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进入高中后,学习状态不如初中积极上进,总认为自己考上高中已经很好了,对于家长的督促视而不见,自我要求低,特别满足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取精神。作为家长,看到孩子这种“躺平”、不求上进的状态,非常着急,不知道该怎样激发孩子的积极进取精神?
家长A:我的孩子最近变得对什么都没有热情,自我要求低,不能为了更好的未来去努力拼搏,容易满足现状,缺乏年轻人该有的积极进取精神。还振振有词“我将来又不想大富大贵,平凡是福,知足常乐,不争也是一种心态”。看到孩子这种不知进取的“佛系”生活态度,我非常担心。
家长B:去年,我家孩子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生活上没有大要求,学习没兴趣没动力,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总觉得自己现在的学习成绩就可以。开始,我也是着急上火,天天讲道理不见改变又四处求外援,但最终不但没效果还导致关系僵化。后来我采用了迂回改变的策略,有时间就带孩子到各地旅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见识广阔的世界,认识优秀的榜样人物,慢慢地孩子反而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方向了。
心理学对“躺平”现象的解释是,躺平不是颓废或放弃自我,而是换一种方式去看待和过自己的人生。它表现为不焦虑、不担心、不奢望,对生活没有什么想法和目标,物质消费上也呈现低欲望状态。而高中孩子的“躺平”现象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上。他们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热情,表现出对生活的“佛系化”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也显得漠不关心。具体表现为:学习逃避、身体不适、情绪波动、手机依赖和心理内耗等。
造成孩子躺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且这个影响因素很有可能是导致孩子躺平的起因。自孩子上学后,家长都会对孩子有要求、有期待,这很正常,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是不合理的,是远超于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高期待。孩子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与期待,慢慢就会产生自我怀疑,最终有些孩子就选择了躺平。
那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家长都可以怎样做呢?
1.改变爱孩子的方式,给予无条件的爱
孩子最终之所以选择躺平,是因为每次在面对问题时,都感受不到来自家长的爱的支持。难道是这些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其实不然,这些家长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家长给予爱的方式有问题。这类家长给予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孩子达到要求,让家长满意时就给予爱;没有达到要求,让家长不满意时就不给予爱。这种有条件的爱,可能孩子也知道家长应该是爱自己的,但知道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就算孩子知道家长是为自己好是爱自己的,但感受不到爱依然等于零。因此,家长的爱一定是无条件的,不管孩子做得怎样都爱他,一定不要因为孩子做得不好就去伤害他;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都支持他,一定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失败就打击他远离他。
家长无条件的爱,是孩子远离“躺平”,有力前行的基础保障。
2.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标准,降低期望值
一是不要逼迫孩子成为你眼中的“好孩子”。 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应该是品学兼优,做事中规中矩,什么事都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做什么都让家长省心和放心。如果家长一直用这样的“好孩子”标准培养要求孩子,那势必会培养出两类“躺平”的孩子。一类孩子虽然很乖很听话,但是往往变得不敢挑战、喜欢在自己胜任的范围内维持现状,容易形成保守心态,缺乏自主意识和冒险精神。另一类孩子会因为达不到这样的标准越来越自卑,缺少前进的信心和勇气,自然也就缺乏上进心。
二是不要逼迫孩子考出你认为的“好成绩”。 很多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考好了,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满足;考得不好,便冷嘲热讽。时间长了,孩子会认为,家长真正喜欢的是他的成绩,而不是他。如果家长认为的“好成绩”是他再怎么努力都不能达到时,他就会错误地认为,这都是学习惹的祸,开始讨厌学习,不求上进。
作为家长对孩子有高要求高期待很正常,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但如果我们的高要求高期待远远超过孩子的实际水平,那这个高要求高期待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灾难”,因此家长在给孩子提要求时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这就需要家长通过日常观察、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现阶段已有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提出虽然具有挑战性但是能实现的要求和期待。这些要求和期待一定是稍微超出孩子的现有能力,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样的高要求高期待才是最适合孩子的,也是最能帮助孩子不断超越自我、激发潜能、远离躺平的最恰当的要求和期待了。
3.改变解决问题的错误方式,给予孩子有力的支持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躺平苗头或已开始躺平了,家长一定不要焦虑上火,自乱阵脚。既然孩子已经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做家长的就一定要正视问题,积极地去应对问题。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关怀,更多更有力的支持。比如,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和支持;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建立信任关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帮助孩子寻找和发展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充实的精神世界里找到乐趣和动力;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等等。如果有些问题家长无法解决,可以考虑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让问题及早得到科学解决。
4.改变错误的家长角色意识,给予孩子正向影响
生活中,孩子永远不听家长说了什么,而是看家长做了些什么。所以家长要改变错误的家长角色意识,不要有家长权威,不要总想控制孩子,不要总对孩子发号施令。而是要以身作则,展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通过真实的行为影响孩子,让孩子看到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保持乐观和努力的态度;家长还可以分享自己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经历,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故事。帮助孩子理解成长的过程,并从中获得启发和动力。
另外有条件的话,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孩子看到帮助他人和回馈社会的价值。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还能让孩子看到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坚持分享自己或其他人的职业成功故事,尤其是那些通过不懈努力实现目标的例子,激励孩子认识到努力的价值,并激发对未来的憧憬。同时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提供更多更切实的支持和资源,助力孩子成功,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坚持和热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