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宋代官窑瓷器可以用于日常吃饭盛汤吗?可以。我们会这么做吗?当然不会!因为它是文物,是艺术品。以此类比,如果我们不能优化文学文本的解读,就有可能“不识货”乃至“暴殄天物”,从而失去利用文学作品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机会。

这本书聚焦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审美及高级审美,以及决定审美层次的要素是什么?第二,如何发现和挖掘文本的高级审美意蕴?

文学文本解读的意义

语文课本中的文本有两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文本。前者如说明文、告示、传记、新闻稿、访谈录、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后者如小说、戏剧、诗词、抒情的散文和记叙文等。人们通过实用类文本完成特定任务,如表达沟通、传递信息、记录备案,而文学文本的核心功能是抒情,其关键价值是使人获得美感。本书指向文学文本的解读,澄清文学文本解读的价值、目标、路径。

文学文本解读的核心目的是引导学生亲近文学作品,与作品产生深刻的共鸣,更好地感受和接受文学之美。遗憾的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擅长甚至不会教文学性文本,典型表现在未能以审美的方式解读文本并进行教学。例如,只要课文中出现了“父母”,就讲“感恩父母,要好好报答他们”;出现困难和牺牲,就讲“克服困难,勇毅前行”;对于写景之文,就讲“景色写得多美,赞叹大好河山”;面对悲剧,就把人、事、物批判一番……如此操作使文学审美荡然无存——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不识货”“暴殄天物”。

高质量文学文本的学习和欣赏对学生成长有重要意义,宋玉在《对楚王问》 中说: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曲高和寡”这一现象意味着审美是需要培育的趣味与能力,有高低和优劣之分。人有自低到高三个层面——生理、精神、灵魂——的存在,身体残疾是遗憾的,精神世界不丰富、灵魂无处安放同样是遗憾的。艺术的核心是美,是真与善的聚合物,审美指向了世界、人心的真相与本质,对丰盈、安定人的精神乃至灵魂至关重要。匮乏的、质量低下的文学审美教育造成的缺陷很难弥补,因为文学审美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就像一个只听流行歌曲甚至“口水歌”的人,成年后对高雅音乐产生兴趣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其口味、品位已经定型了。

文学文本解读面临的挑战

由于应试的压力,“考什么教什么”成为很多师生自然的选择。当前考试以纸笔测试为主,这样的考试很难容纳非标准化的、主观的艺术赏析,基于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因此被忽视、被压抑。此外,相当多的教师在文学文本解读、赏析方面的基础相当薄弱,这也是制约文学文本解读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语文教师可自问:我们能否在教学中解析并呈现文本的美,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学作品的高层次美感?我在网上作了一个有673人参与的只有三个问题的简单调查,下面是调查问题和对答案的统计结果:

第1题:有多少篇中小学课文让你难忘和感动?

难忘和感动是文学赏析的基础性、条件性反应。语文教学中有那么多文学文本,此题选择“没有”和“想不起来”的答题者合计为12.8%,不多于3篇的比例为26.2%。此结果提示,学生对文学文本的接受和赏析状况不理想。更何况我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调查问题,接受调查的人大部分都是教师(其中还有很多是语文教师)和北师大的学生,如果在一般人群中进行调查,结果可能更不乐观。

第2题:为什么这篇(些)课文让你难忘和感动?(第1题回答“没有”和“想不起来”的略过此题和第3题)

在87.2%的答题者中(除去选择“没有”和“想不起来”的12.8%),超过40%的人认为某篇文章之所以使其难忘、感动,是因为“文章好”而不是“老师讲得好”。这意味着很多老师从未讲过让学生难忘、感动的课文。

第3题:请写下最让你难忘和感动的一篇课文。

此题调查结果显示,朱自清的《背影》排在第一位,得票数为86,比排在第二位的文章得票数高出近4倍。我看了很多一线教师《背影》的教案或教学实录,绝大部分将文章主题指向“父爱”。这么讲可以吗?当然可以。这么讲感人吗?当然感人——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答题者选择这篇文章。但是,这样讲《背影》有些像前面所说的“用古董吃饭盛汤”。感动是审美的要素,但感动不等同于审美。本书在第二部分解读《背影》时会呈现一篇写“母爱”的文章,其真挚和感人的程度丝毫不弱于《背影》表现的“父爱”,但其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与《背影》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要追问:很多人被《背影》感动,其中的“审美含量”有多少?

我们应认识到一个严峻的现实,很多语文教师从上小学到成为一名语文教师,都没有接受过高质量的文学审美教育——他们的老师都没有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解读文本并进行教学,经历如此教育的学生成为语文教师后,很难在教学中实施高水平的文学审美教育。基于此,帮助教师把握文学文本解读的方法和策略,提升其文本解读水平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文本解读以高质量资料关联为基础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篇课文为例,说明文学审美的要义,澄清美、美感、审美的内涵,提出文本解读的两个指向和三个路径;第二部分选择了七篇课文,对其进行解读并提示关键教学问题。

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的创作意图、内容主题、艺术手法都很明确,而且已有相当成熟的解读和丰富的背景资料,本书没有选择这些文章进行解读。本书选的七篇文章更像幽谷之兰,只有经过仔细端详、反复品味,才能感受其撼人心魄的美。事实上,这些文章“很难教”,抑或很多教师会感觉“不知道怎么教”,从很多教案、教学实录来看,这些文章也确实解读得不够好。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教师讲的都是一望而知的内容,文章的解读流于表面化,未能触及文章的审美意蕴,学生缺乏真正的审美体验。

本书的文本解读框架和实践表明:对文章进行高质量解读需要收集、分析丰富的资料。有些老师可能会有疑问,解读一篇文章要这么麻烦吗?例如,《故都的秋》讲其写景之“细、清、静”不就行了,干吗搞那么多背景资料?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不仅文学创作要在“诗外”下功夫,解读、欣赏文学作品同样要在“作品外”下功夫,收集、分析作品相关资料就是一项极重要的功夫。举例而言,著名歌星王菲演唱的由李健作曲的《传奇》脍炙人口。2002年冬天,李健看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让他非常感动——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传奇。于是,他创作了这首曲子。我们都能意识到,这个背景资料对于理解和欣赏《传奇》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喜欢《传奇》,可能会好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了什么;如果我们读了这部小说,会对《传奇》有更深刻的感悟。

很多教师为什么在解读文本时只能讲那些“一望而知”的内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本相关资料的把握不够,便只能讲一些表面化的内容,这怎么可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感动呢?很多内容教师不讲学生也能看得到、看得懂啊。从本书第二部分解读的七篇课文可以看到,资料关联为我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丰富的、高质量的资料关联,作品被寄寓的深层次的美感被揭示出来,从而带给学生更多、更深的感动,正可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操场上跑步与在山林间健走,二者消耗的热量可能是一样的,但后者的收获要比前者多得多——可以感受清风阵阵、山泉汩汩、鸟语花香、天光云影,藉此既锻炼了身体,也陶冶了情操。基于资料关联的文本解读同样如此,关联的资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目标文本,而且这些资料本身就会让我们获得多重、多向的感悟与感动。例如,本书第二部分解读《故都的秋》,关联的资料让我们得以认识大自然对中国文人的意义,理解老庄思想中“清”“静”的审美趣味,欣赏中国文人对“枯淡”风格的喜爱,以及“悲凉”何以为美。这样的文本解读超越了单篇课文及孤立知识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非常有意义。这样做也符合当前提倡的群文阅读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更好地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是将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表现。 OlQKzVPpGxfCX/kAd9w8/Y5zHGsFCL6Pq/k9rf0AcgnWr6i4+286TguEQ7/lBb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