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达成统一的状态。2017年9月,全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童心课程是在童心教育的理念下形成的具有实践价值的学校发展方式。童心课程不仅秉承童心教育的真谛,同时也整合课程本身独有的目标,形成童心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和学校童心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童心课程的设置突出对“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的培养。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中实现能力的培养,在以活动为基础的课程中突出知识的转化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校聚焦童心要素,整体规划课程,努力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构,形成以“童心”为主题的立体多元的课程文化,建构“三层四类”课程体系。围绕“三层四类”,打造校本课程。三层分别是:面向全体的基础型课程、面向部分的拓展型课程、面向个体的探究型课程;四类别分别是:启童智、促童思、激童趣、葆童健四个领域,总计12个课程模块,如图4-1所示。
启童智:培育儿童智力,主要科目课程是保证童心教育实施的最基本课程。
图4-1 童心课程模型图
促童思:促进儿童思考,相对应的课程是更注重儿童的思维训练,与童心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内涵一致。
激童趣:激发儿童的兴趣,相对应的课程,例如音乐美术、文化节等都是激发儿童兴趣的课程。丰富童心活动。活动为儿童提供成长的经验,儿童会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成长。小学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等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机会。
葆童健:葆儿童的健康,设置相对应的课程,例如体育与健身等,是强健体魄、促进儿童健康的课程。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在童心文化的发展,真正成为学生敞开心灵的场所。
育童小学的课程体系设置都是围绕童心进行,启童智、促童思、激童趣和葆童健是童心教育在具体课程中的表现。无论是基础型、拓展型还是探究型课程均是从启童智、促童思、激童趣和葆童健四个方面进行设置,也都很好地体现了童心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内涵。
童心课程的调整是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精选,而不是一味地叠加,目的是让儿童既学习广泛的知识,又不增加过重的负担。童心课程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成一个新的复合型整体,强调其内在的联系:基础型课程强调基础知识和学力的提升,夯实儿童的基础知识;拓展型课程从能力拓展性入手,实现基础性与能力的提高,符合儿童成长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寓教于乐;探究型课程以活动的形式推动了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与联动,丰富儿童的个性,促使儿童全面感受童心课程的文化。按照12个课程模块,学校设计相应的分类科目,建立特色童心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如图4-2所示。这些课程以多元化层次体现课程内容的灵活性。童心课程鼓励儿童积极地参与课程建设,让学生在“育人为本”的课程中变得主动。课程模式由“教”学生转变为“激发”学生。
图4-2 基于童心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