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框架遵循了两个原则:
第一,根据兼顾理论与实践、中国与外国、过去与未来的原则,在体系上对以往的运动心理学教材做了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表现在范围和结构两个方面。在范围上,本书几乎涵盖了目前运动心理学在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和大众锻炼三大领域中所有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以便使背景不同、需求不同的读者能够在一本大全的教科书中各取所需。在结构上,本书试图构建运动心理学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本书以运动活动参加者(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学习体育课程的学生、参加锻炼活动的个体等)为线索,以包含动机和情绪两大成分的动力因素为起点,介绍了他们因运动活动而产生或在运动活动中体现的个人差异和认知特点,阐述了他们的自我完善、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问题。
第二,根据面向市场、关心读者的原则,在格式上尽量让学生感到易学,让教师感到好教。为此,在每章中安排了专栏,或讨论热点、难点和争论问题,或介绍应用实例;在每章末安排了本章提要、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和推荐参考读物;在全书末安排了名词解释、参考文献和主题索引。我们希望凭借这些精心设计,帮助学生理解主旨,记忆要点,开阔视野,培养兴趣。
本书共分七编二十二章。第一编为总论,用一章的篇幅介绍了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简史、性质和任务。第二编为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动力因素,用四章的篇幅介绍了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动机和归因,以及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第三编为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特征,用两章的篇幅从个体差异的角度讨论了运动员的智力特征和人格特征。第四编为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认知过程,用五章的篇幅论述了运动活动过程中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注意特点以及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第五编为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自我完善,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运动员平时的心理训练和比赛的心理调节。第六编为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健康,用四章的篇幅讨论了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过度训练和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学问题,以及普通人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心理效应问题。第七编为运动活动参加者的社会互动,用四章的篇幅讨论了运动团体的凝聚力、教练员的领导与管理、观众效应与主场效应以及运动场上的攻击与暴力问题。
本书编写过程中,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任未多研究员阅读了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高访学者江宇、研究生赵开强、陈荔、刘芳琳为本书提供了技术性帮助,北京体育大学李永安、谢娟、雷文秀、王金刚同学阅读了本书初稿并从读者角度提出了建议,在此一并致谢。特别要感谢丛书主编黄希庭教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编辑出版本书而付出的辛劳。
成人的一种欣喜就是看自己儿时的照片,回想过去的幼稚,品味现在的进步,如果此时还能夹带着对未来的憧憬,那滋味,简直就是美酒加咖啡。
回顾运动心理学过去的幼稚和坎坷,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沮丧和懊恼。恰恰相反,我们为运动心理学今天的进步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也为运动心理学明天的发展感到鼓舞。读者寄往下述地址的批评斧正,将帮助本书日后以更实、更新、更雅的面貌再版。
张力为
教育学(体育运动训练学)博士,哲学(心理学)博士
100084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教研室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