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与社会发展下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分科教学的不足和跨学科课程的优势也引起了政策的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中都有关于课程整合的相关表述: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鼓励学校进行多样化的课程整合,加强教学与儿童社会生活的联系;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
。新课改提出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把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下放到学校。在这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下,学校主动开发课程的空间越来越大,在诸多学校的课程开发实践中,主题综合课程、主题统整课程、学科内统整课程、学科间统整课程甚至完全打通学科界限的“全课程”成为大家热议的课程概念和课程开发的主要努力方向。
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在该文件的指导下,学校开展课程整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加强学科育人与学科间综合育人的有机联系,构建整体育人、全科育人的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
。201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以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育部意见的指导下,浙江省教育厅也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该意见首次提出将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这与以往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的提法的不同之处也在于对课程整合的强调。三级课程体系的提法容易让学校认为学校只管校本课程就可以了,而新的说法则表明,只要是放到学校的课程,学校都可以进行校本化,包括国家课程。而后《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课程整合实施,有利于优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在这些相关意见的指导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进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势在必行。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主权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国家育人的核心目标,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设置目标的规范表达,是教材编制和教学的重要依据,对课程统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课程校本化,既是学校确保落实国家课程和遵循课程标准的有效举措,又是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基于学校实际情况的创新实践。当前有很多学校也在围绕国家课程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建构,如清华附小在“1+X课程”整合实践中有效整合国家课程,使得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要接近总课程的70%,补充相应的校本课程,实施占总课程30%的学生个性化特色课程,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基于国家课程又丰富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
,但这样的课程体系还是无形中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割裂,容易导致课程的混乱,甚至可能增加学生的负担。如何更好地在国家课程中实行跨学科统整,把“规定动作”玩出“新花样”,既保证国家课程的落实,又能在不增加课时和负担的情况下确保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京都小学正在持续研究的重要课题。