧张。因此,应当注意开发、增加和保护应对的策略和资源,以使自己“有备无患”。

(三)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我们应对应激刺激的重要资源,它是由别人提供的,是在社会交流和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使我们体验到被爱、被关心、被尊重和被接受(Cohen & Syme,1985)。社会支持包括三种形式,即情感性的(爱、关心、尊重、接受,等等)、物质性的(钱、交通工具、住房、食物,等等)和信息性的(建议、消息、反馈,等等)。我们周围的重要社会关系,如家人、朋友、队友、同学、同事、领导、教练,都可能成为社会支持的来源。有一项研究探讨了严重肾病患者的死亡率,结果发现,家庭支持每升高一个测量单位,死亡的可能性就下降13%(Christensen,Wiebe,Smith & Turner,1994)。这一类研究提示,遇到困难、挫折和挑战时,如果人们能够有机会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失业、离婚、丧偶等严重事件以及工作生活中的日常琐事(Gottlieb,1981;Pilisuk & Parks,1986),而且还可以延长自己的生命。简而言之,社会支持对于身心两种健康都是必不可少的,朋友是最好的“药”。

专栏3-2
再见,亲爱的观众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他:最珍贵的是感情,珍惜感情的人是最富有的人。当我告别体坛时,倍加感到观众所给予我的感情比金子还珍贵。这感情已深深地播进我的心田,它将伴我去度过新的岁月……

再见,亲爱的观众!

朗平,1988,543页

第二节 竞赛焦虑

应激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会使个体的唤醒水平提高;应激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会使个体的焦虑水平提高。而唤醒与焦虑的变化,与运动员的比赛表现和比赛成绩密切相关。我们在通常意义上感觉到的情绪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唤醒、焦虑的变化与比赛表现的关系上,本节将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一、唤醒与焦虑

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进入延脑后,沿着两条通路行进:一条是特异性神经通路,它沿着延髓背侧,经中脑、间脑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引起特定的感觉;另一条是非特异性神经通路,它沿着延髓腹侧,贯穿延髓、中脑、间脑的脑干网状结构,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大区域,引起皮层下所经部位及皮层的兴奋状态,称之为唤醒或激活。唤醒有三种表现,即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快波)、行为唤醒(非麻醉动物唤醒时伴随着行为变化)和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刺激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三者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单独存在。唤醒对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保持觉醒状态有主要作用,它能为注意的保持与集中以及意识状态提供能量。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朱智贤,1989)。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为生理唤醒,情绪体验以及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忧的认知表征(Hackfort & Spielberger,1989)。

焦虑往往与结果的消极性有关,或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有关,即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不知道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也不知道最好的行动方针是什么。足球运动员以点球决胜负之前,常常会体验到这种情绪。其他项目的运动员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也可能体验到这种情绪。

焦虑有不同的种类,其中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以及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这两种分类系统在体育运动中具有特殊意义。

二、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继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危险信号理论》一书中对焦虑问题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之后,焦虑研究最重要的理论发展之一就是将焦虑区分为短暂的情绪状态(状态焦虑)和稳定的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特质焦虑)。卡特尔和斯凯尔(Cattell & Scheier,1961)以及斯皮尔伯格(Spielberger,1966,1972)都明确阐明过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概念并相应地进行了测量。

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状态焦虑有着不同的强度并且随时都在波动。比如,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的短跑运动员走到起跑线前,即将进入比赛时所体验到的紧张、不安,就属于比赛前的状态焦虑。

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境中都预先具有一种以特殊的焦虑反应方式和焦虑反应程度来对待事物的倾向,从而显示出多种情境中焦虑反应的一致性。比如,某个运动员,无论是在训练、比赛中,还是在平时待人接物、发言、谈话、处理日常事务中,都具有情绪紧张、焦躁不安、忧心忡忡的倾向,他的特质焦虑程度就是较高的。另一个运动员,在以上各种情境中都显示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情绪稳定的特点,他的特质焦虑程度就是较低的。

有研究者认为,焦虑主要是一种取决于人们如何加工威胁性信息的认知现象(Mathews,1988)。临床研究表明,焦虑障碍患者有两种信息加工倾向:第一,倾向于将接收到的信息解释为具有威胁的;第二,倾向于加工具有潜在威胁的信息(Mac-Leod,Mathews & Tata,1986;Mathews & MacLeod,1985;McNally,Kaspi,Riemann & Zeitlin,1990)。在这种解释和评价过程中,他们会体验到生理唤醒水平的提高(Logan & Goetsch,1993)。生理唤醒水平的提高会使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加快(Howe,1958)。消极条件反射的不断重复则导致最终形成焦虑症(Logan & Goetsch,1993)。同理,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和解释亦会使运动员产生状态焦虑,这种过程的不断重复,会导致特质焦虑的形成,而特质焦虑作为行为反应的固定模式,又会反过来影响运动员在特定情境下的状态焦虑。

三、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

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究者就已开始注意到焦虑在内容上的多维性。莱伯特和摩利斯(Liebert & Morris,1967)首先提出,焦虑可能包含认知一忧虑和情绪一唤醒两种成分。70年代,恩德尔(Endler,1978)、戴维森和施瓦特兹(Davidson & Schwartz,1976)以及博克维克(Borkovec,1976)也分别发现了焦虑的这两种成分,后来这两种成分就被称为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

躯体焦虑(somatic anxiety)是焦虑的生理性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认知焦虑(cogm-tive anxiety)是焦虑的认知性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忧和干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姒刚彦,1990;Morris,Davis & Hutchings,1981)。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在概念上独立,但在应激情境中也可能会有共变。

将焦虑分为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例如,一些研究表明(Morris et al.,1981;Sarason,1984),和躯体焦虑相比,认知焦虑与完成认知任务的成绩呈现出更强的负相关,提示认知焦虑对认知任务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另一些研究表明(Burton,1988;Gould,Petlichkoff,Simon & Vevera,1987),躯体焦虑与运动任务的成绩呈现曲线相关关系,提示躯体焦虑对运动任务有更为复杂的影响。

四、竞赛焦虑

体育竞赛与生活中其他类型的竞争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例如,体育竞赛常是面对面的竞争,对手相互制约,结果反馈迅速,规则清晰,判罚及时,运动员同时承受高心理负荷和高生理负荷等,这些都与学校考试、公司决策、战场格斗等形式的竞争有明显区别。这些特点使得研究竞赛焦虑及其对人的心理过程、行为倾向、竞赛结果的影响成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根据焦虑的一般定义(汤盛钦,1991)和运动情境的特点,可将竞赛焦虑看作“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境产生的担忧,它包含情绪体验、认知表征和生理变化三种成分”(张力为,1999)。无论是运动心理学家,还是教练员,均对竞赛焦虑予以高度重视,认为它是运动员比赛表现的重要前因。我们将在第四章“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中,详细介绍竞赛焦虑对运动成绩(或操作表现)的影响。

插图3-6 比赛中,运动员同时承受高心理负荷和高生理负荷(孙雯与美国运动员在比赛中)

专栏3-3
四举四落,一枪惊人

1984年7月29日9时,美国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第23届奥运会男子手枪慢射决赛。

观众和记者的目光已从瑞典选手斯卡纳克尔转移到了许海峰身上,他们在40号靶位后边筑起了厚厚的人墙。“嘭嘭”的枪声,“咔嚓咔嚓”的拍照声和“嗡嗡”的询问、赞叹声,混成一片,顿时增加了射击场上的紧张气氛。裁判员和监察员频频挥舞着小红旗,制止着激动的观众,但随着比赛紧张地进行,声音依然有增无减,或许是裁判怕观众不懂得摇晃小红旗是什么意思吧,又特地在一块牌子上写下了“安静”的字样。

只剩下这最后的一组了,眼看大局已定。谁知道好事多磨,平地又起风波。许海峰的第四发子弹打了个8环,第五发,又是一个8环。观众和记者突然安静了下来。冠军之争往往是上下一环定乾坤哪,甚至环数相等,只好以10环数的多寡决定冠、亚军的名次。两枪连失4环,形势严峻。许海峰警觉了,他放下枪,背朝着观众,坐在椅子上,用双手轻轻地托着头,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闭目养神。原来,他意识到,刚才由于求胜心切,打得不够冷静。这时,他在做着“心理调整”。他要排除一切杂念,集中心绪,让射击动作要领“统治”身心。这以后许海峰虽然连打了两个9环、两个10环,然而,拥有雄厚实力的斯卡纳克尔,毕竟是射坛名宿,宝刀不老,一环一环地咬得很紧,剩下最后一枪时,他比许海峰仅仅落后一环了。

顿时,普拉多射击场上被一层紧张的气氛所笼罩。热情的观众、众多的记者都屏气息声,紧张地注视着许海峰这最后一枪。中国射击队总教练张福的脸上显出少有的严肃神色。此时,年过古稀的国家体委顾问黄中无法抑制自己狂跳的心脏,不得不悄然离开射击场,躲到休息室去了……

许海峰自然意识到这最后一枪的分量……他默默地叮嘱自己:冷静、冷静、一定要冷静!……许海峰是具有遇险不惊、情绪不轻易为客观环境所左右的射击运动员气质的。只见他举枪瞄向靶心,可是又放了下来;又举枪,又放下……如此四举四落。紧张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儿来了。时间,一秒钟好像拖长了老半天,千百双眼睛紧紧盯着许海峰手上那支“默哈里”手枪。终于,许海峰稳稳地把“默哈里”举过头顶,然后慢慢直臂下落,稳稳地把自己变成了一尊塑像,手枪、胳臂纹丝不动时,他扣动了扳机……

国荣洲,1988,256—257页

本章提要

1.应激指当有机体遇到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或扰乱自己平衡状态的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形态。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物过程,包含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评价和应激反应三种主要成分。

2.生活中的应激刺激既有身体性的(如疾病),也有心理性的(如失败)。重大生活事件带来的变化及日常困扰的积累是应激的主要来源。

3.应激刺激需要通过个体对威胁的认知评价,才会引起心理方面的应激反应。

4.面对应激刺激时,人的第一评价涉及对应激情境严重性的最初评判,第二评价涉及可以利用的那些个人资源或社会资源,并考虑需要采取什么行动。

5.应激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由大脑的下视丘控制和调节,它经由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和促进脑垂体的分泌,引起许多紧急的生理变化,导致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增加额外的供能。

6.薛利发现,个体在面对重大应激刺激(持续性的威胁)时,通常会出现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生理唤醒反应,叫做一般适应症候群,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警觉阶段、抗拒阶段和衰竭阶段。

7.应激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包括行为的、情绪的和认知的。行为反应包括由于聚集和动员能量而引起的力量增强和耐力提高,产生攻击行为以及过度进食。情绪反应包括急躁、愤怒、焦虑和忧郁等。认知反应包括警觉程度的提高,注意范围的缩小,对内部和外部信息提取和分析的困难,以及思维的灵活性降低。这些认知反应可能有助于简单的认知操作但不利于复杂的认知操作。

8.问题定向的应对旨在解决应激刺激带来的具体问题,采取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直接行动,以改变应激刺激或个体与应激刺激的关系;情绪定向的应对旨在减轻应激刺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前者更适于可控性较高的应激刺激,后者更适于可控性较低的应激刺激。

9.社会支持是最重要的应对应激的外部资源。

10.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11.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为生理唤醒、情绪体验以及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忧的认知表征。

12.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强度在随时波动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特质焦虑是焦虑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13.躯体焦虑是焦虑的生理性特征,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认知焦虑则是焦虑的认知性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忧和干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14.竞赛焦虑指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境产生的担忧,它包含情绪体验、认知表征和生理变化三种成分。

关键术语

应激,应激刺激,应激反应,一般适应性症状,生活事件,威胁,认知评价,第一评价,第二评价,问题定向的应对,情绪定向的应对,社会支持,唤醒,焦虑,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躯体焦虑,认知焦虑,竞赛焦虑

复习思考题

1.哪些重大事变和日常困扰构成了运动员生活中的应激刺激?

2.如何确定重大事变和日常困扰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3.哪些因素会影响应激刺激与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

4.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时,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式应对?你认为哪些方式最有效?

5.集体主义国家运动员与个人主义国家运动员的竞赛焦虑会有不同吗?

6.运动员在长期应激情况下其适应能力会得到提高吗?

7.这种对训练比赛的适应能力会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吗?

推荐参考读物

1.Martens,R.,Vealey,R.S. & Burton,D.(1990). Competitive anxiety in sport.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 Publishers.该书介绍了《运动竞赛焦虑测验》和《竞赛状态焦虑量表》的研制过程和两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讨论应用这两个量表进行研究的成果,同时还提供了两个量表。

2.Rice,P.L.(石林、古丽娜、梁竹苑、王谦译,2000):压力与健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该书通过实例全面讨论了应激的应对理论和应对模式,介绍了与个人、家庭、社会、工作有关的压力处理方法。

3.Smith,J.C.(1993). Understanding stress and coping. New York:Macmillan.该书对应激与焦虑的研究进行了全面评述,同时还介绍了应对应激的方法。

4.Weinberg,R.S. & Gould,D.(简耀辉、季力康、卓俊伶、洪聪敏、黄英哲、黄崇儒、廖主民、卢俊宏译,2002):竞技与健康运动心理学(第二版)。台北:台北运动心理学会;丽达广告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该书第四章讨论了唤醒、压力与焦虑问题,图文并茂,通俗实用。

5.Woodman,T. & Hardy,L.(2001). Stress and anxiety. In R.N. Singer,H. A. Hausenblas & C. M. Janelle(Eds.),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2 nd ed. pp.290—318).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该论文介绍了应激与焦虑的概念、来源、测量方法,讨论了应激、焦虑与运动操作关系,分析了相关领域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NgQ9HwFV4QMLmvSvLSsrDQ4KGYghtk9UKIFHZiT6DgPHXtXYAYROwe15oBIQ4T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