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因斯坦认为“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在心理学中,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 。动机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反映人类行为的主动性特征。从个体动机的自发性与目的性看,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分。外在动机由活动之外的目标或奖赏引起,如幼儿对学习活动本身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赢得父母老师的表扬与奖励而进行学习。内在动机则是“一种不依赖外在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为的东西”。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在他看来,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即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 。学习是由经验或者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学习是知情交融的过程。研究学习过程本身离不开对教学过程的探讨。教学活动虽然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离不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幼儿以及认知信息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窥见一斑。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于治学三种境界的见解,就把好学、乐学作为学习活动的理想境界。明代王守仁认为学习中的愉快情绪体验对于儿童来讲,其重要性犹如时雨春风之于花草树木之生长。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自己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类最初的好奇心来自婴儿的探究反射。观察发现,婴儿一旦发现新奇事物,就会用手触摸,用舌头品尝。到了幼儿期,好奇心更加强烈和明显,他们通过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最初是情景性的,如果受到鼓励与强化,就会变成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好奇心对于幼儿之发展,具有莫大作用,幼儿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产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东西相接近”。
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也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他认为,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也许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生活受到的鼓励。幼儿好奇心很强,这也许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有关。在他们看来,周围环境中的许多事物都是新奇的,很多都出乎他们的预期,他们想要观察、探索、询问、操作或摆弄这些事物。这些都是好奇心的外在行为表现。如果这些行为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就会逐渐内化为幼儿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缺少环境的鼓励与支持,这些行为会逐渐消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冷漠、回避等心理倾向,从而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
本次调查中,运用研究者陶阳(2019)编制的《小学生好奇心问卷》对于育童小学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测量,包括4个题目,例如,“对我而言,尝试新的游戏和活动,是一件有趣的事”。该问卷采用5点评分,其中,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问卷的一致性信度系数是0.62。
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好奇心进行分析,从表3-2可知,育童小学的男生在好奇心总分上的平均分为3.95,女生的平均分为3.94。统计检验发现,性别差异不显著,统计值为 t =0.20, p >0.05。
表3-2 不同性别儿童好奇心水平的平均数差异检验
对不同年级儿童的好奇心进行分析,从表3-3可知,育童小学儿童好奇心存在总体的年级差异( F =2.67, p <0.05)。通过事后比较分析( LSD )发现,四年级儿童的好奇心得分相对最高。
表3-3 不同年级儿童好奇心水平的平均数差异检验
注: * 代表显著性 p 小于0.05。
从图3-1可以看出,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呈现出“M型”,即二年级和四年级时,儿童的好奇心得分相对较高,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时的好奇心得分较低,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值得关注。
图3-1 儿童好奇心水平的总体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