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现代中国逻辑学家金岳霖,小小年纪便体现出逻辑研究的慧根,进行过聪颖的推论:如果大前提是“朋友值千金”,小前提是“金钱如粪土”,就会推理得出“朋友如粪土”的逻辑结论。你认为这一逻辑推理成立吗?为什么?请详解你的理由。
二、在文学理论史上,达·芬奇曾引人注目地比较过文学与绘画的高下,在《笔记》中得出了绘画语言比文学语言在及物性程度上更强,因而更高一筹的结论:“虽然在选材上诗人也有和画家一样广阔的范围,诗人的作品却比不上绘画那样使人满意,因为诗企图用文字来再现形状,动作和精致,画家却直接用这些事物的准确的形象来再造它们。试想一想:究竟哪一个对人是更基本的,他的名字还是他的形象呢?”你认同这一结论吗?如果不认同,请从学理上清晰叙述从这一结论到你的结论的转变轨迹。
三、文学如何处理自身与“物”的关系?请从“及物”抑或“不及物”的角度,在本章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作出你的观察与阐释。可参考学者孙周兴《我们如何接近事物》等文。
四、请选择当下国内较为流行的几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对其所持的文学观作出你的评论。
五、文学融入其他领域,这种进展会不会弱化道德的基础,在想象与虚构中回避严峻现实所召唤的道德力量呢?特别是考虑到消费时代物欲膨胀确实正带来的尖锐道德挑战,这一追问就决非多余,而是作为思想方式的文学必须正面作答的。在这个问题上,无论辩称道德标准并非永恒而始终在变化,还是坦言文学本身无必然承载道德的义务,都似乎不足以令人心悦诚服。你能对此作出更令人信服的阐释吗?
六、如本章所述,在文学理论中,文学真实性这一重要基础理论既始终难以绕过与回避,也亟需更新研究的视野,那就是吸收语言论思想的新成果来更深入地揭开这个传统文论命题的丰富内涵。这项研究的难度主要在于,我们不十分习惯于在语言论哲学的背景下探讨它,尽管适当改变思维的习惯,变换看问题的角度与方位,能结出不同的果实。你能尝试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对这块目前仍较薄弱的研究领域贡献自己的智慧吗?
七、也如本章所述,索绪尔等现代语言学家深刻开创的语言学思想新传统,有力地改变了以及物性为标志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命运。然而,如果有理工科背景的初学者“吹毛求疵”地追问,这一新传统中的语言,是否也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特殊语言,比如人工智能语言时,我们应如何作答?你能通过必要的阅读与思考,来回应此种不乏尖锐色彩的质疑吗?
八、根据本章的分析,“在”的现场感受体验与“说”的离场观看反思,不仅在时间上前后相续,而且在空间上内外相别,这是否在深层次上意味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呢?请参考前贤的相关论述,如钱锺书在《管锥编》中指示的“时间体验,难落言诠,故著语每借空间以示之,强将无广袤者说成有幅度,若‘往日’、‘来年’、‘前朝’、‘后夕’、‘远世’、‘近代’之类,莫非以空间概念用于时间关系”,深入思考并尝试深度剖析这个有趣的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