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说”在英文中对应于哪些词?Fiction与Novel这两个词都可译为“小说”,它们有区别吗?
二、被国内学界用得十分泛滥而随意的“诗性”一词,究竟指什么?如果是指诗歌特性,那么还有“小说性”吗?如果没有,又如何解释“戏剧性”这个概念的合法存在呢?请结合一定的理论资源,尽可能有力清理这些长期以来似乎总显得纠缠不清的疑难问题。
三、请任选以下两题之一,在比较中作出你的评论:
1.顾随与叶嘉莹的诗歌观
2.昆德拉与王安忆的小说观
四、从历史上看,西方的剧场(如古罗马圆形大剧场)规模之大,非中国的戏园(如《红楼梦》中描写的戏班)可比拟,西方人看戏,一开始就显得正经而当成一回事来做,中国人看戏则大抵看热闹与寻乐的成分居多。你能从这种差异想到什么呢?鲁迅极力批判的中国人的看客心理,能从这种特征中找到某种解释吗?
五、小说虽在中国传统文人中颇受轻视,却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著名学者赵景深在其所著《中国小说丛考》里便曾提到“柴堆三国”,指出“曰《柴堆三国》者,乃乡人农隙之时,三五成群,身倚柴堆所谈之《三国》也”。这种反差说明什么?你能展开对“柴堆三国”及相关民间小说素材的深入调查与考察,写出有意义的相关文字吗?
六、在神话与小说的关系上,中西方的具体表现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认为比起西方来,中国没有“神”而只有“仙”,你同意吗?根据学界的研究,《聊斋志异》等中国小说中屡屡出现的花狐鬼怪,更多受到中国古代的精气观念(《管子》一书即有相关记载)影响,着眼于肉体而非超越性、彼岸性的精神。从诸如此类的背景材料中,你能获得什么借鉴吗?
七、文学进入新闻,也可能带来两方面的质疑,一是新闻的真实性会不会由此被削弱,二是有没有可能产生媚俗的消极伦理后果。对这两点质疑,你持何看法呢?
八、民间流传着一种著名的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新闻被排列在立法、行政与司法后,当作“第四种权力”践行。诸如此类的现象启示了你什么?你愿意沿此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对性作出新的阐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