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春秋时期,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把像婴儿一样的肉体与精神高度自然和谐的境界,作为修身的目标。其后庄子提出“心斋虚静,去除成心”的理论,也蕴含着童心的本质。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童心说”。李贽云:“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又云:“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意为:童心是人们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天性,是真情实感。保持童心,就是要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而不要矫揉造作,更不能虚情假意。李贽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追求生命个体意识的觉醒,追求生命个体的独立自由。
现代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尤其以“童心崇拜”著称,认为儿童时代是“黄金时代”。其在《做人得有点“童心”》一文中说:“世间教育儿童的人,父母、老师,切不可斥儿童的痴呆,切不可把儿童大人化,宁可保留、培养他们的一点痴呆,直到成人以后。因为这痴呆就是童心。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种‘趣味’。培养童心,就是涵养趣味。小孩子的生活,全是趣味本位的生活。”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借鉴中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童心教育,其要义是“葆童真,激童趣”,旨在终结儿童成人化倾向,把对儿童的教育工作转到“童心为本”上来。童心教育的提出,在于敬畏儿童成长的规律,是学校品质提升、内涵发展的自我要求。首师大附小通过制度建设、课程设计以及教师发展等方式,让“童心教育”理念落地。
教育家诺尔特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政变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到罪恶感;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里,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办事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里,他将学会爱这个世界……”学校是学生赖以生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土壤”。有研究显示,学校积极的心理环境可以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积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显著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与问题行为,并提升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然而,现在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也变得多元化。世俗的名利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重表面效果、浮躁虚夸等倾向,在慢慢侵蚀着教育的肌体。童心缺失,教育不能创造适宜的环境,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轻德的现象依然存在。有许多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过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等问题,这与我们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心理环境的营造,往往缺乏一种宽松、安全、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创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对我国中小学校积极心理环境质量的“体检结果”,并率先提出设立“学校心理环境预警线”。该指数以科技部基础工作重点专项“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建立的全国代表性数据库为依托,以其中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00个区县600多所学校的7万多名中小学生对于学校学习、人际交往、活动的报告为基础,第一次客观反映了全国小学和初中学生对学校环境的直接感受,揭示了义务教育阶段全国中小学校心理环境存在巨大的校际、区域和城乡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城乡、学校之间在软环境质量上差异巨大,约11%的中小学校心理软环境处于“心理环境预警线”之下,在学校纪律秩序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自主发展等软环境指标上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并及时督导改进。
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会发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校教育缺少对童心的关注。虽然国内外研究者提出关于童心的论述,呼吁教育要关注童心,要回归童心,但多限于经验的推断和现象的描述,缺乏对童心的内涵的深入实证性研究,缺少落实童心教育的整体性实施方案,缺少对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建设的系统性设计。教师不够重视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对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品质培养的价值,不太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尤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低期望,等等。因此,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教育的本质和儿童童心特点与发展规律,对童心教育的心理育人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