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定义

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大多数人对日月山川、四季更替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等认识得比较清楚,而人的精神现象、心理活动往往涉及非常广泛的领域,例如,记忆、思维、情绪、能力、气质、性格等,这使得有些人对心理现象存在不正确的理解,认为心理学是深奥的、具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甚至把心理学与算命等封建迷信相提并论,这些是完全不正确的。

尽管心理学在它的萌芽时期渗透着许多不科学的观点,甚至是荒谬的论断,但它在步入20世纪后,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重要应用价值的科学。

心理学的英语“psych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其本义为“心灵或精神解说”。在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现代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W.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并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学界对心理学做出了相对统一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探讨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神经生理机制,其研究目标和方法与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性质。但人又是社会实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因此,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中间)学科。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分为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脑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注意是伴随心理活动过程的心理特性。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凡客观事物能符合并满足自己的需要,人就会对其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为实现既定目标而有意识地调节与支配行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志的体现。意志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意志行动体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人们通过调节自身的言论和行为来达到预定的目的。

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有机且完整的人类心理活动。一方面,认知过程会影响情绪情感过程。“知之深,爱之切”说明认知过程对人的情绪情感具有重要影响;“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认知过程对人的意志过程也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情绪情感过程又会反作用于认知过程,没有情绪和情感的推动或缺乏良好的体验,人的认知活动就不可能深入发展。同时,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认知过程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控人的情绪和情感活动。

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共同特征,是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人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二)人格

由于心理过程发生在具体的个人身上,而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及其所处的后天环境不同,这就使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独有的特征,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指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称,有时也把它与个性看作同义词。但人格与个性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别:人格是对个体心理特质的阐述,即从总体上说明个体行为的原因,而个性指个体在典型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人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对象。

1.心理倾向性

心理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及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积极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心理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需要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引起的使个体进行某项活动的基本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驱动下产生并趋向预定目标的心理动力;兴趣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或客观环境的总的看法。心理倾向性随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有以下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在儿童时期,兴趣是支配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主要动力;在青少年时期,理想上升到主导地位;在青年后期和成年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心理动力,它们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其中世界观是心理动力的最高表现形式和最高调节器,它集中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

2.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且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在活动效率及潜在可能性方面存在差异。气质和性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在不同情境中也能表现出一贯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产生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性格是人在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征。性格在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气质和性格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与其他人相互区别。

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彼此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心理过程,人格就无法形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没有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态度体验而产生的情绪情感,没有积极改造客观事物的意志,人格就会成为无本之源。反之,人格又会反作用于人的心理过程。

概括地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发生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人格形成、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人格之间的关系的科学。要深入了解并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就要从整体上考察人的心理活动。

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可将其分为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根据心理学涉及的领域,可将其分为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

一、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

(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

人的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与属性,它包括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脑的发育完善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等。心理学研究还借助计算机科学来模拟人类的智慧与行为,如知觉、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推理与决策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和手段与自然科学相似。

但人又具有社会属性。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当人离群索居,不与他人交往时,其语言表达能力就不可能得到顺利发展,也不可能获得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当然就不具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等,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社会科学性质。

(二)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人脑对客观事物主观反映的规律性,它既涉及人脑的机能,也与社会环境相互关联,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现象。因此,心理学要研究人脑这一高度发展了的物质的运动,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和人格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及变化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促使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神经生理机制与功能,还要研究人的心理的社会化,以及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由于人的社会实践范围广泛,其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实践领域心理活动规律的揭示,指导人们学会遵循心理规律有效地从事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心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迅速扩展并得到高速发展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活实际的需要。现代生活的多元纷繁,使人对心理素养高度重视,尤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开发等。同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竞争加剧,导致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挫折,由此产生了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二是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科发展迅速,如生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计算机学、管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不断与心理学交融并发展形成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这些都促进了心理学的飞速发展。

二、心理学的分类

经过不断发展,心理学在理论上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在应用上已经与各个实践领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发展出了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是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涉及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及需要、动机和性格等心理特征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普通心理学在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是心理学入门的基础知识。

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主要探讨在生理过程、神经生理生化等方面心理活动的生理机能。生理心理学在现代脑科学研究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揭示心理现象在脑部的解剖特征机制以及与脑功能方面的相互关系。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它以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与规律为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分为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育和人的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研究内容涉及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形成、知识与技能掌握、教师的心理品质、影响教学过程的心理因素,以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规律和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影响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在群体环境下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涉及个体如何受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行为,以及在受到压力时如何做出顺从的行为,包括个体社会化过程、印象形成、社会态度、人际吸引和群体心理等方面。

工业心理学包括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它涉及工程设计中如何使设备适应人的活动特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改变领导与管理风格、激励员工开发潜能、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原理诊断及治疗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涉及情绪问题、行为异常、智力迟钝、适应困难和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临床心理学家不同于精神病医生,他们以心理学原理揭示心理问题,运用心理矫正技术与方法使来访者恢复正常心理活动,通过咨询等一系列程序,改变来访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负面态度和行为模式,使他们能够重新适应社会生活。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心理活动的内容

构造主义心理学学说最早由冯特提出,后经他的学生铁钦纳(E.B. Titchener)在美国宣扬推广。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意识经验的科学,该学派采用内省的方法,通过分析口头报告来了解人的心理结构。

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意识经验包括内容、过程和原因。内容是人所经历的经验,包括感觉、意象和感情;过程是经验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经验是如何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原因是探究各种经验产生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因果关系。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有目的的心理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 James)和杜威(J. Dewey)。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这比把心理或意识看作结构要素更重要,人的“意识流”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机能主义心理学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在实际应用领域的发展。

三、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的心理

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 Wertheimer)、苛勒(W. Köhler)以及美国心理学家考夫卡(K. Koffka)等人创立。格式塔是从德文“Gestal”音译而来的,意为“整体”“形状”或“完形”,它强调的是知觉的组织。格式塔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作为整体进行探讨,而不是简单地把心理或行为分解为部分。例如,一支乐曲对人来说是一个整体,若把它拆分成各种音符,人就无法感受其整体的旋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同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和决定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理解和学习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精神分析理论:心理活动的动力

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 Freud)在1896年提出。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生活或意识像一座冰山,只有露在海面上的一部分可以被看见,其他隐藏在海面下不能被觉知的部分是潜意识,人的言行会不断地受到潜意识中的观念、冲动、欲望等的影响。因此,人的思维、感情、行为的发生并非偶然,且儿童期的经验对个体日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成人是由儿童创造的。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1)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比多(Libido)等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2)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以及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相应特征;(3)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解释三种“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精神分析理论影响了人类文化和心理学的发展,使原先仅对某些心理现象进行片面探讨的心理学转而关注起了趋向内部的、对个人整体方面的研究。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及相关临床实践的发展,心理学越来越重视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受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后来又出现了新精神分析理论(neo-psychoanalysis),它们修正了弗洛伊德的部分观点。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解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 B. Watson)和斯金纳(B.F. Skinner)。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客观研究的意识。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该遵循刺激—反应公式,把研究的重点由内隐的心理和意识转向外显的可以观察的行为,且应当重视环境因素,因为环境因素是影响行为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遗传的影响则可以不必理会。华生曾宣称,社会若需要某类人,他就可以把任何智力与身体正常的人,教导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如数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律师或军官,也可以让他成为乞丐、流氓或罪犯。

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客观的、可以验证的实验方法,使心理学最终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对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其在学习规律、条件反射、奖励和惩罚的应用、行为矫正等方面,以及在治疗精神障碍、抑制攻击行为、解决两性问题和克服药物成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行为主义心理学排斥内省法及意识经验,使心理学研究的内涵窄化,从而阻碍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 Maslow)和罗杰斯(C. Rogers)在20世纪中叶创立。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通常被称为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一势力和第二势力,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被称为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以正常健康的人为研究对象,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发展和掌控自己生活及行为的动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蕴藏着巨大、无限的潜力,每个人都具有寻求自我实现并达成该目标的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该充实人们的生活并帮助人们挖掘自我实现的潜能。因此,心理学要研究的是如何通过改善环境和创设条件来充分发展人的潜能,以实现个体的自我选择,使个体拥有其所追求的更具创造性、更有意义和更令人满意的生活,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并对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诠释,这对当今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治疗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七、认知心理学:多水平、多层次的信息加工

认知心理学以人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索人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通过实验结果建立的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模型,促进了人们对心理活动过程的理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智慧发展,要着力探索人类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与机能。他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即使个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认知心理学促进了人们对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理解,尤其是关于人们如何理解外部世界,以及如何描述心理活动模式和变化的过程。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通过科学研究程序来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从而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

一、观察研究法

观察研究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方法。例如,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了解其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人格特征等。

观察研究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过程,即观察者是被观察者活动中的一员;另一种是在旁观察而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原则都是不能让被观察者发觉自己正在被他人观察,否则他们的行为表现就会受到影响而导致结果失真。

观察研究法的优点是使被观察者的心理活动自然流露,从而保持了研究的客观性,使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足之处是很难对观察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及难以对结果进行精确分析,分析容易受观察者本人的知识经验、兴趣、愿望和观察技能等因素的影响。

二、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然后对其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不但要求实验者提出研究的问题,即“是什么”,还要求他们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即“为什么”。实验研究法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采用实验研究法研究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时,重点是在控制条件的前提下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将由实验者安排、控制与实施的实验条件称为自变量或独立变量;将实验者所要观察、测量和记录被试做出的反应称为因变量,它们是实验者要收集和研究的真正对象;将实验者欲排除的某些条件,以避免实验结果受到它们的影响的称为控制变量。例如,在探讨阅读速度和记忆的关系的实验中,要求被试阅读材料的数量及速度等是自变量,被试对材料的记忆结果是因变量;在阅读过程中,光线、阅读内容的深浅、阅读动机、噪音等变量是控制变量,它们虽然不是实验的目的,但为了避免这些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实验者需设法对其加以控制。

三、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指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所做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对同一事物所做反应的差异的方法。心理测验法按内容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分为个别测验和整体测验等。采用心理测验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心理测验的可靠程度。如果同一个体多次接受同一测验,得到的结果均相同或大致相同,则可以说测验的信度高。效度高则是指测验有效地测量了被试的心理品质。心理测验法经常被用来探讨难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问题,是量化研究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的主要工具之一,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四、相关研究法

相关研究法是指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行为表现与客观事件之间是否相互关联以及其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例如,该方法可用于研究子女的智商、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状态,以及所获成绩与其父母的个体情况是否相关,相关程度如何等问题。

相关研究法既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开展,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基本步骤是通过测验获得两个因素,然后运用统计处理技术揭示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并用相关系数加以说明。相关系数从-1.00到+1.00,如果相关系数是+1.00,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完全正相关;反之,如果相关系数是-1.00,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完全负相关。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之间智商的相关系数为0.86;子女与父母之间智商的相关系数为0.35。

五、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被试各个方面的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个体详细信息,经过分析推知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的方法。个案研究法的特殊形式是晤谈法。

通过个案研究,研究人员能解释某一个体的某些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这既是该研究方法的优点,也是它的不足。因为某一个体的个案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体,因此,该方法无法被用来对人类整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进行概括。

六、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在实施时虽然以个人为对象,但其目的是通过调查很多对象获取大量数据、资料,以此来分析与推测群体的心理倾向。

调查研究法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问卷调查,即通过让被调查者回答事先拟定好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以此来分析与推测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第二种是晤谈法。晤谈法是通过面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此来分析与推测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法。晤谈法一般不需要特殊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和施行。 H6FNC6kRMnM0zuayYdSISYNykGwMRu6UN2kyIcC4BB/YEBIAE9LcBwaqEgVd+m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