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哲学:教育中丢失的维度

哲学始于好奇

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令人困惑的事情,作为成年人,我们已经对此司空见惯、不以为意。对于事情为何如此,许多人已经不再好奇,甚至已经开始坦然接受生活中那些费解和神秘的地方,并认为世界就是如此。

许多成年人不再好奇,因为他们觉得没有时间去好奇,或者是认为好奇是无益和徒劳的,他们认为再怎么反思,都无法改变事实。许多成年人从未体验过好奇和反思带给他们生活的改变,他们慢慢地变得不再质疑,停止了对意义的探寻,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这给儿童做了不好的示范。

于是,这种对好奇的禁锢会一代一代传下来。不久的将来,现在上学的儿童也会成为父母。 如果我们能以某种方式保护好他们天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以及呵护他们想要了解某事物的那份强烈渴望,那么他们就可以为后辈树立积极探求的榜样。

在儿童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会遇到令他们感到困惑或神秘的事件。比如当一个小女孩醒来时,发现她的母亲正在生她的气,而她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在上学的路上,她可能会观察到更多她不明白的事情:消防站为什么降半旗,垃圾桶为什么在街上滚动,她认识的一些孩子为什么正在离开学校,一个街角为什么会被水淹没,等等。如果她有一个成年同伴,并愿意花时间解释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个孩子就会逐渐拼凑出对世界的更全面的理解。为儿童提供这种全面的认识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其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保持儿童持续而强烈的好奇心。

一般而言,那些令人捉摸不透的事情总会显得神秘而奇妙。比如魔术师的纸牌把戏,或者毛毛虫变成蝴蝶,或者舒伯特三重奏,又或者外太空的星体以及显微镜下病毒的活动。但不管它是什么,如果人们发现它是难以被解释的,就会倾向于称它为奇妙,并想要了解其中的奥秘。

很多事情令我们感到难以捉摸、充满神秘,因此我们感到世界是精彩奇妙的。你可能对遗传学了解得很多,但是当你照镜子时,遗传学的知识却起不了多少作用,看到镜子中的脸,你产生一个疑问——这张脸从何而来?又为何是这个样子?你对它有什么影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儿童也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他们不仅对自己感到好奇,而且对世界感到好奇:世界从哪里来?它是如何变成现在的样子?我们能对世界产生多大影响?如果不是我们对世界产生影响,那么是谁?

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指甲,想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像指甲这样的东西是如何从一个人的身体里长出来的?他们对自己身体的一切都很感兴趣。同样,蜗牛、地上的泥坑或者月亮表面的黑点,对儿童来说都是非常有趣的。然而,他们的心灵却被逐渐禁锢,他们会越发认为这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从对一切都感到惊异到对一切都习以为常。

好奇与意义

为了消除我们的困惑,需要对那些令我们困惑的事作出解释。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解释它的背景以及它产生的条件,或者必须找到它所属的参考框架,因为只有当它是更大整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时,我们才可以理解它。

假如你计划和一些朋友一起去看电影,但你来得太晚了,只赶上最后一个场景,这让你感到完全不知所措。所以当灯光亮起时,你向朋友询问:“这是什么意思?怎么回事?”他们将之前的电影情节都告诉你,你就会突然感到最后那个场景变得有意义了。当你将其视为整体中的一部分时,它的意义对你来说就很清楚了。

但假设你根本没有迟到,准时到达,和朋友一起看完了整部电影。然而你感到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不知所云,所以你问朋友,“这电影是什么意思?”不幸的是,他们也不理解。你看了整部电影,但并没有更大的参考框架来放置它。也就是说,由于缺乏能赋予它意义的更大背景,所以你只能尝试用它自己的术语来理解它。

由于孩子们缺少一个完整的背景来放置每一次的经历,于是每一次这样或那样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都是神秘的、令人费解的。难怪孩子们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孩子们可以尝试通过三种方式来应对他们所遇到的奥秘或神奇。第一种是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说明;第二种是通过童话或故事的方式,提供象征性的解释;第三种是以哲学的方式进行阐述——以问题的形式。

科学的解释

科学的方法通常会暂时安抚儿童,但如果提供的解释只是部分的,他们理解的欲望将很难得到满足。当儿童问你“为什么水坑表面有彩虹?”你回答说:“因为水面上有一层油膜。”儿童听完可能不会再继续往下说了,但他的困惑却仍然存在:油膜与彩虹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个会导致另一个?你没有真正解决他的问题,你只是暂时搁置了问题。

虽然你做的也没有错,但这种矫枉过正的解释会摧毁儿童的好奇心。所以,你应该帮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目前正在探索的问题,而不只是告诉他们过多的知识信息,因为这么做会损害他们的好奇心。

有人会说,年幼的儿童对科学的解释——特别是科学对事物原因做出的解释——并不感兴趣。儿童们想知道一切背后的目的,而不仅仅是其原因。当你和一个两岁的儿童议论天空有多美时,她可能会回答:“是的,谁画的?”因为她见过人们把一件东西变成美的,以此类推,一定是有人出于同样的目的创造了天空——漂亮的东西都是由绘画者制作的——天空很漂亮,所以一定也是有人画出来的——这是她的推理。

如果你认为儿童追求解释只是想知道目的而不是原因,那你就错了。例如,一个小女孩问你哈密瓜上为什么有线条,而你开玩笑地说:“那是为了告诉我们,从哪里切下去可以切出薄片。”她也许并不会把这句话当作一个玩笑,她可能会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正如舒拉米斯·费尔斯通(Shulamith Firestone)所说的那样:小孩子也能推理,只不过他们缺乏足够的信息和经验而已。儿童相信了你的回答,但并不意味着她只想知道哈密瓜上线条的作用(即目的),她可能也在寻找问题的因果解释或科学答案。尽管她还不能区分按原因解释和按目的解释。

我们要尝试把自己放在儿童的位置上。假设有什么事难住了你,比如你的房子着火了,你想要一个解释。你可能会追究某些人的责任,例如纵火犯或者屋子里吸烟时睡着的人,或者你可能寻找物理原因,例如电线短路。但是,不管是有人故意纵火还是无意失火,你最希望了解火是如何烧起来的。儿童也是这样。他们想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所以他们会问为什么。不必去猜测他们是在找寻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解释,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其中的区别,他们只是在寻找一个让自己感到心安的解释而已。

他们对玩笑可能不会追问——除非你能以某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在开玩笑。儿童问你为什么有鼻子,而你回答说,“用来把我的眼镜架起来呀”,孩子可能会大笑,但他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答案。或者,当孩子问:“为什么我们开车时月亮会跟着我们?”你回答说:“因为它喜欢我们。”你可能认为自己给了一个很幽默的回答,但其实回避了一个你无法回答却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这样的回答无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象征性的解释

儿童们常常对世界充满好奇,虽然提供给他们关于事物的原因解释或目的解释可以部分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但他们想要知道更多。他们既想要知道实质性的解释,也想要象征性的解释。于是,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幻想、戏剧、童话和民间传说,转向了其他不同层次的艺术作品。

有一种由儿童自己创造的“文学”,比如打油诗、谜语、顺口溜,看上去有点儿滑稽,甚至是些混乱无意义的句子。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经历这种文化,领略其俏皮言语,然后继续传递,到青春期或成人时又将其完全忘却。

与儿童文学不同的是,它们不是成人为儿童们写的文学作品,而是儿童自己创造的。这是一个固有的喜剧视角,尽管其中包含了很多古怪之处乃至黑色幽默。奥佩(Opies)详细地展示了儿童民间传说的丰富性,而埃里克森(Erikson)则表明,儿童的表演和儿童的游戏体现了他们在努力适应自己的经验。

儿童文学一般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而不是儿童自己创作的,儿童文学是童话和神话的世界。童话故事的主题与人类(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的幻想密不可分,产生于人类的文明之中。美丽女孩的爱将野兽变回英俊的王子,英俊王子的吻将睡美人变成清醒的人;要么外表美丽但内心丑陋,要么外表丑陋但内心美丽。主题数不胜数,每个主题都有无限丰富的潜在空间可供挖掘。

值得注意的是,童话故事的作者都是成年人,每个成年人都是此类故事的潜在制造者。孩子们经常向成年人恳求:“给我讲个故事吧!”面对这样的恳求,谁能拒绝呢?

童话故事很有吸引力,一句“很久以前……”,似乎就有着神奇的魔力,让儿童着迷,使其迫不及待地想听下去。然而,为孩子们编故事的父母往往沉溺于自己的想象,为自己的创造感到兴奋,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儿童们的想象和创造。

如果成人必须为儿童写作,那么他们应该恪守某种限度——不要影响对儿童的文字和描绘能力的解放。例如,我拒绝在我们所出版的儿童读物中加入插图,因为我认为这是儿童们应该为自己做的事情——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自己来想象画面。

当然,我们所出版的儿童读物也是成人创作的,这是事实。但我们强调:首先,成人激发儿童的潜能并没有错——但这种激发应该是启发性的,而不是灌输性的。 儿童读物要能够鼓励孩子的想象力,而不是代替孩子的想象力。

其次,我们的目的不是创造不朽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是启发儿童去思考。一旦达到这个目的,工具就可以消失了,就像火柴在点燃后就会自己熄灭一样。如果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专业作家所写的童话和专业学者所写的教科书会逐步退出,被教师和孩子自己写的儿童读物所代替,这些读物体现了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想象力、洞察力和理解力。

想象并非专业的技术活儿。我们要鼓励儿童自己去思考、去创造,而不是替他们去思考和创造。成年人总是试图将自己创造的东西灌输给儿童,这种想法是有害的,非常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我们发现能够让孩子独立思考的有效方法之前,我们至少可以为他们创作出能够激发创造力而不是削弱创造力的书。

哲学探究

最后,儿童还要寻求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既非实质性的(如科学解释),也不是象征性的(如童话),这是一种“哲学的”意义。你的孩子可以问很多类型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就是哲学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哲学的答案。很显然,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就像如果你没有学过算术,那么回答算术问题对你来说就绝非易事。

儿童经常提出一些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分为三类:形而上学的、逻辑的、伦理学的。下面我们简单地讨论一下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形而上学问题

形而上学问题是非常宏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把握的。形而上学是广泛而全面的哲学,它涉及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小孩子提出这么大的问题,往往让成人感到吃惊。的确,他们非常善于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你小时候也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只是现在已经不记得了。

假如你问孩子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是什么时间”,你希望得到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是孩子却会反问你:“时间是什么?”这是个非常令人惊叹的问题:“时间是什么?”这该怎么回答?叫孩子去请教圣·奥古斯丁或爱因斯坦?让孩子自己去读他们的著作?这都不现实。你回应说:“我没有问你时间是什么,我问的是现在是什么时间。”这样的回应可以让那个小家伙“闭嘴”,让你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是,你开始意识到一个孩子是多么难对付。

再比如,你问孩子从你家到杂货店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期望得到一个非常具体的答案,例如“四分之一英里”或“六个街区”之类的。但令你惊讶的是,他反问你“什么是距离?”他问的不是具体的距离,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距离。这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准确地说,是形而上学问题。这种问题将普通的对话突然转变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对话,有着形而上学的典型特征。儿童可能已经向你提出(或正在悄悄地为你准备)形而上学问题,例如:

什么是空间?

什么是数字?

什么是物质?

什么是意识?

什么是可能性?

什么是真实?

什么是物体?

什么是自我?

什么是关系?

万物都有开始吗?

什么是死亡?

什么是生命?

什么是意义?

什么是价值?

这类问题之所以特别难回答,是因为它们涉及的概念非常广泛,以至于无法将它们归入任何一种分类中,因此很难把握。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对术语进行定义时,需要确定该术语所属的更大的语境。例如,儿童要求你定义“人”。你可能会说人是一种“动物”。如果他们继续追问:“人是哪种动物?”你可能会回答说“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或“人是会笑和会哭的动物”等答案。

但当你的学生问你,“什么是空间?”你很难找到比“空间”概念更大的语境,因此无法找到合适的语境来思考“空间”。像“时间”和“数字”这样的概念也是如此。所以这样的问题往往令人感到困难。

你可能会说,不能因为学生问了我无法回答的问题就证明他们是哲学家吧?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在问形而上学的问题!

他们知道与否,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追求完整和全面的理解。虽然儿童天真幼稚且缺乏信息,但他们有自己寻求完整答案的方式。儿童要么不闻不问,一旦发问,他们就会追根究底。他们不只是想知道某一件事是如何开始的,还关心一切事物是如何开始的;他们不只想知道温度是多少,还会问什么是温度;他们不只关心何为更好或更坏,还想知道什么是完美。

下面是从六年级教室听到的关于“完美”的对话:

老师:如果就像托尼所说的那样,一切都像算术一样清晰和简单,那会怎样?

学生一:那就完美了!

学生二:但如果它是完美的,那么就什么都不需要做了!

学生三:如果无事可做,就会让人感到很无聊!

学生四:是的,如果一切都是完美的,也就意味着会有完美的傻瓜和完美的混乱……

你看,他们是多么快就达到了“完美”可能产生的结果!

2 逻辑问题

逻辑问题通常与推理有关。在《哈利·斯托特迈尔的发现》中,儿童提出了很多合乎逻辑的问题:“然后会怎样?”“那么接下来呢?”“根据已经知道的,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逻辑推理随处可见。例如,当你在阅读“星期日关门”的标志时,你通过使用逻辑可以知道该地方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是开放的;你根据“狗在叫”和“这只狗是西班牙猎犬”得出“西班牙猎犬在叫”,此时你就在使用逻辑。

逻辑与思维的关系,就像语法与语言的关系。语法规定了要遵守的规则,使人们能把话讲得更好;如果人们想正确有效地推理,需要根据逻辑确立标准。例如,“一致性”就是逻辑的标准之一。如果学生和你说自己已经做了家庭作业,然后又说自己还没有做,他就违反了一致性,从而自相矛盾。逻辑的功能在于,要求人们在思考、说话和行动中保持一致。

3 伦理问题

“什么是好?”“什么是正确?”“什么是公平?”这些也都是儿童们想知道的。他们也许不会直接问你,甚至平常也不会讨论这些问题。但他们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哲学讨论,会让你发现他们和大多数成年人一样,都非常关心伦理问题。他们想知道什么事是重要的(从而值得追求),什么事是无关紧要的。

一般来说,当儿童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他们不会费心问你,而是观察你的行为,然后进行模仿。假如你经常向儿童强调诚实的重要性,而他们也注意到你尊重他人的财物,他们会从你身上学到什么?至少是三件事:他们会告诫自己和他人相处应当诚实;他们将学会尊重他人的财物;他们还学会了行动要与言说保持一致,正如你所展现的。

但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呢?你和学生们一起去旅行,在离开酒店时,他们注意到你把酒店的毛巾和烟灰缸塞进你的行李箱。学生会向你学习什么?也是三件事:他们会继续提倡诚实,但并不付诸行动,而且认为言行不一很正常。

理解一致性,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十分重要。而要培养这种言行上的一致性,需要成人以身作则,向他们展示何为正确的行为,仅仅靠宣讲和说教是无效的。

逻辑能够向我们说明一致性的本质:什么是思想与其他思想一致;什么是思想与行动一致;什么是行动与其他行动一致。通过进行逻辑训练,可以培养儿童对于一致性的重视,这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基本条件。并且,进行逻辑训练也可以培养孩子们对合理推理的意识。这样一来,即使偶尔需要偏离一致性,孩子们也会认识到应该有充分的理由才能做出这样的偏离。 /sDctJSg4UwY1BHkuVMxSvpG+mKqHimneHj8jlsQrJx/RbydscsyNbK8GsaIOxT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