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童心教育的缘起

一 问题提出

教育要基于儿童,发展儿童。儿童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保持童心是6—12岁孩子心理发展的需求。开展童心教育,以儿童的自然天性为起点,呵护和培育儿童的成长之美,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童心是儿童精神的凝结,是孩子本质的升华,是纯真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更是个体生命展开的精核。童心中蕴藏着个体一生求知、为人、生长的动力和原型。

然而,成人漠视童心、误解童心,社会忽视、扼杀童心,甚至将童心视为幼稚而无用的存在的情况相当普遍,教育“内卷化”严重,急功近利的教育导致孩子未少先成。童心教育旨在终结儿童的“成人化”倾向,回归儿童本真,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把对儿童的教育工作转到“童心为本”上来。童心教育理念的提出,在于敬畏儿童成长的规律,也是学校品质提升、内涵发展的自我要求,充分顺应和践行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教育教学的新形势和新理念。

教育应养护童心,让童心繁盛。针对小学童心课程建构不系统、童心课堂建设不力、实施缺乏整体性等问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上海市浦东新区育童小学为主的研究团队倡导教育要回归儿童本体,立足尊重生命规律、维护成长权利、呵护健康成长,历经“酝酿构建—实践探索—完善提高”三阶段,在自信教育、生命教育、父母效能训练、基于童心的课堂心理环境建设等十余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实践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本成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本书中的“童心教育”,是指以童心为本,以“心理育人”为抓手,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次序,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引发儿童好奇心、促进儿童求知欲、发掘儿童创造力,营造儿童世界,让每一位儿童快乐学习、积极成长。本书中的“心理育人”是以童心教育为特色的教育体系,不局限于心理教师个人的工作或者心理条线的工作,而是要发挥学校所有部门、所有教师的作用,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过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体系建设以及家校共育中,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呵护儿童的童心,让童心幸福地蔓延。

二 研究意义

“内卷”时代,如何让孩子的生命舒展,是一个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生命的舒展在于身心和谐。教育需要回归童心。对于尚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呵护童心,就是赋予教育以生命和活力。秉持童心教育理念,不仅针对儿童的当下,更是对儿童未来生命的关怀。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贯穿其一生。正确认识童心,尊重儿童成长和发展规律,保护童年生态,给予儿童正确的指导,才是真正的善待成长、善待生命。

本书秉承“童心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为着力点,提出并践行具有特色的童心教育理念,系统性地建构了完整的童心教育机制。在实践基础上,深入调研儿童的童心现状与发展趋势,形成以“童心”为主题的“三层四类”课程体系,打造“支持接纳”“公平公正”“自主合作”“守纪有序”的童心课堂心理环境,确立“三视角四等级”的童心课堂评价体系,创建基于童心的课堂物理环境,组织基于童心的课外实践活动,建立“四阶梯”式的童心教育实践机制,整体推进童心教育实践,构建童心教育心理育人的模式。

本书以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基础,通过长期的“童心教育”实践锤炼而成。本书完整的童心培育体系充分顺应和践行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教育教学的新形势和新理念。 lfvbtJTW1yxH5o3v+uuQQiGoPawFMvMOHtkVYsR0HX+5aPVtDwYAe6j/cgsl5a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