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课堂心理环境建设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校心理环境日益受到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关注。美国教育部和疾控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都将学校心理环境的建设及其改善作为促进学生健康,增进学生与学校的联结,防止辍学和改进学校质量的“重要书”。

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专项书和国家科技基础重点专项等资助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多所高校及研究院共同努力,于2014年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良好全国代表性的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体系,研制出适用全国监测的工具,重点评估在学校中保证儿童身心健康的积极心理环境特点,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提升提供新的支撑。部分研究成果显示:通过建立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学校水平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解释了学校心理环境对中国儿童青少年学业成就、学习动机和态度、自我概念、问题行为等重要心理特点发展的影响作用及不同层级因素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扩展学校心理环境的研究角度,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中开展学校层面的心理环境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保护童心,对学生的认知、态度、情感和心智健康成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学校中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具有广泛的影响,传统上,学校的心理环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二是在班级或者课堂层面。学校是学生赖以生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土壤”,课堂活动则是他们生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而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课堂环境,尤其是积极课堂心理环境则是必不可少的“阳光和雨露”。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课堂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课堂心理氛围等,包括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学生情绪等,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堂心理环境建设就是要保护童心,把“童心”还给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有“梦想”的地方。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本书的初衷和目标是建设基于童心的课堂心理环境,从保护、唤醒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等出发,促使课堂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课堂心理氛围向善、向上、积极,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性的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学生心智健康成长。

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知觉,尤其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的相互影响以及人际关系的知觉,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共同作用形成的,对课堂教学具有实际影响的所有心理环境因素。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只是取决于学生对知识和经验的理解和掌握,还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情境下心理环境的体验,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合作、共振的心理环境。师生关系往往决定课堂心理环境的方向,教师应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谅解学生的错误;禁止一切有损学生自尊和人格的言行;尤其要注意为学生平等地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而高效地接受教育;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相当重要,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尤其要特别关心班级中遭孤立的学生,帮助他们改变不利于人际吸引的个性特征,引导全班同学主动接近他们,通过增进相互了解,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

目前国内在课堂心理环境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一是主要探讨它的作用、制约因素和建设措施等。二是研究的角度是从课程的教学需要出发,把建设措施建立在某些层面上,如设定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情景、教学艺术和教学心理等因素。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其评述对我们的启发是:保持“童心”,是6—12岁孩子心理发展的需求,正是我校孩子心理发展的需求。积极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智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也有利于保护童心。 lfvbtJTW1yxH5o3v+uuQQiGoPawFMvMOHtkVYsR0HX+5aPVtDwYAe6j/cgsl5a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