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酝酿构建—实践探索—完善提高”三个阶段中,研究团队致力于全方位改革和践行童心教育。
第一,酝酿构建(2014—2016年)。敬畏儿童成长规律,构建儿童幸福童年,童心教育初现雏形。上海市浦东新区育童小学从办学初的“自信教育”到“生命教育”,从关注儿童生命成长,到开展父母效能训练等,为孩子幸福的童年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益,注重课堂中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被尊重、被欣赏、被关心、被挑战、被理解的过程中快乐学习。育童小学于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2016年成为浦东新区家庭教育分中心。学校在传承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始终关注学生的幸福与健康。
第二,实践探索(2017—2020年)。探索儿童童心现状、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聚焦童心课程体系和童心课堂心理环境的建构,明确提出童心教育的理念,深化科学心理育人。学校拍摄的微视频《育人育童育心》获评2017年浦东新区微视频大赛三等奖;2018年完成为期四年的区级重点课题“普通小学教师运用心理效应改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获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荣誉;2019年启动区级课题“基于童心的课堂心理环境建设的研究”,建构了童心教育的课程体系,并致力于打造童心课堂,建设基于童心的课堂心理环境,确立童心课堂的评价指标;2020年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示范点等。学校各项工作全力推进,育童智、促童思、激童趣、葆童健,探索童心教育的实现方式。
第三,完善提高(2021—2025年)。继续完善童心教育理论,推进童心教育实践模式,构建童心教育育人模式。育童小学以“教育好每一位儿童”为办学理念,以“追随童心成长,培育生命力量”为办学目标,以培养“身心健康、基础宽厚、自主自立、特长初露”的学生为育人目标,践行童心教育。2022年课题成果《童心教育:小学心理育人的校本实践》荣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二等);2024年“童心教育”作为优秀成果在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多所学校推广应用。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新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融智共生、悦享成长”的办学理念,让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更能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情感的升华。学校致力于为师生提供一个愉悦的、舒适的、能被人视为“乐园”的童心教育环境,切实有效地开展和落实童心教育。童心教育的推广将带来教育视野的拓展、改革的深入,为孩子们带来更丰富、更深度的教育体验。
第一,加强价值引领。通过政策分析与理论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中汲取营养,总结童心教育的工作经验,贯穿育人为本的各个步骤。
第二,坚持儿童立场。了解儿童成长的认知和社会性特点以及心理发展规律与需求,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次序,完善儿童自我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三,应用系统思维。整合育人要素,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系统地整合各门课程与活动、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协同育人,贯彻童心教育的理念。
第四,实行动态修正。在践行和落实童心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经过多次循环往复,使童心教育的实施方案更科学、更合理。
采用文献法,明确童心教育的内涵;通过收集、鉴别、整理和分析关于课堂心理环境构成要素和基于“童心”的课堂心理环境建设目标的文献资料,从而形成对课堂心理环境要素和建设目标的规律性认识。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育童小学儿童的童心现状进行实证调查,考察了解学生的客观情况。采用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增强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定若干位教师定期上研究课,系统地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地探究,用以探讨基于童心的课堂心理环境的特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观察—调整,不断修正童心教育的实践内容,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思考,找出问题所在,完善实施计划,调整研究目标、内容、途径、策略、方法和步骤。采用经验总结法,对童心教育实践研究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