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管干什么都无精打采,还经常把“活着没意思”挂在嘴边。开始家长并没在意,只觉得孩子是学业压力大,发发牢骚而已。当发现孩子的腕部突然多了几道划伤后,家长就不淡定了。但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家长A:孩子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就经常请假回家,总说很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想进学校,更不想学习。有时孩子还会说即使考上大学也没意思,对未来感到迷茫,觉得活着多余。我们轻则说教、威逼,重则批评、打骂,但都改变不了他觉得活着没意思的想法。看着孩子日渐消沉的状态,我们真的是无计可施了。
家长B:孩子上高三后有段时间也跟我们抱怨,在学校里很压抑,每天有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无法开心,怀疑活着的意义。我们理解孩子学习辛苦、压力大,对孩子所有的抱怨和牢骚都无条件地接纳,从不说教也不批评孩子的消极状态。如果有建议,我们也只是顺着孩子的想法和他一起预测可能的发展结果,让孩子自己做最终的选择。当我们更多地将选择权放给孩子时,孩子反而不再抱怨学习辛苦、活着没意思,对未来也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如果发现孩子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未来没有希望,觉得活着没意思时,家长一定不要恐慌、害怕,一定不能批评孩子,也一定不要给孩子讲大道理,告诉孩子该如何如何做。因为此时孩子根本做不到。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都可以做什么呢?
1.分析原因
首先,家长要了解引发孩子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可能原因都有哪些。据了解,孩子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感觉自己无能。 主要是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太低。自我效能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意思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指出人必须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应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阻碍。那么当孩子自我效能感太低的时候,就容易什么都不想做,也什么都不想尝试,不相信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孩子缺少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感觉自己无能、没用、什么事都做不好、生活没有什么乐趣,很容易就会有“活着没意思”的想法。时间长了可能还会趋向焦虑甚至抑郁。
二是感觉父母不爱。 这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期待和掌控,不给孩子一点自由。这些家长习惯用“应该”“不应该”来教育孩子。当孩子的生活充满了来自家长的各种“应该”和“不应该”时,孩子的真实感受、情绪和需要就通通被压制了,随之而来的是无力感、热情减退、快乐不再,痛苦甚至觉得活着没啥意思。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喜欢的永远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没有办法真实做自己,他们很有可能会放弃努力;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情感疏忽。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当家长因情感疏忽没办法接纳和看见孩子的情绪时,迷茫感会吞噬孩子的生活。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未被表达的情绪是永远不会消失,只会被活活地埋葬,日后以更加丑陋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些总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孩子,通常都有很多负面情绪没有被处理。
三是感觉未来无望,对未来感到迷茫。 这种感觉与孩子的具体生活状况直接相关。有的孩子生活极其单调。每天基本上都是听课、写作业、考试。所有的兴趣爱好全被扼杀,还随时要接受来自老师和家长“这样不对那样不对”的评判。这样的生活状态让孩子觉得人生是无趣的、痛苦的,自然会产生“活着没意思”的想法;再有的孩子生活中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比如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被同学朋友欺凌,失恋了,或是遭遇了其他意外打击等等,总之是孩子自己无法抵御的挫折,这些困难挫折也会让孩子感到生活没意思;还有些孩子的生活是闲得无聊,没有内驱力。内驱力就是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感到有意义,觉得有成就感。我们做任何事情肯定是要用快乐和满足为驱动,它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打球或者下棋,赢了也没感觉,输了也没感觉,那还玩它干什么。生活对孩子而言也是如此。当孩子的生活完全是在理智驱动下去进行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可以做什么的时候,那么孩子的生活肯定是没有快乐的,肯定是迷茫的,由此孩子会质疑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家长要想办法了解孩子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发现孩子有“活着没意思”的想法,家长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好好地跟孩子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耐心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有了这种想法。家长这个时候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表达欲望,不要急于打断和劝导孩子,要让孩子把心里话全都说出来,这样才能准确了解其中的真正原因。
2.精准应对
首先,无论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感觉活着没意思,家长都要做好这样几件事。
一是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无意义感。 孩子觉得没有意思的时候,接纳这就是他目前的真实感受,有时候我们着急去激励和说服孩子,其实就是在否定他的感受;若能停一下,尝试去看见和认可孩子的感受,那就能给予他们强而有力的支持。当然,不仅仅是无意义感,任何在生活中表露出来的情绪,都值得被看到。
二是家长要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家长要做孩子的情绪收容器,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讲述自己的心事和烦恼,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三是家长要支持陪伴孩子。 这个时期正是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全力支持,耐心陪伴。其间,可以倾听他们的诉说,或者分享自己窘迫的经历,也可以回忆孩子过去的快乐时光。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陪伴他们走过人生中的难关。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体会到他们并不孤单,家人一直都在身边支持他们,以此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困难的时期。
四是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觉得活着没意思的这段时间内的行为表现。 首先家长要观察孩子有没有出现失眠情况、身体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是不是对过去很感兴趣的事情也丧失了兴趣、有没有不想上学、不想出门、不愿社交等现象。如果孩子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家长要陪孩子去医疗机构及时就诊。
其次家长要根据原因,结合孩子的具体特点借鉴下面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方法一,鼓励孩子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意义,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价值。 家长要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意义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行动出来的。陪伴孩子做一切愿意去尝试的事情,哪怕孩子的意愿度只有1%,行动本身就会告诉孩子答案。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或者一起制订一些小目标,让孩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快乐;有条件的话可带孩子暂时离开原来的环境,鼓励孩子参加各类运动、公益劳动,强全体魄、开阔孩子视野,让孩子在新环境中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意义;家长还要留心孩子喜欢的事情,不定时地给予惊喜。孩子的喜欢其实很简单。“庆祝一下周五的到来,迎接美好的周一”等等,偶尔安排学习以外的惊喜事件,一点小小的仪式感,也能让孩子逐渐学会为生活赋予意义。
方法二,让孩子有事可做。 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有事做,转移注意力,同时让孩子在做事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家长在给孩子找事做时一定不要随意,一定要考虑这件事是否是孩子感兴趣的,是否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是否能创造价值。但具体做什么事,家长要根据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提高自信,增强能力,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成就感,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归属感,让孩子感到生活充满乐趣。
方法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当孩子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帮助。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让孩子学会应对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和挑战。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一起制订解决方案;同时,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体验成功和挫折,培养孩子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方法四,提供正面激励和支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目标感。 当孩子感到沮丧和无助时,家长需要提供正面激励和支持。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尝试新事物,并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积极的心态。比如家长可以表扬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方法五,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孩子做出选择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即使这些选择看起来不够成熟,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在必要时提供指导和建议。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事物,即使失败也不要气馁。通过失败的经历,孩子可以学会反思、总结和调整策略,为未来的成功积累经验。
另外,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开导孩子时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和需求进行具体调整。相信通过你的辛苦付出,一定能帮助孩子走出情绪的低谷,走向自信自强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