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认为周围的人总在关注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别人关注。比如,今天穿了一双什么样的鞋子,在看什么书做什么题……这给他带来严重的情绪困扰,让他感到紧张、害怕、焦虑、苦恼,而且这种困扰已经影响到他的学习和生活了。作为家长该怎样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呢?
家长A:最近孩子感觉别人总在关注她,总说“一到人多的地方就觉得自己变得特别笨,觉得大家的目光都在注视自己,怕自己一不留神就出错”。还说“要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犯错和出丑,那就太难堪了!”从孩子的语气和表情中,我能感受到她的紧张和焦虑,担心孩子如果长时间处在这种状态里,势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此我非常着急。
家长B:有段时间,我家孩子也有过这样的困扰。当时我也非常着急,就反复给孩子讲道理,让他不必在意,但感觉对孩子帮助不大。后来当孩子再说这样的事情时,我就以听为主,让孩子多说多发泄。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自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解开了困扰自己的心结。他说“每个人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眼光”。
感觉别人总在关注自己,是高中孩子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通常是由于自我意识过度或社交焦虑引起的,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人的关注,而实际上他人并没有过多关注。
那么,针对孩子出现的这一问题,家长应该怎样应对呢?
1.查找原因,精准应对
经调查发现,造成这一心理反应的原因主要有“聚光灯效应”、社交焦虑和自尊心问题等。
“聚光灯效应”是孩子觉得别人总在关注自己的主要和最常见原因。高中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对自己的形象和表现特别敏感,因而往往会高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自己出错或出丑时,认为所有人都在关注自己;而社交焦虑也是导致孩子觉得别人总在关注自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因为有社交焦虑的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过度依赖外界评价,或者对自己的表现过于不自信,使得孩子在社交场合中对他人的观察和评价过度敏感,进而导致他们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人的注视之下;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自尊心问题。那些自尊心较强或自卑感较重的孩子可能更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倾向于过度解读他人的目光,认为他人的关注是负面的或带有评判意味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也会感到自己总是处于他人的审视和关注之下。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孩子虽然都产生了“感觉别人总在关注自己”的心理反应,但产生这一心理反应的原因却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家长做有心人,读懂孩子的内心,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有效应对。
2.破解真相,调整认知
“聚光灯效应”的心理学背景可以追溯到基洛维奇和萨维茨基的一个实验,他们让一些学生穿上奇怪的衣服去上课,结果发现这些学生高估了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度,实际上只有少数人真正注意到了他们的不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成一切的中心,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事实上,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事或者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对他人的表现常常视而不见。如果“孩子感觉别人总在关注自己”是由“聚光灯”效应造成的,那么家长讲再多的道理都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因为孩子的认知出现错误,在他的认知里,他就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就认为别人对自己是100%的关注。因此对于这类孩子,需要通过让孩子直接参与破解事实真相的方式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有问题,这样他才能恍然大悟,才愿意主动调整认知。错误的认知改变了,不良的心理反应自然会消失。
生活中,家长可以这样做:一是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聚光灯效应”,看看究竟有多少人总在关注他。可以让孩子穿上一双新的名牌鞋子去学校,在去学校之前,先让孩子预估一下都有哪些同学会注意到他的新鞋。一天结束后,再让孩子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到他的新鞋。正常情况下,孩子预估的同学人数和实际的人数肯定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同学根本就没注意到他的新鞋。由孩子亲身体验揭秘事实真相,让孩子强烈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并非焦点,大家都各忙各的事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过多地关注他人”,从而引发孩子认知和心理的转变。二是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做这样的反向思考,就是想想他是否对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会非常关注?比如,他的某位同学今天穿了一双什么样的鞋子?他的同桌今天几点到的教室……他是否都一一关注到了?相信他肯定会摇头表示自己根本没关注。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克服“聚光灯效应”,减少社交焦虑,更好地融入社会。
3.实践训练,减少焦虑
对于因社交焦虑而感觉别人总在关注自己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多种专项实践训练的方式,让孩子在提升社交能力的基础上减少社交焦虑。
家长带领孩子可以做的专项训练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借助角色扮演和模拟社交场景的形式来练习社交技能,还可以借助加入社交团体、参加工作坊或与朋友练习等途径来训练提高社交技能;另外一类是认知调整训练,可以进行“挑战负面思维训练”,就是引导孩子当觉得别人在看自己时,试着挑战这个想法,问问自己有什么具体证据证明这是真的,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进而帮助孩子更客观地看待事实;可以进行“正念练习”,训练孩子学会专注当前时刻,不过分担心他人的看法或自己的表现;还可以训练孩子专注周边人正在做什么,或者环境中的细节,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外部环境上。
通过多种实践训练,帮助孩子逐渐适应社交环境,减少焦虑情绪。
另外,当孩子因为感觉别人总是关注自己而困扰时,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大多数同龄人和他一样,时常会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当孩子意识到这是同龄人共同存在的问题时,可能就会减少他的社交焦虑,心情也会变得轻松起来。
4.悦纳自我,自尊自信
对于有自尊心问题的孩子,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缺点,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改进,而不是过分担心别人的评价。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缺点和不足,客观、积极地评价自己,形成较为稳定、积极的自我意识;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自信的孩子不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同来认可自己的存在和能力,对他人的评价也会保持开放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独特性,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自然会把注意力收回来,不再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上。
另外,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肯定、被关注、被认可……孩子的心灵就像一个杯子一样,如果家长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能够给予及时的肯定、欣赏和赞美,在孩子表现欠缺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孩子心灵的杯子里就盛满了爱、关心和自信。如果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和苛刻,或者经常用消极的甚至是侮辱的语言伤害他,就等于给孩子心灵的杯子戳了一个洞,杯子就永远盛不满,孩子的心会永远饥渴,这样的孩子会焦躁不安、缺乏自信。高中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处于高度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积极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自信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外界尤其是家长的积极评价。所以,家长要尽可能多地肯定、鼓励、欣赏孩子的优点,满足孩子被肯定、被关注、被认可等心理需要,让孩子能悦纳自我,阳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