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例如,人脑中出现小学老师的形象就是表象。表象是人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与加工的过程,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对事物的心理复现,是由人脑中刺激痕迹的再现引起的。因此,表象是以感知觉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形成的,没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表象就无法形成。但表象不是感知觉的翻版和重复,而是感知觉痕迹经信息加工后的产物。由于表象的形成不需要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人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借助概念进行,也可以借助表象进行,它对人的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表象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人脑中呈现,具有直观形象性特征。但它不同于感知觉的直接性特征,表象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不如感知觉那么鲜明、完整和稳定。例如,在电视中看到天安门的建筑、听到的伴随音乐是具体的、完整的和稳定的,而当回忆这些镜头时,脑中所呈现的形象,其清晰性和完整性就比较模糊,耳边回响的乐曲也会时强时弱或断断续续。
表象反映的事物形象不是某个具体事物或事物的某个特征,而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或共同特征,是一种归类了的事物形象。这是表象与直接感知的形象的重要区别。例如,看到某棵树的形象是具体的,但在脑中出现“树”的表象则是概括了的各种树的形象。
表象的概括与思维的概括是不同的。表象是对一类事物形象的概括,而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是抽象的概括。表象的概括性不同于思维的概括性,主要表现在表象是形象的概括,思维是概念的概括。在表象的形象概括中,混杂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而思维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了非本质属性。表象的概括具有形象性特点,仍属于感性认识范畴。
表象是人类表征知识的重要形式,许多知识是在人脑中以表象的形式存储的,当这些形象再次在脑中呈现时,人就能够识别它们。表象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打破了受当前事物直接作用的认识局限,使认识趋于概括化,是人类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表象的直观性和概括性决定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例如,人在活动前总是在脑中形成“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表象,这些表象使人能解决问题。因此,表象是人类心理活动区别于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质所在。
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表象的直观形象性来看,表象与感知觉相似;从表象的概括性来看,表象和思维相似。但它既不是感知觉也不是思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表象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打破了人的认识受当前事物直接作用的制约,为概括的形成奠定了感性基础,使人的认识活动趋于概括和深刻。研究表明,表象训练能帮助人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发展智力。表象作为一种信息表征,在学习和记忆以及解决问题与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表象形成时占主导的感觉通道的不同,可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等。
视觉表象是人脑中感知过的具有视觉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等)的形象,一般比较鲜明。听觉表象是人脑中感知过的具有听觉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和旋律等)的形象。在听觉表象中,言语听觉表象和音乐听觉表象最鲜明和突出。动觉表象是在人脑中出现的动作方面的形象,它可以是视觉的,如各种动作姿势的形象,也可以是动觉性的,如有关使用力气或动作幅度大小的表象。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都有其相应的表象。
各种表象的作用随社会实践内容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但表象往往都是综合起作用的,以感觉通道划分表象只具有相对意义。对大多数表象来说,其具有混合性质,因为一个人在知觉某事物时,往往要同时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例如,舞蹈演员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这离不开听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的综合作用。由于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各种表象所起的作用也各有侧重。一般而言,画家具有较好的视觉表象,音乐家具有较好的听觉表象,体操运动员具有较好的动觉表象。
根据表象形成的概括化程度,表象又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人感知某个事物并形成与此相应的表象,称为个别表象。人感知某一类事物后概括地形成反映某类事物的表象,称为一般表象。个别表象反映个别事物的具体特征,一般表象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概括化了的特征。
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关系紧密,个别表象是一般表象的基础和核心,一般表象是在个别表象基础上产生的,由许多个别表象概括而成,它所反映的是个别表象的特征,但又不是原封不动的、呆板的反映,而是有所取舍的反映,具有更高的概括性。一般来说,表象总是沿着从个别表象到一般表象的方向并向其深度和广度发展的。
根据表象的创造性成分,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记忆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人脑中的重现,保留了客观事物的主要形象特点。想象表象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和整合而形成的新形象。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都有一定的概括性,但是想象表象不同于记忆表象,它是在对原有表象进行联结、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形象,是一种新的过去未被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它既可以是现实世界中存在但自己没有感知过的,也可以是世界上尚不存在甚至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事物。但是,想象表象仍源于客观世界,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殊形式。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形式特殊的高级认知活动。人不仅能够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形象,而且能够利用已有表象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例如,根据他人口头或文字描述,一个从未看到过雪的人,可以想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想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形象性是指想象处理的主要是直观生动的图像信息,而不是词和符号,但它们不是原有表象的简单再现。新颖性是指想象产生的新形象不同于个体亲身感知过的、简单再现于头脑中的记忆表象,它可以是个体从未亲身经历过、现实中尚未存在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机械设计师绘制新机器的图纸、建筑师设计新型建筑的蓝图、文学家塑造千姿百态的典型人物形象等,都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新颖性。
想象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想象的预见功能是指一个人能对客观现实进行超前反映,以形象的形式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认知。人类进行实践活动,总是先在脑中形成未来活动过程和期望结果的形象,并利用它们指导和调节自己的活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和计划。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工程师的工程设计,都是想象预见功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必须具有想象力,如果想象力贫乏,思考问题考虑的面就比较狭窄,很难获得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的超前预见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体现,像“未雨先绸”“居安思危”等都是想象的预见功能的表现。
想象的补充功能是指想象能弥补人的认识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和不足,或者在很难直接感知对象时,想象能弥补人在认知上的不足。例如,光速是29.979万公里/秒,某些粒子的生命只有1/100000秒,对于这些,人根本无法感知,但可以通过想象来认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一些靠感知无法直接认知的事物,如宇宙间的天体运动、原始人的生活情景等一些在时间和空间上离我们十分遥远的事物,此时就可以借助想象的补充功能,实现对客观世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想象的代替功能是指当人的某些需要和活动不能得到实际满足或无法完成时,可以通过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某种替代与满足。例如,在中国古典戏曲表演艺术中,许多活动场面,像骑马、摆渡、开门、关门等,常常是通过演员形象化的动作来唤起观众的想象,以代替实际活动和特定场景的。在日常生活中,“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等也说明人能通过想象的代替功能来缓解心中压力或寄托某种期望。当然,如果因过多地通过想象得到虚假的“满足”而越来越脱离现实,就会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不自觉产生的想象。例如,当抬头仰望天空中变幻莫测的浮云时,我们脑中会浮现出起伏的山峦、柔软的棉花、活动的羊群、嘶鸣的奔马等形象等,这些都是无意想象的具体表现。
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梦。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正常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一种表现形式。人在睡眠时,整个大脑皮质处于一种弥漫性的抑制状态中,但仍有少部分神经细胞兴奋着,由于意识控制力的减弱,这些记载着往日经验的细胞便不随意地、不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离奇古怪、荒诞无稽的梦境。梦有时对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当然,过多或内容过于离奇古怪的梦,可能是过度疲劳或心理失调的表现。不管梦境如何不可思议、多么离奇,它仍是人脑对过去经验和信息的组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映。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设,文学艺术家在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工程师的建筑物设计蓝图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因此,有意想象具有一定预见性和方向性,它调节与控制着想象活动的方向和内容。有意想象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进一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指个体根据语言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相应事物的新形象的过程。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脑中出现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物形象;机械工人根据图纸想象出机器的主要结构;看到祖国地图形状,脑中浮现出山川、湖泊、河流、高原、山脉等形象;建筑工人根据图纸想象未来高楼大厦的形象;等等。这些都属于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是相对的,虽然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颖的,但实际上是社会环境中已经存在了的事物,人只是根据某种提示或语言描述在脑中将它们再造出来而已。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再造想象仍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人格特征各不相同,每个人再造想象的内容和水平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想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诗中描绘的形象时,每个人再造出来的形象各不相同,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形成新的形象的。
再造想象对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再造想象过程其实是学习者将榜样的言行内化到自己的人格特质中的过程。例如,儿童观看了英雄人物的事迹,往往会在脑中想象自己也要像英雄人物那样来做出某些行为,体验某些情感,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应该运用各种方式唤起个体的再造想象,使榜样的品质潜移默化地移植到自己的人格特质中,从而塑造出优秀的人格品质。
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言描述以及图形、符号标志的实物的意义。再造想象是由语言或符号等唤起的,如果语言不能引起表象,那么再造想象活动就难以进行。例如,不懂外语的人,就无法在脑中形成外语原版作品中描绘的生动的人物与场景等形象。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正确地运用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或现象,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进行各种符号的指导,促使学生把符号与其所标志的相应事物的形象结合起来。二是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记忆表象愈丰富,再造想象的内容就愈多样。同时,记忆表象的质量和种类影响着再造想象,即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表象储备越丰富,再造想象就越准确和充实。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调查、实验等活动,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促进其再造想象的形成与不断发展。
创造想象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设计师在脑中构思新型宇宙飞船的形象,作家在脑中塑造新的典型人物的形象,发明家对自己将要发明的工具形象的构思等都属于创造想象。创造想象中的形象不是以别人的描述为基础,而是以相关记忆表象为基础形成的,是个体按照自己的创见创造出的具有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的新形象。创造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紧密结合,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环节,没有创造想象,创造性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它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想象是比再造想象更为复杂的智力活动,它的产生依赖于社会实践的需要、个体强烈的创造欲望、丰富的表象储备、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以及思维的积极性等主客观条件。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如表1-6-1所示。
表1-6-1 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幻想是指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发展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同于再造想象,因为它比再造想象有更多的创造性成分。它也不同于创造想象,其区别在于:一方面,创造想象不一定是个体所赞美或向往的形象,而幻想的形象往往是个人追求、向往和憧憬的;另一方面,幻想不与当前创造性活动发生直接联系,不一定产生现实的创造性成果,仅是未来创造活动的前奏和准备,而创造想象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关,两者不可分割。幻想与创造想象的关系如表1-6-2所示。
表1-6-2 幻想与创造想象的异同和联系
幻想的品质与人的世界观或思想状态紧密联系。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可将幻想分为积极幻想和消极幻想。积极幻想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性的幻想,因此,积极幻想又称理想。理想指向未来,与让人展望将来发生的美好前景、激发人信心和斗志、鼓舞人顽强克服内外困难等积极的状态相联系。消极幻想是指不符合或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毫无实现可能性的幻想,因此又把消极幻想称为空想或白日梦。空想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想象,它常使人脱离现实,想入非非,甚至妄图逃避艰苦的劳动,以无益的想象代替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