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用兴趣打开语文学习之门
——从一个孩子的学习经历说起

我女儿现在上五年级。她读了很多书,故经常会问我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金银花为什么叫金银花?佛教的七宝是什么?蒙娜丽莎原名叫什么?……我答不上来的,就向她请教。于是她就会很得意地给我讲金银花的来历、佛教的七宝……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女儿读的书多,而是想说一说她的作文。疫情期间,线上授课,老师要求学生上交作文的电子稿。为此,我充当了女儿的打字员。在这期间我发现,她的作文里很少用到她跟我说的那些“知识”,也全然不见读过书的影子。我问她:“你为什么不把你读的那些书(书中的知识、词句)用在作文里呢?”后来我把她写的文章发给朱煜老师看,朱老师回复说,孩子的文章写得很细腻。孩子的老师给的评分是“优-”,评语中也说她的语言很细腻。看到两位老师的评价,我这个语文老师倒有些惭愧了。因为在我看来,多些引用的名人名言,多些稀奇古怪的知识就是好文章。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她的学习经历很值得分析一下。她读了很多书,但写作文的时候又没有体现出来,虽然如此,却得到了两位老师的一致认可。这个情况引起了我的思考:到底是写作课上老师教的写作的方法起了作用,还是她之前的阅读产生了影响?抑或是她自己开了窍?这算不算是核心素养“落地”呢?

再接着说我女儿的学习经历。她非常喜欢语文,准确地说,应该是非常喜欢阅读。对她而言,读书和玩娃娃是一样重要的事,现在她的阅读速度更是令人惊讶:一部50多万字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她只需要利用一个星期的闲暇时间便能读完。我曾问她:为什么这么喜欢读书?她很随意地回答我“打发时间”。的确如此,如果我们不去制止,她可以静静地读上一天的书。她有一个破旧的手机,但只用来听故事,此外,能陪她的就只有玩具娃娃了。所以,她不是在玩娃娃就是在读书。有一天晚上,我在读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漫话》时,她到书房问我:“‘口加个吾’念什么?”我随口回答了她。她便坐在我身边跟我说:“爸爸,你知道我为什么读书读得很快吗?”我说:“为什么?”她说:“我很专注,我读书的时候可以屏蔽一切,什么都听不见。而且,我不喜欢手机,它吸引不了我,只有书能吸引我。你读书的时候,还能回答我的问题,说明你不投入,而且你总看手机更会分心。”她说中了我的心思。我读《语文漫话》,不是被这本书所吸引,也不是被书的作者所吸引,而是为了寻找一些我写文章时所需要的“名人名言”。所以,我的所谓的读书,不过是浏览,心里并未记住些什么。真正有用的内容,也是用笔先画下来,等用的时候再细细琢磨。

这件事又让我想到,阅读教学之所以难以推进,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很大原因在于,学生跟我们一样,也在等着从老师那里学些“上阵杀敌”的本领。至于那些“风花雪月”的事,随便听听,长长见识也就算了。

在讨论一个学生是如何获得语文学习的自信的这件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中对核心素养的阐述:“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将“语言运用”作为教学的基础是正确且有必要的。什么是语言?语言就是人们说的话,它可以用文字表示。文章是由一个个文字组成的,儿童最初的阅读都是从学习一个个汉字开始的。吕叔湘先生认为,文学作品是语言运用到了艺术的程度,因此,要想领略文学的奥妙,常常需要从语言的角度去品评。吕老还说:“每一种语言习惯的背后都有一种与此密切联系的语言心理。” 这句话不禁让我想到了李白失意之时的“明月”和杜甫晚年的“酒”。语言作为社会活动的产物,文化也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活动的反映,可见语言与文化又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引用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的话:“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所以,将语言运用作为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以及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合情合理的。

既然语言是核心素养的基础,那么语言从何而来?无非是听和读。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信息输入的过程。小学阶段和中学的起始阶段,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以记忆为主,运用上还很稚嫩蹩脚。就像一个初学武功的人,突然间获得了一股真气,但由于武功底子薄弱加上自己的悟性不够,所以短时间内无法灵活地控制体内的真气。学武功如此,学习亦如此。没有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语言只是一个个孤零零的符号,即使能够拼凑在一起,也会显得苍白无力。这样看来,对于初中起始阶段的学生以及小学生而言,运用语言的关键不在于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书,而在于能否在阅读(学习)中获得思维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文化和自信,以及个体语言经验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语言学习和运用为基础,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为路径,发展个人的语言经验,进而实现文化自信。这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当以教语言为基础,但又不能将语言从语境中孤立出来,只简单地讲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而应以语言为载体,分析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思维、文化等更为深刻的内涵,以及这些内涵之间是如何联系的。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碾”字的使用就十分令人费解。因为“碾”字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碾”指石碾,是一种用来磨谷物的石器。作为工具,必须有人使用。然而这首词中分明交代了“梅”生活在“驿外断桥边”,并且“寂寞开无主”,都是在强调环境的偏僻、无人。既然“无人”,为何不让梅花在飘落之后,自然“成尘”,一定要用代表人为的“碾”字呢?这就涉及作者的整体写作思路,以及所蕴含的情感问题。很多人都认为“愁”是这首词的核心,我认为“碾”字更能体现作者的本心。也就是说,这首词并非借物抒情,而是托物言志。因此,整首词并非是为了抒发愁苦,而是为了表明坚贞之志。教学时,应该抓住这些不合逻辑的语言,以之为切入口,分析语言背后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再回头说我女儿的学习。从上文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一条线索:为了打发时间,她选择了读书,在丰富的阅读积累后,她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因此她喜欢语文,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了自信。请注意,她的阅读动机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和语言,而是为了打发时间,也就是消遣。而这样的阅读经历不但让她打发了时间,还获得了知识和快乐,也附带着提高了作文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虽说有老师和我这个做语文老师的父亲的影响,但最关键的还是她自身对阅读的痴迷。从她的阅读经历看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就会发现二者正好相反。现在的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的,以练代讲、以考代练,将学生的时间“打发”得满满当当。每学期的两本必读书目,虽然是为了让学生多读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的自由。因为考试需要,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把书中鲜活的语言变成呆板机械的考试题。

如果说阅读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那么落实阅读的关键就在于少些功利多点“消遣”。对于“消遣性的阅读”,不需要文本分析,不需要观点提炼,更不需要布置作业,就让学生自己静静地阅读即可。其实对于教师而言,让学生爱上阅读,要比让他们讨厌阅读简单得多。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地处理好思维和审美与阅读的关系,那么就让学生单纯地阅读,也未尝不可。

说到兴趣,这可能是教学话题中的老生常谈了。无论哪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否则学习就会陷入痛苦的深渊。如果要为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增添一点新意的话,我认为阅读教学不能太功利,兴趣培养却可以功利些。培养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妄想用几节课或者几个课例来实现培养的目的,就显得很不合实际了。我所说的“功利性兴趣培养”,说白了,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或者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想着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我认为,每个学段都应该从起始年级开始就把培养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作为一个课程任务贯彻下去。

以读书为例。我女儿很喜欢读书,所以她把读书当作一种消遣。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读书,有些学生甚至看到书就头疼,读不到几页就会打瞌睡。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呢?对于越让他读书,他就越反感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间接地以阅读为目的布置任务或者活动。如果用任务或者活动促使他们阅读,那么这个任务或者活动本身就必须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常识我们可以知道,当一个人为了某个目的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时候,他就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心理。我女儿开始读书的时候是为了“打发时间”,可是当她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阅读上的时候,她发现了阅读的乐趣,找到比打发时间更宝贵的理由。杜威认为,发现和儿童目前的能力有联系的事物和活动,使儿童乐于从事,并使活动始终如一地、连续地坚持下去,这种事物和活动的作用就是它的兴趣。 这里需要明确两点:第一,活动本身不是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第二,这里所指的兴趣是专门为阅读服务的,而不是其他的。

上文说到任务驱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又是服务于阅读内容的,所以在布置任务(活动设计)时,不能只是为了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而一味地在形式上花心思。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海底两万里》,让学生发挥想象,有的老师布置了利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鹦鹉螺号”或者书中所提及的神秘的景象等任务。这样的任务可能会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却忽略了兴趣与文本之间的关联,把阅读课变成了手工课。有的老师可能会提出这样的想法:一边让学生做手工,一边动手抄写好词好句,以便加深印象,甚至为日后的写作做些积累。我觉得这种方法也不太合适,一边做着有趣的事,一边还要想着枯燥乏味的摘抄,这样的安排显得有些矛盾。阅读活动的安排和任务驱动的设计,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活动设计的能力以及合理的实施计划,这时候就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其实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课程。以《海底两万里》的整本书阅读为例,为了让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可以采用长任务与短任务相结合的方法。用一个总的任务或者活动串联起整本书的阅读,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用橡皮泥、图画、电脑模型等形式还原《海底两万里》中的“海底世界”。但在阅读具体某个章节时,可以根据文本特点,确定章节阅读活动。例如,在读“珊瑚王国”这个章节的时候,短任务就可以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来设计: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制作等)还原“珊瑚王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用“珊瑚王国”来命名这一章节,而不是“珊瑚墓园”。在阅读完整本书后,学生的学习成果既有“海底世界”的展示,也要完成一个总体的思考问题: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书中的具体内容,说说《海底两万里》自面世以来一直广受青睐的原因。

《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操作思路

由于整本书阅读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培养阅读兴趣必须从长远考虑,在日常教学中还要依靠单篇阅读和群文阅读,形成一个课上与课下、单篇(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相互交叉、互相补充的兴趣培养网络。

单篇文本的教学灵活性很强,可以立足于将这篇文章讲透彻,也可以把这篇文章作为“引子”进行拓展阅读。我在《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力量:经典文本解读与高品质教学》一书中曾记载了一些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课例,如“唱唐诗”“黑板画”等。这里我想谈一下如何利用1+X的阅读形式(以一篇课文带动若干篇课外文本的阅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现行的部编版教材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实施结构,强调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注重课内外阅读衔接,采用1+X方式培养并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1+X阅读理念是用阅读补充阅读,用阅读影响阅读。当量上形成一定的积累后,就会引发质的变化。我曾经在教《周亚夫军细柳》的时候推荐学生读《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教《老王》的时候推荐学生读《干校六记》,但是真正愿意去读的同学非常少。原因不言而喻,老师推荐的阅读本就可读可不读,学生也非常清楚,考试是考不到这些内容的,所以就不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可见,光有向课外扩展的篇目还远远不够,给学生介绍的文章再好,他不去读也无济于事,所以,落实1+X阅读思想的关键就在于怎么“+”。

1+X中的“1”是固定的,“X”则相对比较灵活,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相同主题(题材)的文章,还可以是看似毫不相关却有一定可比性的文章等。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当“1”与“X”没有发生联系时,拓展阅读就会形同虚设。所以教师在设计阅读活动时,不仅要让“1”与“X”紧密联系,更要让这种联系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其阅读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有了之前失败的经验,加之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地投入阅读,并且对其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影响,我在设计《〈论语〉十二章》的1+X阅读活动时,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我知道如果直接让学生去看《论语》,结果还会像以前一样。我便索性不布置拓展阅读的内容,而是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讲完课文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选择其中任意一章或几章,编写一个剧本,并最终拍成一个五分钟的“微电影”。要求:还原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讲这些话时的情景和心理;可以用文言文写,也可以用现代汉语,字数不限;一个星期后交剧本,待剧本通过审核后进入拍摄阶段。任务一出,教室里一片哗然,大家还以为我在开玩笑。在确认不是玩笑后,大家脸上露出了各种为难的神色。在经过一个星期的等待后,学生创作的剧本陆陆续续交上来了。不出意料的是,有的学生写了几千字,有学生只写了几百字,剧本效果良莠不齐。出乎意料的是,我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同学都交了作业,甚至平时会拖拉偷懒的同学也交了。从他们所提交的剧本来看,很多同学都读了《论语》,有些同学还看了一些相关的电影。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所以,作为拓展阅读的“X”完全是由学生根据需要自己确定的。虽然给了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由,但实际的效果却比教师指定阅读篇目要好。这种方法有效的关键是用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化被动的“要我读”为主动的“我要读”。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而且在日后的写作中,很多学生都将这件事作为材料写进作文中。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弊端,即受学生阅读视野的限制。如果遇到阅读面很广,需要查找的资料很多的时候,就不得不求助于网络了。对网络的使用的确应该小心谨慎,但也不必“谈网色变”。要知道,越是封锁抵制,就越有可能激发矛盾。如果学生能够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服务学习,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学生迷恋网络无非是为了打发时间,因为现实无趣,所以宁愿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所谓的快乐。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能找到一个比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更有意思的事情,他们是不是就可以脱离网络的吸引,投身于所做之事中呢?对此我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在讲《咏雪》这篇古文的时候,我将重点放在了赏析“未若柳絮因风起”与“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两个比喻的优劣上,给学生讲了审美的基本方法。上完这节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之时,李白、杜甫、岑参、苏轼、李清照,以及你,会如何回答呢?请回去查找资料完成。听到这个作业,大家又是一片哗然,但这次他们没有畏惧,而是很兴奋。

这个作业通过一个情境,将“1”与“X”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要在查阅大量的诗文资料后,才能将几个人的回答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阅读既是积累的过程,又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为自己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是确定的,“X”的方向也是确定的,但具体的阅读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掘。这个课例我在本书第二章第五节《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以〈咏雪〉为例》中有详细记载,这里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一位家长给我发来一条微信:程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给孩子带来的学习体验。他本来喜欢理科,又爱玩游戏,但是,这次他用电脑查资料,两个多小时非常专注。我害怕他又偷玩游戏,所以进去抓了他两次,但他都很专注地在查、在记录,写了满满一页纸的诗句。一个爱玩游戏、喜欢理科的男孩,居然能从电脑游戏的诱惑中走出来,专注地查阅两个多小时的资料,我想,更关键的是,他认为做这件事比玩电脑游戏更有意思。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1+X的阅读实践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不只是这个作业,还在于课上教师已经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内的固定篇目“1”,是打开课后阅读之门的一把钥匙。课内激趣更强调从语文素养出发,根据文本特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分析和阅读的方法。例如,《咏雪》这篇文章,我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审美方法是,将事物从本身的实用价值中脱离出来,再去看待这个事物的时候就是审美了。也就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的:“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学生的兴趣不在于学习了两个比喻句的知识,而是知道了(掌握了)如何用审美的眼光去分析一个平常的事物的技能。也就是说,技能要比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好比一个人刚刚学会骑自行车,虽然还不是很娴熟,也可能会摔倒,但这些都不影响他对骑行的渴望。这也正是学生为什么对这次的作业会产生如此浓厚兴趣的原因。

怀特海说:“我们中学教育的误区,就是在应该富有弹性的地方僵化刻板,在应该严谨严厉的地方却放任自流。” 我们所教的知识是严谨的,但并不意味着教授知识的过程是死板的。怀特海认为:“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 当教师眼中先看到的是知识,并且只看到知识的时候,那么知识就会离学生远去。如果教师的眼中先看到的是学生,并且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教学的目的融于活动之中的时候,知识才会被吸收、内化。

我女儿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去一个地方,但是到了那个地方,我又说不想去了,你会怎么办?”我思考了片刻后说:“既然来都来了,那肯定是不去也得去。”她笑着跟我说:“你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的思维。”我说:“那你觉得非典型‘中国式父母’会怎么做呢?”她卖起了关子,反问我:“你猜呢?”我说:“肯定是问清楚不想去的原因,然后尊重孩子的决定。”她说:“不对,非典型‘中国式父母’会第一时间选择无条件相信孩子,所以,他们不会问原因。”我为之一惊,这不就是我们在教学上的做法吗?为什么我们要教得“刻板”?是因为我们以关爱的名誉,担心学生无法接受或理解;我们把难以控制和把握学生的行为作为理由,担心他们在活动的时候出现什么差错;我们总认为时间紧任务重,一切要为考试服务,所以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将知识和技能用“填鸭”的方式灌输给学生。

建立在不信任基础上的教育,又怎么会建构起学生的文化自信呢?看到高山,哪怕是见过世界上所有的高山,都无法让人获得自信。只有登山的时候,才会让自己获得“山高人为峰”的自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放开自己的手脚,也要让学生放开手脚。与其通过机械训练,反复炒冷饭,还不如让学生在活动和情境中自己探索、体验、试错,协调、合作、选择。

《课标2022》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这段文字的重心就在于“兴趣”二字。如果课程本身或者阅读资料本身不能产生吸引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师就要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也就是说,课程本身或者教师先要“有趣”,学生才能“有兴趣”。 yuM+sq649XTEpwL5hhAKNsze0u8qY7RQ2lC3D0yYFd1FG+mpzWpKUn4SLYXvY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