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一个过渡的时代,一个需要哲学也必定会产生哲学的时代,一个召唤哲学教育应运而起的时代。哲学者何?爱智慧是也。过渡者何?转识成智,从“知识就是力量”的现代转向“智慧才有力量”的当代是也。英雄者何?怀抱人类最高的希望,直面人类最根本的困境和有限性,在虚无和不确定中投身生生不息的大化洪流是也。
自有哲学以来,它便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往往也是大教育家,如孔子、苏格拉底,如王阳明,如雅斯贝尔斯,如杜威。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哲学教育的重要性亦是前所未有。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既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大地与天空的承载包容极限,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亟待改善。在这个时代,世界文明新旧交替,它既是波谲云诡的,又是波澜壮阔的,人与人、群与群、国与国的相处之道亟待改善。一言以蔽之,社会生活的彻底变革逼迫我们作出哲学的追问:我们关于人与世界的基本观念和理想需要进行哪些调整?易言之,我们需要在基本观念和理想层面反思现代性,开创出与新的时代相匹配的当代哲学。然而,基本观念和理想的“调整”显然不能局限于理论层面,它必然要求从理论走向实践:通过教育调整人们的基本观念和理想,进而通过人的改变实现社会的改变。在这里,哲学、教育和社会改造携手并进。此套“哲学教育”丛书,其立意正在于此。
华东师范大学以教育为本,自立校以来便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与社会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以哲学强校,其哲学系自创立以来便追寻智慧。哲学学科奠基人冯契先生早年从智慧问题开始哲学探索,晚年复以“智慧”名其说,作《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等三篇,以“理论”为体,以“方法”“德性”为翼,一体两翼,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最终关切如何通过转识成智的飞跃获得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以养成自由人格。理想人格或自由人格如何培养,既是一个哲学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哲学教育实践问题。在几代人探索育人的过程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逐渐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人自觉的教育原则:在师生共同探究哲学理论的过程中,学习像哲学家那样思想(化理论为方法),涵养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化理论为德性)。我们深信,贯彻这样的哲学教育原则,有助于智慧的创获,理想人格的培养,以及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是为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2021年,岁在辛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