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几乎每次考试前都会说没准备好,“烦死了,哪哪儿都不会,不想复习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家长A:每次考试前,只要孩子跟我说“我没准备好,完了,完了”,我都会埋怨孩子:“你平时干什么去了?临近考试了你才知道着急了?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时孩子的情绪就会非常崩溃,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我又控制不住自己。
家长B:我的孩子非常懂事要强,但每次考试特别是考前都很焦虑,就怕自己考不好,对不起我们。因此她也经常会说自己没准备好,肯定会考不好之类的话。这时我都会安慰孩子几句,跟孩子说“一个人不管复习成啥样都会觉得没复习好,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准备得非常充分,妈妈相信你”。这样孩子焦虑的情绪会慢慢平息。有时我还会带孩子放松放松,吃点好吃的,散散步。有可能的话还和孩子一起分析哪里没准备好,如果是有不会不明白的,在征得孩子同意后找老师帮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总之,不管孩子说什么,只要我觉得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帮到孩子时,我就都照单全收,从来不埋怨或讲大道理。
如果孩子在考前出现抱怨、烦躁、逃避等情形,表明孩子正处在考前焦虑中。考前焦虑是由考试引起的焦虑,是以担忧为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而形成的意识体验。孩子考前出现焦虑情绪很正常,而且考试焦虑本身有利有弊。适度的考前焦虑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应对能力,提高备考效率。
引发孩子出现考前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有的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考试可能带来的坏结果上,导致孩子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充满焦虑。比如考试前不停地想“我考得不好被同学笑话怎么办?”“成绩不好被老师、家长批评怎么办?”等等,这些坏结果在脑海中“滚动播放”,不停地唤起孩子的负面情绪,导致他们难以专注备考;
二是有的孩子认为考试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无法掌控考试结果而产生考前焦虑。比如经常会担心考试题目有难度、考试内容没有复习到等等。这些预想的不确定性担忧都会引发考前焦虑;
三是有的孩子对焦虑情绪的负面认知,导致孩子形成了“情绪滚雪球效应”,进而更加重了考前焦虑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焦虑情绪本身不可怕,害怕焦虑才可怕。
那么面对孩子的考前焦虑,家长可以怎样做呢?
1.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做孩子情绪调控的榜样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考前状态,能保持心态平和与自信,孩子也会自信乐观;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考前状态表现出急躁不安、紧张,孩子则会表现得更加焦虑不安,所以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对待孩子考前焦虑的心态,处理好自己的焦虑情绪,这对解决孩子的考前焦虑问题会有很大帮助。
放松训练是降低焦虑情绪的有效方法。家长可以学习掌握一些如呼吸放松、想象放松、静坐放松、自律放松等简单的放松训练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有效调控自己的焦虑情绪,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运用这些方法处理调控焦虑情绪。
2.接纳孩子的焦虑情绪,做孩子坚实的后盾
考前焦虑是多数孩子在临近考试,特别是比较重要的考试前,都会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比较正常的情绪反应。因此,当自家孩子也出现了考前焦虑情绪,或者是连续几次考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一定要接纳孩子的焦虑情绪,理性应对。
家长可以耐心倾听孩子的担心与不安,找出孩子出现考前焦虑情绪的真正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对于低焦虑的孩子,家长可以及时沟通、交流彼此对考试的看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考试的价值与作用,不让“一旦考不好,就糟糕透顶”等错误观念占据孩子的头脑,通过调整认知慢慢改善孩子考前焦虑的状态;家长还可以经常鼓励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理解和接纳的。另外,家长还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时间,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放松心情,比如睡觉、听音乐、发呆、运动等等。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孩子缓解考前焦虑情绪。对于高焦虑的孩子,如果上述做法对孩子帮助不大,就需要求助专业的心理老师帮助孩子。
3.改变孩子的归因方式,做孩子问题解决的参谋
归因方式,简单理解就是我们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的过程。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通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大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因素会因每个人对行为结果原因的解释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归因方式一般是从内部、可控、稳定的角度来解释行为结果原因的。一个懂得正确归因的孩子,往往能更好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孩子出现考前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归因方式出现问题,孩子可能更多的是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来看待考试,比如担心考试题目太难,担心自己运气不好,考试内容自己都没复习到,担心自己的能力差、跟同学相比有很大差距等等。
因此,家长要多去了解孩子的归因方式,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其调整。比如家长要引导孩子将考试结果更多地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固定的能力或外部环境。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还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如果孩子最终考试失利了,家长更要引导孩子正确归因,不仅要认识外部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等)对考试结果的影响,更要反思自己的努力和方法是否也存在问题。当孩子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后,考前焦虑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调整孩子的考试目标,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助手
有研究表明,不切实际的考试目标会加重孩子的考前焦虑。如果孩子的考试目标设定得过高或不切实际,那么无论是考前还是考后,孩子都会感到无尽的焦虑和失望。因此,合理设定考试目标并积极面对目标的挑战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一次客观的自我评估,同时检测自己制订的考试目标是否恰当。有些孩子喜欢在考前给自己设定一个考试目标,但设定的考试目标完全超出能力范围,一旦考前复习遇到点小意外、小困难、小挫折,就会出现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复习状态。这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设计原则,设置一个只要肯努力就能达到的考试目标,让孩子在次次考试中都能获得达成目标的成功体验。这样考前焦虑也会因考试目标的合理调整而得到有效改善。
总之,孩子出现考前焦虑,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共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