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

一、意识概述

(一)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人能够认识到自身以及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存在,以及自身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具体来说,意识是人对环境刺激、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调节与控制。

人的意识表现在:能够透过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特征,认识其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认识,指导与调控自己的行为或内部状态。意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对客观事物与周围环境的意识。这种对客观世界的意识是个体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有意识的反映,是个体对自身存在、客观事物与自然现象、自身状态与客观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反映。它既包括对自然环境中发生的现象的意识,如感受到季节的交替、昼夜的变换;也包括对社会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和某些现象的意识,如社会经济发展与和平或战争等问题;同时,还包括个体对社会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如他人与群体、男人与女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或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另一方面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的意识。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对自身内部活动状态的意识,如个体能感受到自身的生理变化,像心跳加快、面红耳赤、手心出汗等生理现象。第二,人对自身心理活动的意识,即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主观体验,即通常所说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身心理活动总体状态的觉知与认识,包括自我感知、思考与体验、愿望、动机,以及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的反映等。

(二)意识水平、意识功能和意识种类
1.意识水平

一般把个体意识划定为三个不同水平。第一,意识的基本水平。它反映了个体对自身心理活动状态以及行为表现的觉知,也反映了个体对周围环境刺激的觉知。在这个意识水平上,个体会对正在觉知的事物、现象,或是可以觉知的刺激信息进行反映。第二,意识的中间水平。它反映了个体对环境刺激中的某事物或某现象的觉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这个意识水平上,个体能够依赖自身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想象新事物或新现象,并利用它们来回忆过去或计划将来。第三,意识的高级水平。它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觉知、选择的事物或现象正在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即自我觉知),具有个人经历的特征。在意识的高级水平上,个体将体验到有序的、符合逻辑的、可预期的某种状态,通过这种意识活动,个体逐渐形成对客观事物发展的预测能力,并运用它来选择当前的行动和计划未来。

2.意识功能

(1)觉知功能。意识的觉知功能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刺激信息和自身内部心理状态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而且能够意识到自身主体的存在、自身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的和谐,以及自身同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等。

(2)计划功能。意识的计划功能是指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人不会盲目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而总是具有某种目的和动机,这种目的和动机以观念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人类意识的计划功能是动物所不具备的。马克思曾经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3)选择与监控功能。意识的选择与监控功能使个体能在环境中接受最适宜和最有效的刺激信息,限制并过滤与目标和目的无关的信息,最终有选择地存储与自己的需要相关的信息。意识的监控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意识可以监视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信息;另一方面,意识可以调节与控制自身状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意识种类

根据意识的不同水平,可以把意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无意识。无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身心活动状态以及周围环境变化没有觉知。在无意识状态下,人难以意识到自身生理状态的变化,像血压变化、心跳和脉搏变化、脑电活动等由神经系统控制的生理信息,尽管它们在个体身上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着,但个体并不觉知这些变化。

(2)前意识。前意识是指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的经验或信息,平时虽不能被觉知到,但在需要时,或个体注意被吸引时可以通过复现或提取被觉知到。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了大量信息,包括语言、运动、天文、地理等知识以及个体经历过的事件和主观体验等,个体平时一般不使用这些信息,并可能意识不到这些信息的存在。因此,前意识起到了心理背景的作用,而当个体面临某一问题时,就会把长时记忆中的可用信息提取到前意识之中,此时前意识担当了需要意识出现的阶梯,类似于计算机的缓冲区域,使个体可有意识地利用信息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

(3)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个体自身没有觉知到的正在进行的某种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潜意识是对个体正在进行的某种心理或行为属性的描述。例如,演讲者在述说时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出现的口误。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在某些意识经验中,如本能、欲望、创伤经历等具有威胁性的心理活动内容会被排除在意识层面之外。那些原始的、不被接受的欲念、动机和情绪等内容经验则被压抑使得个体并不能觉知,因为它们为社会规范或道德所不容。尽管潜意识中的欲望、情绪或某些观念被压抑,但它们并没有泯灭。那些被压抑的欲望、情绪和观念等,会在某种状态下通过各种转换,以象征性的方式在意识中出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及行为。

现实生活中,有时人会出现口误,就是受到了潜意识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人的潜意识,发现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或产生心理障碍的某些原因。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注意总是和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注意是和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现象,但是,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对象反映的感知和思维等认知过程。注意是意识或心理活动在某个时刻所处的状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注意的参与。

(二)注意的特征

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和注意的集中性。

1.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或忽略其他的对象。只有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对象时,被选择的对象才能得到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才有可能进入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加工。注意对象位于注意的中心,其余的对象有些位于注意的边缘,有些位于注意之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注意的方向。例如,学生在上课时,其心理活动总是选择讲台上教师的讲解、动作、板书,而忽略周围同学及教室内外的其他状况。可见,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是在某个特定的方向上进行活动的。注意的指向性存在个体差异,它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存在着密切关系。

2.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会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对象,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目标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词汇体现了注意的集中性。注意越集中,对对象的反映越清晰,对其他未被注意的对象的反映则变得越模糊,同时注意的范围会变得相对狭小,注意集中性特征反映了个体在意识活动过程中阻止无关信息进入意识的能力。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注意指向性是注意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集中性则是注意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伴随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的心理特性。一方面,注意没有特定的反映内容,人在注意的实际上是他们正在感知的、记忆的和思考的;另一方面,注意总是表现在各种心理活动之中,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和起点,并伴随着心理过程进行,总是指向心理活动反映的客观事物,如果没有注意的参与,人既不可能产生认知过程,也不可能产生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但注意不是反映事物,它只是保证人的心理活动能够更好地反映某个事物或现象,使心理活动具有组织性、积极性、清晰性和深刻性。注意伴随着心理活动过程的发生、发展并贯穿始终的特性,是人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的必备条件。脱离注意的心理活动是不能独立进行的,同样,离开了心理过程的注意也是无法存在的。因此,当一个人在注意某一事物的时候,同时就在感知和思考。当人在回忆或思维时,其注意必须同时指向和集中于其要回忆和思考的事物。通常所说的“注意黑板上的挂图”“注意教师的话”,实际上是指“注意看黑板上的挂图”“注意听教师讲的话”,只是由于习惯,把“看”字和“听”字省略了。注意如果离开了“看”“听”“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3.注意的功能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其意识状态分别处于不同的水平上。睡眠是一种无意识状态,此时,人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活动或外部刺激,所以这时候人也没有注意。当人从睡眠进入觉醒状态时,意识开始逐渐意识到外部刺激和自身的活动,并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此时出现各种注意活动。但是,人即使在觉醒的状态下,意识也不能意识到所有外部刺激和自身行为,而只能意识到其中的一部分,这是由于人的注意具有选择性。人的注意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中心,对于注意指向的内容,人的意识是清晰的。

注意和意识又有区别。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特性,意识是心理活动的觉知,其所反映的是注意的内容或特定对象。若用“看电视”比喻的话,注意是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意识则是对电视屏幕上展现内容的觉知。

注意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1)选择功能。注意的选择功能,表现为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那些有意义、符合需要、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事物,避开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和信息,具有一定指向性。在生活中,周围环境给人提供了大量的刺激信息,这些刺激信息有的对人来说是重要的,有的则毫无意义。人要正常地学习、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注意具有维持的功能,即当外界信息进入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并被加工时,注意能够把已经选择为有意义、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信息保持在意识中。如果没有注意的参与,外界通过感官输入的信息就会因无法被转换为一种持久形式保持在意识中而很快消失。只有那些被注意并转换了形式的信息,才有可能进入知觉和记忆系统。正因为注意具有维持的功能,人才能将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并使它们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直至完成任务和达到预定目的。

(3)调节与监督功能。注意不仅表现在稳定而持续的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变化的活动上。当需要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的时候,注意就表现出重要的调节与监督功能,使人的活动朝向目标,并根据需要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使其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行为、思想、情感反映得更清晰和准确。另外,人在活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注意的监控与调节,及时对其加以修正。人只有在注意转移的状态下,才能实现活动的转变。例如,机床操作工必须注意机器的运转情况,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学习和工作中,当集中注意时,就能做到错误少、效率高,而当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时,往往就会发生错误或事故。

4.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这种心理特性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人在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人在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以下几种。

(1)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时,有关感官会朝向刺激物。这种朝向反应既可能是人的有意识反映,也可能是人下意识活动的结果。例如,人在和他人交谈时,如果被对方的谈吐所吸引,就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朝向对方稍微倾斜,似乎这样可以听得更清楚些。“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都是人在注意时适应性运动的典型表现。

(2)无关运动的停止。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血液循环会发生变化,即在集中注意时,肢体血管收缩,脑部血管舒张,身体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与此同时,多数无关动作也会暂时停止。例如,在听演讲时,如果听众被演讲人的精彩言辞所吸引,就会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听,肢体的无关动作也会停止。一般无关动作的停止是注意高度集中的外部表现之一,即注意高度集中时,无关运动就会暂时停止。但是,人的外部行为与注意的内部状态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会出现“心猿意马”的貌似注意的现象。

(3)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正常情况下,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例接近于1∶1。当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呼气时间变得长些,吸气时间变得短些。当注意高度集中时,人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状态,即“屏气凝神”。

第三节 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或消极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往往是由强烈的、新颖的和个人感兴趣的事物引起的,并经常是出乎意料的,没有预期目的的,也不依靠意志努力的。例如,上课时学生正在专心听讲,突然教室外面传来嘈杂声,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朝门窗外张望。可见,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一种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一)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及刺激物的对比关系等,它们是人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鲜艳的颜色、浓烈的气味等,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引发无意注意的往往不是刺激物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这个刺激物与其他刺激物的强度相比较而言的,它们发挥着引起无意注意的作用。例如,在嘈杂的人群中,需要大声叫嚷,才能引起他人的注意,但在图书馆或阅览室等安静场所,轻声细语也可能会干扰他人从而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

2.刺激物的新异性

新异的刺激物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例如,城里的许多事物对初入城市的农村孩子来说十分新异,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刺激物的活动或变化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例如,活动的霓虹灯广告的一亮一暗,灯塔灯光的一闪一灭,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刺激物的变化不仅包括由弱到强的变化,而且也包括由强到弱的变化。此外,刺激物任何突然的变化也会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能产生强烈对比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刺激物之间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越显著,越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作业批改中的红字等,由于它们和周围其他事物差异显著或对比鲜明,故而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二)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本身的状态,如需要和兴趣、情绪情感状态、期待的事物或人、过去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需要和兴趣

人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会影响人的无意注意。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经验存在差异,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同样场合下,不同的人会注意不同的事物,即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也会注意到该事物的不同方面。

2.情绪情感状态

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容易注意到周围事物的发展与变化。例如: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容易察觉学生的进步;一个喜欢孩子的母亲,会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而人在心境不佳的情况下,则无心注意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3.期待的事物或人

个体期待的事物或人,容易引起其无意注意。例如:学生期待已久的英雄或模范人物来学校做报告,那么他的报告必然容易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章回小说作家、说书艺人往往在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时设下悬念,卖关子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此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期待,吸引读者或听众持续关注故事的发展。

无意注意具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个体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清晰认识,这是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无意注意会使个体不由自主地离开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从而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这是无意注意的消极作用。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当一个学生正在思考学习上的某个问题时,旁边有人在谈论趣闻轶事,他被吸引而停止思考,去听人家讲述,这是无意注意;但当他意识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时,他就不会去听别人的谈话,而是聚精会神地去思考问题,这种服从于预定目的,并且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注意的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实践活动也离不开人的有意注意。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意注意出现得比较晚。

有意注意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有预定的目的,二是需要意志的努力。有意注意在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个体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深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对完成目的任务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二)培养间接兴趣

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有意注意。在产生有意注意的过程中,间接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一些学生最开始觉得学外语、背单词枯燥乏味,而当他们一旦认识到掌握外语对今后的工作及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后,就会克服各种困难,认真学习外语。这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能够使个体保持稳定而集中的有意注意。

(三)合理地组织活动

在明确了活动目的与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相关活动有利于有意注意的保持。例如,提出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和“加强注意”的自我要求,尽可能地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技能练习密切结合起来,就有助于保持持久的有意注意。

(四)个性特征

一个具有认真负责、吃苦耐劳、顽强坚毅等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而且持续时间比较久;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不思进取的人,则不可能有良好的有意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具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特别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由有意注意发展而来,是人类特有的注意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有意后注意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一方面,有意后注意与自觉的目的与任务相联系,这类似于有意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有意后注意无须意志努力,这类似于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可以在节约心理资源的同时,协助个体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上,并服从于当前的要求,这有利于个体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例如,某个体在开始做某项工作或学习某种技能时,由于生疏往往会遇到困难,练习也相对乏味,他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保持有意注意。而当他一旦熟悉了工作,掌握了技能,其对工作和学习就会产生多种兴趣,在维持注意时就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了,这时有意注意就转化为了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久、持续的任务有利。在人们的工作、学习活动中,如果能将有意注意发展成为有意后注意,就可以以较少的精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四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广度

注意广度又称为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人的注意广度是有限的。人的注意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人的注意广度存在差异,有些人的注意范围较大,有些人的注意范围较小。

注意广度受到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在知觉任务相同的情况下,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个体的注意范围就会有所不同。一般规律是: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就越小。

(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在知觉对象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人的活动任务不同,其注意的范围也会有所不同。在知觉对象相同的情况下,注意范围的大小还取决于人的知识经验的多寡及把注意对象联合成组的能力的强弱。

注意范围的扩大,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打字员、电报员、航空驾驶员、战斗指挥员等,都需要有很广的注意范围。在阅读中,阅读者阅读速度的提高也有赖于阅读时注意范围的扩大。

二、注意稳定性

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的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图1-3-1 注意的起伏现象

注意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高效率,就可以说他的注意稳定性很好。注意稳定性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意稳定性有狭义注意稳定性和广义注意稳定性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特征。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原因,长时间注意同一个对象之后,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客观事物,出现一种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这种现象被称为注意起伏或注意动摇(如图1-3-1所示)。

注意的起伏现象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一般说来,1-5秒内的注意起伏,并不会影响完成活动任务所需的稳定注意。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注意的稳定性还经常表现为注意的具体对象的不断变化,但注意指向的活动的总方向或总任务始终不变。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分散,又称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即注意没有完全保持在当前所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上。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与人的主体状态,如疲劳、疾病、担忧等有关。学生上课时“左顾右盼”、乱写乱画、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呆滞等,都是注意分散的表现。注意分散是注意稳定性的障碍,为了保持注意的稳定,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排除可能引起学生注意分散的各种因素。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对象本身的特点。注意对象如果是内容丰富、特征比较复杂、活动并变化着的,那么个体的注意就容易稳定和持久。如果注意的对象是贫乏单调而又没有什么变化的,则个体的注意就容易分散。

第二,活动的目的与任务。活动的目的与任务越明确,越有利于注意的稳定。在完成比较复杂的工作和学习任务时,个体不但要明确活动的总任务,而且要明确每一个步骤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并积极地尝试着去完成它们,让大脑始终处于比较紧张的思维活动状态,这对于保持稳定的注意是有利的。

第三,人的主观状态。个体的积极态度和对注意事物的兴趣,是保持个体注意稳定的有利条件。因为兴趣常会使人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从枯燥无味的、单调的活动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另外,良好的身体状态,对保持稳定的注意也很重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就易于稳定注意,而头痛、失眠、过度疲劳或情绪烦躁等,就不易于稳定注意。

三、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人的注意分配能力,主要通过后天学习与训练获得。个体能否顺利地把注意分配给不同的活动,主要依赖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活动的熟练程度。个体想要自如地分配注意,就要使同时进行着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的至少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熟练程度,因为只有这样,个体才可以把更多的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才能做到“一心二用”。如果个体对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都非常生疏,都需要高度集中注意,那么,注意分配就很难实现。

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对注意的分配具有一定影响,有内在联系的活动便于注意的分配。例如,汽车驾驶员操纵汽车的进、退、动、止及鸣号,观看行车路线、仪表等,像这样联系密切的活动,个体在经过训练后可以建立起具有内在联系的反应系统,使动作协调一致,有利于注意分配。如果各种活动之间彼此没有联系,甚至互相排斥,例如,边开车边看书,就难以实现注意分配。

四、注意转移

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注意特征。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不同,注意分散是受无关刺激的影响,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完全是被动的,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妨碍。而注意转移是由于活动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地把注意转向另一对象,这种注意转移实现之后,注意会马上稳定下来。

注意转移的过程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个体在实现注意转移前所从事的活动对他的吸引力大,其注意的紧张度高,注意转移就比较困难。否则,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实现。

第二,新事物的性质与意义。如果新事物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那么,注意就比较容易转移。否则,就不易转移。但如果个体对新事物的意义理解深刻,除了理解其表面现象外,还能够理解它的重要作用,那么即使事物本身并不有趣,也会引起他的注意转移。

第三,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如果个体事先接收到注意转移的信号,其心理有所准备,则注意转移就会主动而及时。

注意转移还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已有习惯有关。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灵活型的人,比非灵活型的人更容易转移注意,且其速度也更快。已经养成注意转移习惯的人,比没有这种习惯的人能更主动地实现注意转移。

人的注意特征还与个体的先天因素相关,但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教育、训练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注意特征与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了解注意特征并对其进行正确测定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学习与工作要求个体具有较大的注意广度和良好的注意稳定性;有些学习与工作则需要个体具有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还有些学习与工作要求个体能主动、及时、迅速地转移注意。所以,对注意特征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uNBKSG8NgNnCXqdZgLrhyPmbvTTngivOKO6v2YnV/IquEc0ldpuUYLwjy5R3ah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