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书第一部分,将呈现并解读一篇小学课文——《去年的树》,以此说明如何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并探讨文学赏析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意义。
《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文章不长,辑录如下: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从我听过的课及网上搜索的教案来看,几乎所有的教学都指向三个目标:
(1)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的友情。
(2)感悟诚信的意义。
(3)增强环保意识。
与讲《背影》指向“感恩父母”“反思自我”一样,这三个教学目标指向了价值观教育而不是艺术赏析。可以想见,思品课和班会课如果用这篇文章做素材,讲这些内容,效果一定会很好。但如果语文老师也只讲这些内容,岂不是“荒了语文的田,种了其他学科的地”?那么,我们该如何对这篇课文进行审美解读呢?下图(见下页)表明了文学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两个指向”——主题分析和形式分析,以及“三个路径”——“‘向下走’——情感共鸣”“‘向上走’——高级审美”“‘向外走’——资料关联”。
总的来说,主题分析和形式分析是文本解读的本体,二者分别指向分析文本“表达了什么”及其是“如何表达”的;“‘向下走’——情感共鸣”“‘向上走’——高级审美”“‘向外走’——资料关联”则是文本解读的具体方法。下面我们以《去年的树》为例,分别说明如何基于“两个指向”及“三个路径”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
在开始解读之前,需要澄清一些重要的问题。有些教师看了《去年的树》的解读后可能会提出:只不过是一篇小学课文,要参考那么多资料进行解读吗?小学生能理解吗?
第一,这个解读是一个样例,先不论要讲给谁,它阐明了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的方法,这些方法可用于解读其他文本,包括初、高中的文学文本。《去年的树》蕴含高层次美感,对其进行解读必然需要关联大量资料,才能挖掘、呈现其多重多向的审美意蕴。事实上,这是对解读者审美眼光和文本解读能力的考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课文,都不可能解读到位。所以,对文本进行审美解读,先不要问“为何这么麻烦”“学生能不能听懂”,而要问“我掌握文学文本审美解读的方法了吗”“我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文学文本解读吗”。
第二,质疑“小学生能不能听懂”,背后的想法可能是“小学生不需要这样的高级审美分析”。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年龄小,没能力或没必要接受高级审美教育,那么,他们从何时开始“有必要”“有能力”接受高级审美教育呢?事实上,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动画片中的某个情节会感动地哭出来,会让妈妈反复读他们喜欢的读本,这些不都是被文艺作品感动,并且在进行审美吗?还有,就像一个孩子举止优雅、穿着得体,往往是对父母观察模仿、耳濡目染的结果,从小对孩子进行审美熏陶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第三,文本解读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像宣读论文一样直接讲给学生,课堂上讲什么、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权衡。这就像成年人和孩子都需要吃鸡蛋,成年人吃煮鸡蛋就可以,给孩子吃就要多花点心思,要考虑口味、口感、形状、颜色等,甚至喂他们吃的时候还要哄一哄、逗一逗。
本书“附录”部分呈现了《去年的树》的教学设计,从中可以看到,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经验、认知水平——通过举例、提问、交流对文本解读进行了转化,将其审美意图落实到教学中。我和其他教师曾基于该设计进行实际教学,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证明该设计有可操作性。
此外,本书第二部分每篇文章的解读都辅以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的驱动,也是文本赏析的具体线索,同样有助于落实文本解读的审美意图。下面的“主题分析——升华及深化”中探讨了主题升华的合理性问题,后面的“‘向外走’——资料关联”部分分析了如何判别过度解读。读者可参阅这些内容并结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文本审美解读的方法和策略,并基于教学实践的要求准确把握文本解读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