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人脑获取信息以及解释这些信息时离不开感觉和知觉。感觉囊括了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接收信息的过程。知觉则是人脑和感觉器官对刺激进行分类、整合、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当人要认识某种事物时,其颜色、声音、硬度、气味等个别属性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通过感觉器官把这些个别属性反映到大脑中,使大脑获得有关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信息,从而产生视觉、听觉和味觉等感觉。

感觉不仅反映外部事物的属性,还反映人体内部的状况与变化,如运动姿势、口渴、饥饿、疼痛等。简而言之,外部和内部的刺激首先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将适宜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质相应区域,使人产生相应的感觉。

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人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与变化,而且还能够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感觉被剥夺,人的思维活动就会发生混乱,注意力就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感觉的特征
1.直接性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因此,那些记忆中再现的事物属性或幻觉中各种类似感觉的体验等都不是感觉。

2.个别属性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例如,人在面对苹果时,通过感觉获得的是其红色的外表、光滑的果皮、香甜的味道等个别属性,还不能把这些个别属性整合起来进行反映,也还不知道该事物的意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整体反映以及对其意义的解释,要由比感觉更高级的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

二、感觉的种类

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一)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由外部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在人接收的有关外部事物属性的信息中,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听觉次之。肤觉按其性质分为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和痒觉。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位于口腔黏膜内,主要分布在舌的表面,特别是舌尖和舌两侧(甜、酸、咸、苦)。嗅觉的感受器是位于鼻腔最上端的嗅上皮毛细胞。

(二)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指由有机体内部刺激引起,反映内脏器官、身体平衡及自身状况的感觉。内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人体各内脏壁内、腹膜、胸膜、关节囊和前庭器官等处。它们把内脏、关节、肌肉、前庭器官等部位的活动及其变化等刺激,经传入神经传向中枢,从而引起饥、渴、饱、胀、痛、运动、平衡等内部感觉。

人类主要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的分类如表1-4-1所示。

表1-4-1 人类主要的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分类

三、感觉测量

感觉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的,物理量及其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一)感受性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指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刺激的感受性存在着差异。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二)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具体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某种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愈高,感受性愈弱;感觉阈限愈低,感受性愈强。

感觉器官能感受的刺激强度和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每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阈限和差别感觉性。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人的感官在接受某种刺激时,刚刚能引起其反应或刚刚能停止其反应的刺激强度,即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刺激都能引起人的感觉,只有那些达到一定量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感觉。例如,人很难觉察落在皮肤上的灰尘。凡是达不到最小刺激量的刺激,即刺激强度在阈限之下的都不能引起人的感觉。因此,绝对感觉阈限并不是仅以被试的一次判断为依据,而是以被试多次判断中的概率为依据,即有50%的概率能被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为绝对感觉阈限。其大小根据机体内部与外部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即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是用绝对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限值越小,绝对感受性越强;绝对感觉阈限值越大,绝对感受性越弱。两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E=1/R(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一般来说,某刺激引起人的感觉后,如果刺激量发生变化,则其引起的感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并不是刺激的所有变化量都能引起人的差别感觉。例如,在100克重量的基础上增加1克重量,人一般感觉不出两者的差异。只有当刺激变化到一定量时,才能使个体感觉到差别。例如,在100克重量上增加10克,如人能觉察出重量上的差异,则10克就是感觉在原重量100克时的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指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越高,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量就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的值越小。

第二节 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的一个例子是当一个强烈的刺激反复作用后会导致感受性的降低。假如你反复地听很高的音调,最后你会觉得声音变弱了。同样地,尽管当你刚跳进冰冷的湖水时,湖水的温度会让你接受不了,但最后你可能会习惯这样的水温。

(一)视觉适应

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暗适应是指在暗光下人眼对光的敏感性逐渐提高的过程。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白天人刚进入已放映电影的影院里寻找座位时,最初好像什么也看不到,可过了一会儿,视觉能力就恢复了。这就是暗适应,即从强光处进入暗处或照明突然停止时,视觉光敏度逐渐增强的过程。

与暗适应相反,当人从暗处突然进入强光下时,起初会感到眼前一片耀眼光亮,看不清物体,稍待片刻后,视觉才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明适应是指人从暗处进入亮处所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明适应的时间较为短暂。在最初的半分钟里,视觉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而后速度减慢,在两三分钟里趋于稳定。在该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是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睛的光,例如,人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眯起眼睛。一般五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二)其他感觉适应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感觉适应现象。例如,嗅觉、肤觉、听觉、味觉等的适应都很明显。“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适应。有些老年人把眼镜移到自己额头上却到处寻找眼镜,这是触觉适应。人在洗澡时,开始觉得水很烫,但经过几分钟后,便觉得不那么烫了,这是皮肤温度觉适应。听觉适应不甚明显,但人还是会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对噪声的适应。例如,人进入机器轰鸣的车间,刚开始时会感到嘈杂、烦躁,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感到机器轰鸣声的强度好像减弱了。人对痛觉的适应极难产生,正因如此,痛觉成为伤害性刺激的预警信号而颇具生物学意义。

二、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并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增强了人的感觉差别,从而使个体能够更好地辨别事物。

根据刺激呈现时间的不同,可以把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一)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例如,肤色较白的人穿黑色服装会显得更白些,这是衣服和皮肤颜色同时作用于视觉感受器产生感觉对比后的效果。同时对比分为无彩色对比和彩色对比。无彩色对比是指两种彼此不同的无彩色刺激在相互并列的情况下,它们之间在明度上会出现增强现象。例如,灰色正方形在白色背景上,就比在黑色背景上显得更暗一些(如图1-4-1所示)。彩色对比是指色调在其周围颜色的影响下,会向其背景颜色的补色方面产生变化。

图1-4-1 明暗同时对比

(二)继时对比

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例如,在吃了糖之后,接着吃芦柑,会觉得芦柑很酸;在吃了苦药之后,紧接着喝白开水,会觉得白开水有点甜。

研究感觉对比现象有着重要意义。工业生产中的机器设备、工艺管道的色彩设计、危险场所中物体的警示颜色等,都要考虑到感觉对比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人的感觉对比规律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联觉

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是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常见的有颜色联觉与温度联觉、色听联觉和视听联觉。颜色感觉最容易使人产生联觉,例如,红、橙、黄等颜色会让人想到太阳和烈火,往往会引起人的温暖的感觉,因此,它们被称为暖色;绿、蓝、青等颜色会让人想到碧空和湖水,往往会引起人的寒冷的感觉,因此,它们被称为冷色。色听联觉是指人在听到某种声音时会产生鲜明的彩色形象。视听联觉是指人在声音的作用下会产生某种视觉。例如,形容某人“能演奏绚丽的乐曲”等。联觉在教育、绘画、建筑、宣传、图案设计、环境布置、广告和烹饪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第三节 知觉

一、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整合和解释。

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不仅能通过感觉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将通过感觉获得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关系加以整合,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进而对其进行解释。例如,看到苹果时,人首先会感觉到苹果的颜色、硬度、香味等个别属性,然后会在脑中对这些属性的信息进行整合,加上已有知识经验的参与,最终形成苹果的完整映像。这种对感觉信息的组织、整合和解释就是知觉。可见,感觉是知觉的前提,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知觉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依据在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依据知觉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异同

感觉和知觉之间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不同,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相同点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对象相同。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条件,没有客观事物,感觉和知觉不可能凭空产生,也就无所谓人的感觉和知觉的心理活动过程。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活动的结果,都是人脑对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只有感觉器官而没有人脑的参与,无法产生感觉活动,更不能产生知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综合的反映。两者反映的内容在层次上存在差异。

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来源不同。感觉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活动过程,它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和刺激信息的物理特性,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人的知识经验,因此,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人相似的感觉。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整合和解释以获得某一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人的知识经验等的参与,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信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或刺激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只有当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反映并整合事物的多种属性之后,才能形成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没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两者联系紧密。

第四节 知觉的特征

一、知觉选择性

(一)知觉选择性的含义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

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它们可以发生相互转换。以双关图形的知觉为例,通过不同的知觉选择,既可以把它知觉为一种图形,也可以把它知觉为背景,这是知觉选择性的重要特征,它使人能够在繁杂的刺激信息中迅速形成清晰的、准确的、完善而又丰富的知觉内容。

知觉选择性使人能够把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分离、辨别出来进而加以确认,它在工业生产、广告设计、军事和培养学生观察力等实践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的客观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例如,光线强、声音响、轮廓分明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反之,光线暗淡、声音微弱、轮廓模糊的刺激物不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就容易被区分出来。

(2)刺激物在空间上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的特点时,符合知觉的组织原则,容易组成图形而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被知觉加工和处理。

(3)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客观事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例如,交通信号灯中作为警戒信号的闪烁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4)刺激物符合“良好图形”原则的影响,如图形具有简明性、对称性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如图1-4-2所示)。

图1-4-2 “良好图形”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

2.知觉者的主观状态

人的需要与动机、愿望与要求、目的与任务、兴趣与爱好、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对其具有的意义等主观因素和知觉活动密切相关。例如,学生上街买书,会将书店作为知觉的对象,将其他商店作为背景;书店里他所需要的书籍会成为知觉的对象,其他书籍则会成为知觉的背景。再如,你去车站接一位从未谋面的人时,先前的预期会影响你对这个人的识别。这些知觉活动的主观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二、知觉整体性

(一)知觉整体性的含义

知觉整体性是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进行加工。人接收的客观事物的感觉信息是单一的、零散的,知觉把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并从整体上把握某事物的特征。因此,知觉整体性是将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组成整体并体现新的意义的过程(如图1-4-3所示)。

图1-4-3 知觉整体性的特征

(二)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客观刺激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对人产生整体知觉的作用不同。客观刺激物的关键性成分或关键性特征对知觉的整体性起决定作用。例如,抽象派画家的作品可能会缺乏合适的线条比例,图案可能也不恰当,但人仍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它、理解它、识别它和欣赏它,原因就在于作品中的关键性特征为知觉整体性创造了一定条件。

2.知觉者的主观状态

知觉整体性不仅与刺激物本身的特征(如接近、连续或相似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成分密切相关,而且还受到人的主观状态,特别是人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是其对当前知觉活动提供补充信息与整合属性的必要条件。

三、知觉理解性

(一)知觉理解性的含义

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意义。具有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人对同一个知觉对象的组织加工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知觉经验也会存在差异。例如,图1-4-4既可以把图中的人物视为少女,也可以把她看成老妇。面对同样的刺激信息,因为受到不同知识经验的影响,我们可以知觉为不同的内容与意义。如果先看图A,再看图B,往往会知觉到一位少女,脸朝侧后方,只能看到她的左耳和睫毛;如果先看图C,再看图B,则容易知觉到一位老妇,下巴凸出,嘴角凹陷。

图1-4-4 人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

(二)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1.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知觉理解性是以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知识经验是知觉理解的前提。不同的人,由于他们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知觉理解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从而对该事物产生不同知觉。一个人对与某事物相关的知识了解得越多、经验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就会越深刻、越精确。例如:图1-4-5A是“不可能图形三头器”,乍一看会觉得它像是一个三维物体,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它存在问题;图1-4-5B是“不可能图形三角形”;图1-4-5C是“不可能图形楼梯”。这三个图形都无法被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成稳定的和有意义的物体。

人的知识与经验对知觉理解性具有重要作用,当在知觉不可能图形时,人会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其加以理解。例如,图1-4-6中的水流和瀑布并不符合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学规律,由于人脑接收到来自眼睛的矛盾信息,人不能够用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和理解,这充分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在知觉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2.知觉者受语言指导的影响

语言指导可以为知觉理解性指引方向。当刺激信息判断标志不明显的时候,适当的语言指导可以帮助人们唤起过去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图1-4-5 三种不可能图形模式

图1-4-6 不可能图形

四、知觉恒常性

(一)知觉恒常性的含义

知觉恒常性是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像。

在知觉过程中,距离、亮度、视角等知觉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条件下,人对相同客体的物理特征或属性,如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亮度等形成的感觉映像也不是固定的。但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人的知觉必须具有相应的稳定性,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恒常性的产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在视觉范围内,知觉恒常性主要表现在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方向恒常性等方面。

1.大小恒常性

从光学原理来说,远的物体投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要比近的物体形成的像小。但当走向远的物体时,人并不会觉得这个物体会越来越大。因此,人对物体大小的知觉,并不完全随视网膜上视像的变化而变化,而是趋向于保持对该事物实际大小的知觉,这被称为知觉的大小恒常性。

2.明度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是指当照明条件改变时,人知觉到的物体的相对明度保持不变的知觉特征。例如,将黑、白两匹布,一半置于亮处,一半置于暗处,虽然每匹布的两半部分亮度存在差异,但人仍把它知觉为是一匹黑布或一匹白布,而不会将其知觉为两段明暗不同的布料。又如,把白粉笔放在暗处,把煤块放在亮处,按照物理特性,在亮处的煤块因为反射了光看起来是白的,在暗处的粉笔则看起来是黑的,但人仍把煤块知觉为黑的,把粉笔知觉为白的。

3.形状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是指人在观察熟悉的物体时,当因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使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像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例如,从不同角度观察一扇门,门从完全关闭到完全打开,虽然它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人对门的形状知觉并不随视网膜上视像的变化而变化,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扇长方形的门。

4.颜色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是指人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时,人的颜色知觉仍趋向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例如,一面红旗,不管在白天还是在晚上,在路灯下还是在阳光下,在红光照射下还是在黄光照射下,人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从物理特性和生理角度看,当色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由于色光混合原理的作用,物体表面的色调会发生变化,但人对物体颜色的知觉并不受照射到物体表面的色光的影响,而保持对物体颜色知觉恒常的特性,这与人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5.方向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是指当人的身体部位或视像方向发生改变时,人对物体实际方位的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如图1-4-7所示)。

图1-4-7 知觉的方向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人没有知觉恒常性,那么,在知觉客观事物时,他们的知觉就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发生变化,而由于外界环境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都会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五节 观察

一、观察概述

(一)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离不开思维,因此,人们也把观察称为“思维着的知觉”。

人的知觉有时是有目的、有意志参与的,有时则是漫无目的的。观察作为有意知觉,从开始进行时就具有确定的目的和计划,人会按照既定的目的与计划要求去组织并实施自己的知觉活动。同时,人在观察过程中,自始至终要有思维和语言的参与,还应对观察过程与结果进行归纳与整理。观察是人的各项社会实践所必需的,没有观察,人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文学创作、艺术表现等方面取得成功。观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观察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二)观察的特征

在观察能力方面,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和正确地发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属性以及细节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它是人的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在观察力的发展水平和观察类型上存在着差异。观察力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心理特征。

观察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有确定的观察目的。具有观察目的性的人,始终会使自己的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和选择,它表现为人的知觉活动总是围绕着观察目的而展开,也表现为人在观察的过程中,能根据总的观察目的,分解观察过程并使之具体化。一般来说,观察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观察就越顺利,效果就越明显。

2.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知觉客观事物。观察是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本质特征是观察的基本要求。

3.观察的精细性

观察的精细性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能够区分出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细节。人只有精细知觉客观事物的特征,才能够发现客观事物中有价值的属性,提高观察的效果。一般来说,观察力强的人,具有既能观察到客观事物的全貌,又能观察到客观事物的细微特征的能力。

4.观察的敏捷性

观察的敏捷性是指人能迅速地发现客观事物的重要属性或特征。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的信息,或者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事物的重要特征,则表明其观察能力较强。

二、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指人有目的、主动地观察客观事物,并善于正确发现事物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技能入手,为发展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打好基础。

心理学家把形成与发展观察力视为一个人发现与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认为其是智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观察力,对于人的学习和工作都极为重要。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在指导学生观察客观事物时,教师要耐心地告知学生正在观察的是什么、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应当在观察过程中收集哪些材料、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等。(2)制定观察事物的计划,选择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观察的计划,选择具体的观察方法,做好必要的知识与经验准备,安排好观察的顺序与步骤,避免学生在观察时顾此失彼。(3)激发积极思维。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观察到的事物的每个细节加以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而不是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答案。(4)做好观察总结。教师在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观察总结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用图表、图解或其他形式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察心得与体会,以便互相学习。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比较与评价。(5)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中的观察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品质。 iyZWsdRA+SK2zMj14GvNKDa0iPsbO7kQGW5sfgvcto1zVh3/rdLJdFQertS1Ni1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